朱媛
“雙減”政策的落實,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是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升學習效果。初中學生英語學習壓力大,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如對學習畏懼、厭倦學習等,并且缺少語言環境,運用英語交流的機會也不多,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也不強,久而久之,逐漸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雙減”大環境下,提升英語教學質量,教師應首先營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提高學習度,提升綜合素質。本文結合英語教學實踐,對“雙減”政策下的初中英語教學減負增效的有效課堂構建的問題加以分析,以期與同仁們共同交流減負、提效的主要途徑,以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推進初中英語教學更加有效。
一、運用趣味導入,滿足學生興趣需求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有效的導入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的自主性。趣味的導入可以營建愉悅的課堂氛圍,滿足學生學習興趣的需求,誘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
Chant等歌訣法導入,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最快轉移到課堂活動中。以Seasons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或者課堂的伊始環節,為學生播放chant:Seasons,通過句式和諧、句子簡短、押韻流暢、利于誦讀和記憶的英語歌謠,對于季節名詞spring、summer、autumn、winter和天氣形容詞warm、hot、cool、cold等的學習增加了趣味性,激發了學生參與的興趣。
故事法導入也是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導入方式。故事導入法可以滿足學生喜歡聽故事的需求。為此,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以趣味故事的娓娓道來,誘發學生主動參與。如教學DIY的 reading時,教師可以運用第一人稱講述Andrew的幾個DIY的故事,學生聽著Andrew“高超”的DIY技藝的趣味故事而陣陣哄堂大笑;教學The ghost in the park reading時,也采用故事法導入,以Millie和Amy公園里“遇鬼”、嚇跑回家的路上見到Amy而“講鬼”、Amy“找鬼”、三人“送鬼”等主要情節,降低學生閱讀理解的難度,調動學生的參與度……故事法導入,營建學生樂學的氛圍,奠定互動課堂的基礎。
游戲、競賽、表演等趣味方式在導入環節中運用,也是趣味教學的基本要求,趣味法的導入滿足學生快樂學習的需要,有效運用趣味、游戲等,也可以做到“減負”“增效”“提質”。
二、注重課前預習,實現課堂重心前移
課前的有效預習是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首要條件,課前預習有效實現了課堂教學重心前移。只有課前充分預習,學生在課堂上才能游刃有余,積極互動,課堂的學習才能“減負”“提質”。
注重課前預習,實現課堂教學重心前移,首先應注重預習任務的設計。為激發學生預習的自主性,預習任務的設計應注重知識性的同時增加趣味性以及開放性。以八年級下冊Unit 1 Past and present的Comic strip & Welcome to the unit的教學為例,為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自主學習效果,教師應改變讓學生記憶past、present、just等單詞,讀對話,了解幾種交通工具等的重知識、輕能力的預習任務的做法,而是應從學生的興趣激發入手,設計如下的預習任務,為學生的有效先學起指導性的作用。
(1)借助于網絡資源,查閱我國交通工具的發展,能用時間數軸表示出交通工具發展的先后順序(bus、coach、plane、taxi、underground、train);
(2)做個小調查,詢問爸爸媽媽小時候上學常用的交通工具;再用幾句話概括介紹;
(3)閱讀comic strip,并能兩人一組進行情境表演;
(4)借助于微課、微視頻,預習本課時中的單詞和短語。
多樣化、多元化、開放性的預習任務的設計,既基于教材內容,也高于教材內容之上,通過讀對話、表演對話、互聯網搜集交通工具的素材、制作交通工具的時間軸等,讓學生掌握本課時的基礎詞匯和主要內容,課堂上再對這些知識進行教學時,學生不會感覺陌生,并且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習起來更輕松、更有效,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課堂上的學習壓力,減少課堂學習負擔,課前的自主預習,推動了“雙減”的落實。
注重課前預習,除了精心設計預習任務、加強學法指導之外,還應加強對預習效果的檢查。對于預習情況的檢查,簡單的檢查單詞默寫、短語翻譯索然無味,也不利于學生參與興趣的激發。而如果融入趣味元素,如將預習內容、目標等設定為“闖關”游戲或者“搶答”游戲,以學生喜歡的游戲,實現“玩中學”“學中玩”。如八年級上冊Unit 4 DIY(reading)的教學,為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提升預習效果,筆者設計了下面的檢驗預習效果的活動:
(1)“闖關”游戲,將crazy、terrible、mistake、fill等單詞,以及be crazy about、make a mistake、not only... but also...等短語設置為三大關,組織學生“闖關”,以趣味性的闖關活動的完成,強化對基礎詞匯的預習和掌握情況,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熱情。
(2)“搶答”游戲,對于單詞、短語的意義的預習檢查,教師可以借助于PPT將單詞的漢語意思呈現出來,如“建議”,讓學生“搶答”拼讀出單詞的拼寫形式將短語也呈現出來,讓學生“搶答”進行短語互譯等,對于Reading初步感知情況的了解,可以設計一些問題,如Who is Andrew? Is Andrew crazy about DIY? 等讓學生以“搶答”的方式進行回答等。
課堂上對學生課前預習情況的檢查,既優化了課堂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掃除了閱讀障礙,也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讓課堂教學不再低效。
