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啟中,葉新新,徐 剛,魏俊嶺,張朝春
(安徽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合肥 230036)
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農作物病蟲害和生態環境治理等都是農業資源與植物保護學科的研究方向,構建農業資源優化配置的前提是建立良好的農業學科專業培養目標[1-2]。培養目標與農業需求斷層、就業領域受限、實踐性下降、培養模式陳舊等問題已成為農業高校開辦專碩的難題[3]。重新審視專碩培養模式,與時俱進是傳統農業碩士在農業領域保持活力的有效途徑[4]。我國當前農業發展迅速,如何向農業領域注入更多科技力量是需要思考的問題[5]。在實際開展農業生產時,既懂現代農業技術又懂農業實際生產的新型農業人才較為稀缺[6-7]。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推進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切實提高農業資源利用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培養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服務現代農業產業行業的新型人才[8]。安徽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創建了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碩創新班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把專碩長期派駐到農業生產一線,在完成科學理論知識學習的前提下,重點解決農業農村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助力鄉村振興。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聚焦戰略需求,立足于鄉村振興、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打造應用型專碩;另一方面突出問題導向,針對目前專碩人才培養與現實需求錯位、科學研究與應用結合脫鉤、技術人員與生產一線脫節,需培養復合型專碩人才。
為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生產等農業資源利用領域相關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培養學生應具備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情懷、精通農業技術、能夠解決農業農村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的農業科技人員。
為服務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在高校推動實施專碩創新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基礎上,主要聚焦人才培養與現實需求錯位、科學研究與生產應用結合不緊密、技術人員與生產一線相脫節等突出問題,實行協作培養、雙導師制、創新模式、課程體系、保障體系等特色培養方式。
企業合作培養模式:依托安徽六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緩控釋肥、增效肥等新型肥料研發;開展污水處理與資源化;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研發工作。
鄉村振興培養模式:依托安徽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綜合試驗站,分別在綜合試驗站周邊村鎮建立創新班,開展小麥-水稻、小麥-玉米綠色生產、農作物秸稈等資源化利用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研究。
特色產業培養模式:依托縣域地方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以產業發展中的共性關鍵技術和綠色生產技術為抓手,開展特色產業綠色生產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
專碩創新班培養時間為3年,對培養方案和管理進行了革新,培養實行導師團隊制(校內導師、地方或企業技術人員、安徽農業大學顧問),培養階段壓縮在校學習時間為1年,實踐時間為2年,包括課程學習階段(半年)、實踐與試驗階段(1年)、畢業論文撰寫階段(半年)。
考核周期為半年。考核內容分別為定量數據評測和定性指標評估。定量數據評測包括科技成果轉化、論文與獎懲情況、創新班培訓考試成績。定性指標評估包括舉辦農民培訓會次數及滿意度、解決農戶實際問題情況、創新班日志、農業成果推廣示范成效等。定量數據根據評分表折算為相應得分,定性指標由評估委員會評估,最后劃分為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四個等級。
培養過程不僅享受學校所有獎學金、助學金等獎助,還依托企業資助設立3種獎助體系:專碩創新班獎學金、專碩創新班勞務補助(必須住在創新班,且撰寫日志)、導師科研項目勞務補貼。
專碩申請進入創新班后,需要深入安徽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試驗站和合作肥料企業實踐鍛煉。首先,熟悉“三農”,體驗生活,發現生產問題,了解技術需求,認識自身不足,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奠定基礎;其次,協助高年級學生開展科學研究;最后,在導師和高年級學生的指導下,深入生產一線,開展社會服務,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發現肥料等行業企業生產和農業農村發展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設計調研問卷,開展調研。在此階段,專碩創新班通過參與多重角色的工作,全面鍛煉個人綜合能力。鼓勵專碩創新班將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工作與未來發展規劃、就業設計相結合。完成課程學習并確定研究方向后,進行考核選拔,通過考核的學生編入創新班,深入試驗站、肥料等行業企業和農業生產一線,開展相關的研究工作。
