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高
摘要:營商環境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生產經營的主要環境,在市場建設和經濟主體發展中居于關鍵地位。在競爭愈發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要有效激發市場經濟活動,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就要相關主體共同優化營商環境,從制度政策、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凈化市場環境,為企業提供賴以生存的良好空間,調動各個積極主體參與市場的積極性,激發和培育市場主體活力,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增強我國經濟實力。鑒于營商環境在培育市場主體活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將重點探究以營商環境培育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營商環境;市場主體活力;“放管服”改革
中圖分類號:F426
引言
營商環境是國內經濟主體競爭、發展的大環境,包括與市場經濟相關的法律、政策、制度以及人文環境,是培育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主陣地。我國于2016年提出“放管服”改革工作任務,并在2021年6月2日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著力培育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電視電話會議中,由李克強總理主持并總結過去一年“放管服”改革取得的成果,并部署以培育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核心的工作任務,在全國各地全面推進優化營商環境,培育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改革工作,以增強我國的經濟綜合實力。
一、營商環境與市場主體活力的關聯性
國家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以經濟市場為主要對象,以放權、放管結合和市場服務為主要工作,將部分權力交還給市場,構建市場主導、政府宏觀調控的經濟運行模式,以促使市場經濟主體迸發活力,形成良好的營商環境,培育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市場內的經濟主體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環境。市場是營商環境的一部分,營商環境在培育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二者關系密不可分。
(一)營商環境是企業開展經濟活動的載體
營商環境是指企業在市場中的生存空間和環境,不僅包括行業市場等經濟環境,還包括國家政策、法治環境、人文環境等各類因素,是一個集合式的、經濟主體發展的環境[1]。從經濟角度而言,營商環境主要是企業生存、經營和發展的市場環境,市場是否具備較強的活力,直接影響市場內各行各業、各個企業的運營態勢。良好的營商環境是指在國家政策引導、市場活力迸發情況下,企業獲得的適于其發展的生存空間。
營商環境是企業開展生產、經營、銷售等工作的大環境,這一大環境以經濟市場為主體,市場經濟體制是影響企業經濟運行情況的顯在因素,政策、制度等則是決定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潛在因素。簡而言之,營商環境是企業開展經濟活力和迸發經濟活力的環境載體,企業開展的一切工作和活動都處于特定的營商環境中,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的具備具象化屬性的空間載體和具備虛擬化屬性的政策載體,是企業發展經濟所依賴的條件。
(二)企業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主要內容
市場是由市場經濟體制、制度法律、企業主體所共同構成的經濟運行和企業發展的空間載體,企業是市場中的核心構成部分[2]。培育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目的是為市場內的企業服務,為企業發展經濟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以不斷增強我國的經濟綜合實力。一方面,企業是市場運行的活力和動力,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核心要素。市場是由一個個企業共同構成的,市場主體活力也是市場內各個企業經濟活力的集合,企業經濟活力越強,則市場主體活力越強。另一方面,我國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培育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最終目的是為市場經濟體制內的企業服務,為其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
二、營商環境對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重要性
在培育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工作背景下,優化營商環境,能從制度層面、政策層面、市場層面和人文層面等為企業主體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在提升市場運行活躍性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優化營商環境還能厘清政府與市場二者的職權關系,強調市場在經濟運行中的主導地位,為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做好準備工作。
(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放管服”改革以市場中的產業鏈、企業發展的全過程和全生命周期推進營商環境創新工作,以達到優化營商環境的目的,為市場經濟體制內的企業主體創建最佳的市場環境。“放管服”改革是優化營商環境的主要手段,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經濟運行環境與企業發展需求相對接[3]。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是我國經濟建設的一項長期任務。優化營商環境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能不斷推動以市場主導為核心的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
在激發市場經濟活力的背景下,我國在經濟市場中全面推進準入負面清單、產權保護制度,聚焦市場主業關心的問題,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與國際經濟體制相接軌,走出一條符合國際經濟運行規則、滿足經濟全球化需求的社會主義市場建設之路。我國持續推進投資項目審批、工程施工監督、跨境貿易等各個領域創新工作[4],在“放”與“管”之間,尋求市場自發性和政府宏觀調控的平衡點,保證市場平穩、健康運行,在法律制度允許的范圍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此外,政府相關政策給予市場經濟體制運行以依據和支持,例如,在國家大力推廣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的背景下,以商業銀行為中心的金融體系逐步建設普惠金融中心,開發綠色金融產品,作為國家政策的踐行者,借助法律和政策層面為市場提供的優勢條件,賦予市場經濟體制以新的內涵,推動市場經濟體制與時俱進,更好地發揮市場經濟體制為人民、為國家服務的作用。
(二)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
以“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不僅能強化市場在經濟運行中的主導地位,構建更為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環境,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還能從市場監督的角度、規范政府權力、提高政府政務服務水平、在市場監管部門的配合下,全面落實政府監管職權。法治作為營商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規定了市場與政府的不同職權,還能在經濟建設中形成制度性成果,在法治層面保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經濟主導作用和政府的監管作用。
