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錦江區委組織部
錦江區堅持“政治統領、守正創新、分類施策、全面覆蓋”工作思路,創新形式、豐富載體、固化機制,將黨員教育抓在經常融入日常。2022年被省委組織部和市委組織部評為黨員教育工作“十佳區(市)縣”。
創新形式提升“吸引力”,推動“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一是“影音+”讓黨課聲入人心。用好成都伽地社區音樂廳等在地資源,開展百堂音樂黨課、百場紅色觀影“雙百”活動,吸引1萬余名黨員群眾在紅色影視作品中凝聚初心。用好紅色主播資源,創作非遺、天府文化等短視頻2000多條,播放量累計5000萬次,有效擴大天府文化影響力,上榜第六屆“中國青年好網民”優秀故事。
二是“競賽+”讓學習掀起熱潮。廣泛開展“黨課開講啦”本土講師賽課、“蓉城先鋒杯”黨的二十大精神知識競賽等競賽類活動,吸引全區3萬余名黨員群眾廣泛參與,形成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三是“榜樣+”讓黨員學有標桿。深入挖掘榜樣故事,承辦省委組織部舉辦的成都平原片區“喜迎二十大·尋找黨員好榜樣”故事會展播活動,“小牛哥·先鋒車手”榜樣故事獲全省260余萬名黨員收看關注。組建“春熙嬢嬢”“小獅妹”等21支宣講隊,進樓宇、進院落、進學校、進機關、進“兩新”組織宣講黨員榜樣故事200余場次。抗美援朝老兵賈汝功、救火英雄趙明陽等黨員故事先后在各級媒體展播17次,《黨建引領“小牛哥”跑出治理“加速度”》入選省委組織部《基層黨課報告匯編》。
豐富載體提升“整合力”,推動“碎片化”向“常態化”轉變。
一是“歷史課堂”情景演繹學。開發以歷史名人李劼人為主線的《烽起錦江》等9部原創紅色劇本,開設“紅色劇本情景演繹”培訓課程,將其納入黨員教育主體培訓班、社區黨員普遍輪訓課程計劃,讓百年黨史教育常態長效。
二是“公益課堂”換位體驗學。通過“黨建+公益+社會化”運營模式推出“星空里”等黨員教育體驗基地,開設13節陪伴式互動式黨課,吸引56家社會組織、愛心企業加入“星空里”黨建聯建,讓扶弱助殘教育常態長效。
三是“共享課堂”云上隨時學。啟動“濯錦講堂·云課堂”共享黨課,鏈接“家庭教育紅云課堂”等資源,推出“領導干部上講臺”等精品云課61期,開發黨課彩鈴、微視頻、優質課件等23部,推動黨員日常教育常態長效。
固化機制提升“執行力”,推動“廣覆蓋”向“全覆蓋”轉變。
一是標準化管理確保黨員教育有形有效覆蓋。固化“三會一課”推式卡片、黨員述學評學等學習制度,用好共產黨員網、“四川黨建”智慧云平臺、“蓉城先鋒·黨員e家”等三級線上平臺,將學時考核與評先評優、述職評議掛鉤,有效實現培訓輪訓全覆蓋。
二是精細化制度確保學習觸角有質有力延伸。試點推進黨員教育“一卡通”“駕照式”扣分制度,發放《流動黨員學習教育登記卡》、推行“月扣分、季公示、年考評”;打破職務、崗位、資歷限制,深入挖掘一線黨員、專家學者、領導干部154人組建本土講師團,以“人人講黨課”制度確保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三是規范化建設推動紅色研學有序有態發展。建設鹽道街小學紅色體驗館等14個區級微黨校中心校,有效鏈接春熙路商圈、“小牛哥·剎一腳”驛站等各類型黨群服務中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形成4條紅色研學路線、研發10部本土教材,打造黨員教育培訓紅色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