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國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嚴守耕地紅線,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成都將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聚焦提升建設“一帶十園百片”現代糧油產業園區,著力穩面積、提產能、增效益,加快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成都篇章貢獻“三農”力量。
保耕地、穩面積,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認識守住耕地紅線、提升耕地質量的極端重要性,不斷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全面壓實耕地保護責任。
一是從嚴從實抓好耕地保護。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堅決扛起耕地保護政治責任,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突出抓好土地流轉用途監管和耕地種植用途動態管控。持續整治耕地“非糧化”和撂荒問題,堅決遏制增量風險。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全年建成高標準農田33萬畝,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16.2萬畝,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為高標準農田。
二是推動耕地提質增效確保良田糧用。全面啟動成都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準確掌握全市土壤質量、性狀和利用狀況,提升土壤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推進環城十萬畝糧油產業帶建設,力爭年底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有序推進低效林果、苗木騰退恢復種糧,落實地力提升和水系完善工程補助政策,年內完成騰退果木種植糧食面積7.1萬畝,推廣糧經間作套種模式20萬畝。
三是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耕地地力保護、糧食最低收購價、稻谷目標價格補貼、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等涉耕涉糧財政獎補政策,嚴格落實全市加強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十條”措施,充分確保種糧農民有錢賺、不吃虧。大力推廣“千斤糧、萬元錢”“噸糧田、五千元”糧經復合高質高效種植模式,增加農民種植收益。優先支持糧食生產經營主體通過“農貸通”平臺融資貸款,對糧食生產流動資金貸款實行全額貼息補助。持續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范圍,為糧食生產保駕護航。
建園區、重創新,筑牢糧油產業發展“硬核”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要振興,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優秀的人才、先進的設備、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園區。加快園區載體支撐與科技創新驅動是實現糧油產業綜合發展、提升產業創新力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路徑。
一是高水平建設糧油產業園區。堅持“十化同步”標準提升建設1個十萬畝糧油產業帶、10個以上十萬畝糧油產業園區、100個萬畝糧經復合產業片(園)區,扎實推進糧油穩產擴面,確保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70萬畝以上、產量230萬噸以上。構建完善國省市縣四級園區梯次發展格局,支持有條件的園區爭創國家級、省級園區,力爭培育市級星級糧油產業園區40個以上,爭創省級星級現代農業園區5個以上、國家級農業產業園區1個以上。完善“4+6”現代都市農業產業體系,加快打造中心城區現代都市農業、西部稻麥(油)、北部稻菜和東部玉豆等產業集群,積極爭創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二是加強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扎實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新引進國際國內一流涉農科研院所及創新團隊、科技服務機構和龍頭企業5家以上,增量打造一批農業科創空間、重大功能平臺和科技示范基地,全力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加強與省內外科研院校創新合作,實施年度成果轉化示范項目8個以上、技術創新研發項目30個,辦好第三屆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會。
三是加快建設種業強市。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提速建設天府現代種業園和中國南方蔬菜種業創新中心,聯合組建四川現代種業創新研究院,引培“育繁推一體化”鏈主企業和重點鏈屬企業20個以上,打造集種質資源保護、品種研發、創新轉化、場景營造為一體的種業科創空間。啟動制種基地提升三年攻堅行動,確保水稻制種面積穩定在2.8萬畝以上。實施現代種業產業鏈人才計劃,遴選一批產業領軍人才,強化種業人才隊伍力量。辦好第二屆天府國際種業博覽會、第十屆“魚鳧杯”優質稻米品鑒活動、第九屆蔬菜種業博覽會,推動種業領域務實合作,全方位、多形式呈現國內外種業最新成果。
四是推進農業機械化數字化轉型升級。建強成都現代農業裝備產業園,實施“五良融合宜機改造”行動,鼓勵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支持開展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創建,培育發展“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2個以上,力爭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4個百分點以上。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完善數字農業農村標準體系,抓好數字農業項目試點示范,拓展“數字糧油”等農業農村應用場景,積極爭創全國智慧農業示范市,建成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10個,加速提升糧食生產經營數字化水平。
育主體、優服務,大力推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因地制宜推進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用規模經營提升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規模經營是提高糧食生產效率、解放農村勞動力和提高糧食生產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對推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支持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等優秀人才返鄉入鄉創辦家庭農場、領辦農民合作社,全年新培育家庭農場560家、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以上、市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穩定在500家以上,糧食適度規模經營面積較上年增加10%以上。深化實施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育行動,健全高素質農民培養、選拔、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體系,構建一批以糧油生產經營為重點的農業職業經理人骨干隊伍,全年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1萬名。
二是深化完善農業經營方式。鼓勵支持各區(市)縣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健全完善“土地預流轉+土地履約保證保險”“大園區+小業主”等多種生產經營方式,特別是深入梳理和解決“農業共營制”在實施和推廣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堵點,推動“農業共營制”縱深發展,持續增強糧食規模經營多元主體“共建、共營、共享”制度活力。
三是優化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培育服務型農民合作社、農業服務企業、農業服務專業戶等服務組織,力爭新培育從事育苗育秧、機插機播、統防統治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50家以上。加大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建設力度,力爭新建育秧中心20個、烘干中心10個。支持綜合性農事服務中心建設,培育省級“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2個以上,全面增強糧食生產“耕種防收”多環節、綜合性社會化服務能力。
塑品牌、提品質,不斷提升糧油產業發展能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品牌質量是產業核心競爭優勢的重要體現,提升糧油產業發展能級,必須加強以全面質量提升、綠色高效生產、多產業融合為主要內容的品牌建設。
一是培育打造精品糧油品牌。積極開展“三品一標”糧油產品認證,全覆蓋推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完善農產品全產業鏈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確保主要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加強品牌培育和推介,發揮省級“天府糧倉”、市級“天府源”區域公用品牌引領作用,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創建行動,建立成都農業品牌目錄制度,新培育糧油品牌5個,大力推廣提升“天府好糧”美譽度和社會影響力。
二是推進糧食產業綠色高效發展。全覆蓋推廣糧食作物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主要模式,大力支持保護性耕作、精量播種、精準施藥、高效施肥、節水灌溉、殘膜回收利用等綠色機械化技術的示范推廣,進一步提高主要糧油作物單產水平。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深化畜禽糞污治理、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及包裝物治理,確保化肥農藥使用量保持零增長,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廢舊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處置率達到80%以上。
三是推動糧食生產與多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推進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一批產銷冷鏈集配中心。加快農村電商創新發展,開展糧油等優質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大力推廣社交電商、云上展覽等營銷模式,鼓勵電商平臺直連生產基地直播帶貨,促進糧油電商精準營銷,進一步提升糧油供應鏈韌性與流通效率。發展壯大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實施“農業+”“林盤+”行動,開展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建設工程,以糧油生產經營打造“稻田就是濕地,田園就是公園”的生態農業景觀,衍生傳承發展農耕文化、林盤經濟,提升種糧綜合效益。
(作者系中共成都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成都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成都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市供銷合作社聯合社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