優化營商環境,從經濟、法治層面上確定了政府與市場的職權范圍,明確政府與市場在經濟運行中的不同職權,厘清二者在培育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高國家經濟綜合實力中的不同職權和地位,能有效防止政府越權,保有市場在經濟主導中的自由性。
(三)構建公平的競爭環境
優化營商環境從企業準入機制、運行機制和退出破產機制三個方面進行調整和優化,明確市場準入、退出機制,確保企業主體在市場中競爭的公平性和運行的合法性,構建公開、透明、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以普惠金融為例,國家從制度、法律層面對享有普惠金融申請權的企業主體進行了明確規定,以服務小微企業和農業為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務內容。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可以通過簡單的流程申請到當地銀行為其提供的金融服務,各類小微企業的金融申請機會是平等的。
三、優化營商環境的措施
優化營商環境是為企業創造良好發展空間的關鍵工作,鑒于營商環境復雜性的特點,優化營商環境不僅是市場的工作,還是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涉及包括市場、政府部門在內的多個主體。
(一)創新宏觀政策
始終立足于“放管服”改革,以“放權、管理和服務”為中心詞匯,創新宏觀政策,調整宏觀政策結構,以使宏觀政策為市場經濟服務的作用被有效發揮。例如,我國于2020年創新了應用直達機制,推進政府宏觀政策直接與市場經濟體制相對接,服務于市場經濟運行。政策應用直達機制的主要創新對象是我國的稅收政策,通過對直達機制創新當年全國減稅數據進行分析可知,2020年全年我國新增減稅資金超過26萬億元,在金融體系中的應用也取得相應的服務數據,即當年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元[5]。此外,創新直達機制,還以財政資金為主要對象,并逐步推動財政資金直達常態化,設置專項資金,利用國庫集中支付模式,緩解各級政府財政的競爭壓力,實現政府財政資金的直達服務,發揮財政資金在惠企利民方面的作用。
(二)構建嵌入式管理模式
宏觀政策是有關部門落實宏觀調控[HJ3mm]職責的主要依據,也是政府介入市場經濟體制的政策支持。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以市場為主導,以政府調控為輔。這就需要政府要構建宏觀調控政策與“放管服”改革相互嵌入的管理模式,以放權為主,以管理為輔,以服務為核心,培育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要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府減權放權,創新政府對市場的監管模式,促使市場經濟運行的自主權回歸市場本身。構建宏觀政策與“放管服”相結合的嵌入式管理模式,以降低稅費為直接手段,為經濟主體提供公平、直接的支持措施,輔助各企業主體平穩渡過難關。例如,在艱難經濟環境下,國家降低各行業的稅率,并提高納稅標準,直接減少企業的納稅成本,為企業提供公平的政策支持。
此外,監管部門還要創新市場監管模式,構建“互聯網+監管”模式,提高市場監管效率,以政策支持、監管工作共同實現市場主體目標,鞏固市場在經濟運行中的主導地位。
(三)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導向
市場主體即企業主體,是市場的構成要素,也是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優化營商環境,要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導向,為企業主體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給予企業一定的自主權,壯大市場力量,以發揮市場在保民保生的重要作用。
四、培育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路徑
培育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是現階段國家經濟政策服務市場經濟運行的主要目的,也是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建設和完善對市場的具體要求。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即激發企業的發展活力,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將企業活力形成市場合力,推動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
(一)系統推進“放管服”改革
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各級政府層層落實“放管服”三方面系統化工作,并將“放”“服”作為核心工作,加快“放服”速度,以推進監管創新和改革為關鍵,深化市場監管改革,統籌協調市場與政府在職權、監管范圍的劃分,厘清政府與市場的職權范圍。各級政府創新審批方式,對于某些方面取消審批,整體優化審批服務。企業可通過網絡途徑提交申請,政府相關部門對企業提交的信息進行線上審核,并縮短審批工作日,在較短的時間內將審批結果反饋給企業,提高政務服務效率。同時,創新監管模式,構建“信用評估、監管”模式,健全國家征信體系。
(二)推進營商環境法治化建設
政府立法部門就經濟市場完善法律法規,為從業者和執法人員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據。例如,針對“新官不管舊賬”的模式,建立因上述原因而導致企業蒙受經濟損失的賠償機制,為利益受到侵害的企業提供維權的法律依據,強化政府信用,應用法律手段,構建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營商環境。
(三)構建均等化準入機制
以綠色金融為例,對于新能源、高科技領域內的企業而言,綠色金融是支持其經濟發展的主要資金來源,也是我國逐步實現綠色化經濟格局的關鍵手段。政府聯合金融體系,對符合申請綠色金融條件的企業作出明確規定,以清晰的申請條件,引導企業主導申請綠色金融資金。金融體系設置申請人條件,應遵循公平和機會均等化原則,經過審核,符合條件的企業都均等享有綠色金融獲取機會。
五、結束語
優化營商環境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市場經濟內的企業主體創造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豐富市場構成要素,增強我國經濟總體實力。政府部門要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放權、服務為主,以監管為輔,創新“互聯網+”背景下的信用監管模式,從制度、政策、法律幾個方面為企業、從業者和執法人員提供具體的法律依據,創建法律完善、機會均等化、競爭公平性的營商環境。同時,政府部門還要聯合市場,與市場一同構建系統化、協同化的營商環境,激發企業活力,為市場賦予新的活力和動力。
參考文獻:
[1]劉星.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N].齊齊哈爾日報,2022-07-09(002).
[2]劉菲菲,劉玉榮,賴文光.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持續優化營商環境[N].閩西日報,2022-04-19(005).
[3]馬艷.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培育激發市場主體活力[N].中國工業報,2022-03-10(003).
[4]曾艷,王瑋.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助推營商環境優化[N].贛南日報,2022-02-13(002).
[5]胡稅根,馮銳,楊競楠.優化營商環境培育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J].中國行政管理,2021(08):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