實踐教育:專碩創新班學習期間,應深入試驗站、肥料等行業企業生產一線,結合專業所長,完成1~2個實踐項目,在實踐中提高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實踐教育包括社會實踐或科研實踐,專碩創新班應在中期考核前完成實踐教育,主要實踐教育單位有安徽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八大試驗站、相關肥料企業、特色產業合作社等,針對企業、農戶、新型經營主體的需求,開展相關實踐知識培訓,切實解決一線人員遇到的問題,服務鄉村振興。
開題報告:包含文獻綜述、選題背景及其意義、研究內容、研究方案、工作特色及難點、預期成果及可能的創新點、經費預算、參考文獻等。陳述論文選題的目的意義、國內外研究進展、論文選題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內容、預期目標、進度與安排等,重點提出論文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或技術問題,進行開展研究。
學術交流:學習期間要求專碩創新班每生參加2~3次學術交流,主要包括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國外短期訪學、中外聯合項目等;參加10次以上本學科研討會、講座等國內學術交流活動,其中至少一次為本學科領域的全國學術會議,至少一次為學生本人在二級學科(含)以上范圍內所作的學術報告;參加實驗室組會并進行文獻研讀報告或研究進展報告。
該班由安徽農業大學與中國農業大學、安徽六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2018年5月成立,位于銅陵市普濟圩農場,依托高校科研資源,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引導種植戶科學管理和精細化生產,促進資源高效利用和糧食增產增收。目前已經有2位專碩創新班研究生畢業,發表7篇科研論文、申請專利2項、軟件著作權2項;稻蝦肥配方及施肥方案5個;推廣示范45 hm2。相關成果在中國研究生鄉村振興科技強農+創新大賽“拼多多杯”第一屆科技小院大賽中榮獲全國一等獎。
該班2018年成立,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小麥玉米區付湖新村。依托皖北綜合試驗站,以安徽農業大學一站一盟一中心的農業推廣模式為基礎,開展玉米、小麥綠色生產,水體修復等研究。重點解決在砂姜黑土上小麥玉米輪作產生的系列農業種植問題。目前已經有3位專碩創新班研究生畢業,8名在讀專碩創新班研究生,在秸稈、肥料及污水處理領域發表3篇科研論文;為企業提供了適用于淮河流域小麥-玉米專用肥配方與配套的肥料管理措施4套;聯合申報并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該班2018年成立,位于廬江縣南圩村。依托皖中綜合試驗站,以安徽農業大學一站一盟一中心的農業推廣模式為基礎,開展水稻、小麥綠色生產,水體修復等研究。該專碩創新班從基質土、培肥、化控優化三方面研制新型機插秧育秧專用肥、巢湖流域水稻專用肥,以及農業氮磷面源污染防控技術等。集成水稻苗期養分精準管理技術,榮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發表科研論文8篇,1篇專利正在實審;提出水稻育秧基質配方及配套施肥方案2個,稻麥輪作施肥方式2個;榮獲中國研究生鄉村振興科技強農+創新大賽“拼多多杯”第一屆科技小院大賽全國二等獎。
該班2019年成立,位于長江蔬菜基地的馬鞍山和縣,是“中國蔬菜之鄉”,也是長江中下游區域最大的“菜園子”。通過生命周期評價和田間試驗結合的方法,探究和縣蔬菜施肥存在的問題,研究磷肥減量和新型磷肥對設施黃瓜產量、品質及磷素利用的影響,以期為設施蔬菜磷肥優化管理提供依據。通過分析和縣不同種植年限和不同種植類型的不同土層深度的菜園土壤養分狀況,總結歸納和縣蔬菜施肥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優化設計設施黃瓜磷肥最佳施用方案,推廣示范超過50 hm2;授權軟件著作權3項,發表2篇科研論文;榮獲中國研究生鄉村振興科技強農+創新大賽“拼多多杯”第一屆科技小院大賽全國二等獎。
該班2021年成立,位于廬江縣同大鎮靈臺村,依托安徽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皖中綜合試驗站,構建“試驗站+企業+創新班+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模式,開展巢湖流域水稻綠色生產、養分高效利用與管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研究。根據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相關政府文件要求,巢湖流域一級保護區化肥零使用,環巢湖流域二級保護區內化肥負增長。建成3.3 hm2試驗示范田,主要實施化肥農藥“雙零”行動,減少農田氮磷流失,降低農業面源污染負荷;集成水稻精準施肥技術1套;發表科研論文2篇;構建水稻綠色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1項。
該班2019年成立,位于“中國酥梨之鄉”的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跟蹤果樹掛果量,實地調查收集數據,確定果樹周期內施用農藥及藥量,制定殺菌劑減量化試驗方案,通過噴霧和浸果兩種貯藏保鮮效果的對比,對梨的保鮮效果進行比較,提出更加高效、綠色、低成本的保鮮方法。通過調研、方案設計、保鮮試驗等工作,將噴霧和浸果2種貯藏保鮮效果進行對比,復配生物殺菌劑,如竹醋液復配液等,提出更加高效、綠色、低成本的貯藏保鮮方法1套;針對梨貯藏保鮮中化學殺菌劑風險評估及控制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等問題,撰寫制定殺菌劑減量科研論文3篇。
目前,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在地方農業高校屬于與農業發展存在斷層、學生就業面較窄,且急需轉型的專碩專業[9-10]。農業產業發展不僅僅要求較強的實踐經驗,而且必須具備不同農業的科技知識,給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11]。
農業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涵蓋了農業學科的多種方向、技術和方法,更加趨向于農業科技和實踐相結合,如何均衡科研和實踐來構建合理的農業實踐型人才面臨一定的挑戰。然而,僅僅通過創新班模式進行農業專業學位探討很難全面解決國家對農業實踐型人才的需求,還需要更多的高校專家、政府部門、涉農企業等多方面的參與合作。創新班的設立既能解決農業農村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也能進一步促進產學研牢牢結合,使農業科技人員與農村、農民零距離,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