三、運用活動教學,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初中生喜歡動,運用活動教學,滿足學生的這一身心特征和學生學習的需要,學生會積極參與到活動中,課堂會因學生的參與而活起來。因此,進行初中英語教學時,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巧妙設計多元活動,讓活動促進“雙減”的落實。
活動教學法的運用,首先可以根據單元話題和課時教學內容而設計生活化的問題,以問題為載體,架起師生、生生互動的橋梁,也通過問題的交流、互動,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起到復習鞏固、減輕課業負擔的多重作用。以Food and lifestyle的Welcome to the unit的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從西方國家見面打招呼時習慣于從天氣開展的文化習慣而提出問題How is the weather today? 讓學生談論當天的天氣,復習sunny、rainy、cloudy等形容詞以及詢問天氣、表達天氣特點的句型,使表示天氣的形容詞得到及時鞏固和復習。再以問題What do you eat today/every day?而引領學生復習食物類、飲料類的單詞和短語,在此基礎上再以問題Do you think you eat healthily?把學生引領到課堂主題的探究學習活動中。通過開展這樣的對話活動,加強師生的互動,給學生表達的機會,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角色表演、動手操作、探究學習等,也都是遵循學生學習規律的有效舉措。如進行每一單元的Comic strip、Speak up等對話教學時,組織學生角色扮演,以“演”促動,以“演”提質;教學Food and lifestyle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關于水果和食物的圖片、微視頻等,教師再提出問題What kind of fruit / food do you like best?等,在問題情境下,學生積極參與到對話交流中,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互動中掌握基礎知識,減輕課堂學習負擔,從而實現了“減負”“增效”的目的。
四、運用層次教學,促進學生共同發展
每一個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個體,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共同發展,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為了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發展,就要采用分層教育,運用層次性教學,落實“雙減”,實現“減負”“增效”。
運用層次教學,首先應對課堂的主體合理地進行分級,分級、分層是層次教學的前提。分級,需要按照學生的英語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進行綜合考量,根據考量結果,將學生分成A、B、C三個類別,A層學生基礎知識扎實,對英語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也具有獨立學習能力;B層學生基礎一般,但可塑性強,有很強的學習潛質,對英語不厭倦,有學好英語的動力;而C層的學生對于學習沒有興趣,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基礎知識較差,學習能力也較弱。將學生合理分組后,教師在教學時才能貫徹“因材施教”原則,才能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有的放矢地設計層次性目標、提出層次性任務,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
以八年級上冊Unit 1 reading的單詞教學為例,對于anytime、almost、round、sense、straight等的教學,在教學方法上分層,如A層的學生能運用有效的策略,如根據自然拼讀法、拼讀規則、上下文的聯系等進行自主學習;而對于B層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合作學習,通過合作探究,對基礎詞匯和短語進行自主構建;而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除了讓A層次的學生給以“一對一”的“幫扶”之外,教師給予適當點撥,通過優秀生和教師的共同幫助,讓學困生掌握單詞的音、形、義。
五、優化作業布置,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雙減”政策下的初中英語作業布置,應優化作業的布置,精心設計趣味性的作業,以調動學生對作業、對英語的學習熱情,發揮作業的鞏固知識、拓展延伸的功效,以趣味作業實現“減負”“提質”。
優化作業布置,首先布置口語訓練為形式的作業。口語是學生英語水平的重要指標,口語訓練僅僅靠課堂45分鐘遠遠不夠,需要學生課后多說、多交流。口語訓練作業的布置,為了提升作業的有效性,在布置時應提出明確的要求,并且賦予趣味性、競賽性。如布置學生朗讀打卡的作業,讓學生將課堂上要熟讀、背誦的對話、課文等以語音錄入的方式上傳到班級群,要求學生每一天都打卡,每一天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都進行評價,每周一匯總,評選出“口語小達人”,對于獲得“口語小達人”稱號的學生給予減少一次課外作業的獎勵。如此的課外作業的布置,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對作業的積極性、主動性,發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優化作業設計,布置學生學唱英語歌曲、設計配音作業等更彰顯作業的趣味性。如教學Friends時,布置學生借助于網絡資源搜索以friend、friendship為核心詞的英語歌曲的音頻,并反復循環播放、反復欣賞和跟唱;教學Comic strip后,為學生提供對話的情境,讓學生為對話配音……這些作業兼具趣味性和知識性,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和綜合素養。
總之,“雙減”政策下的初中英語教學,需要發展學生智慧,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激情,提升教學趣味性,讓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得到發展,興趣得到激發、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為以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