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鋒
(廣東理工學院體育系,肇慶 526100)
國家對于大學生體質健康極為重視,紛紛出臺利好政策,為高校體育教學工作改革指明了方向和出路。然而當前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體能狀況令人堪憂。高校體育課教學是培養大學生體能訓練意識和行為習慣的重要突破口,如何為學生提供精準、高效的體能訓練計劃和課程設置是高校體育教師不可推卸的職責。近年來,在“互聯網+教育”全面推進的背景下,國內高校體育課程紛紛開展“混合式”教學模式,其中線上體能訓練起到了關鍵的支撐作用。線上體能訓練實踐課與線下教學相比具有很大的差異,包括課程內容設計、教學步驟都需要重新整合,對于體育教師信息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高校體育課線上體能訓練教學的特征,結合大學生對體能訓練的實際需求,探索設置符合學情的體能訓練課程內容,以期助力學生具備夯實體能鍛煉的認知和基礎[1]。
在線上體育課體能訓練教學過程中,學生活動空間相對狹小,因此基礎體能訓練設計以徒手訓練模式為主,旨在幫助學生可以學以致用、舉一反三。既為后續自主鍛煉提供理論基礎,又通過上肢、下肢以及核心力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靈活應用,全面提升運動基本身體素質,改善身體形態,為線下教學奠定基礎[2]。
在“互聯網+教育”下,線上體能訓練教學可利用智慧樹平臺、釘釘教學平臺,實施線上直播的形式進行授課。在線上教學中,教師可將課程文字、圖片或視頻等內容發布到平臺里,便于學生根據需求進行直播或循環回放學習。每一個訓練動作都有對應的視頻,按課節分類存儲標注,學生可快速自主查找。此外利用教學平臺,教師還可以收集學生的體能訓練作業信息,掌握學生課下訓練中存在的問題[3]。
基于體育線上教學的實際情況,建議學生自主準備瑜伽墊或者其它具有安全性能的可替代品。
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線上體能訓練教學模式的創新應該恪守“以學生為本”的原則,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助力學生綜合體能素質的全面提升。線上體能訓練教學需要采取“三步走”的模式。首先,在線上直播教學中,教師將預先精心準備的體能訓練動作內容呈現給學生,學生需要配合教師的教學行為,認真學習、思考和體會。在具體教授過程中,教學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既可以播放自己錄制的微課視頻,也可以采取直播教學的方式,還可以播放教師優選的視頻資源。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邊學邊練,遇到練習中實際出現的難點,學生可與教師進行連麥咨詢反饋,教師及時指導并糾正錯誤動作。其次,在課外自我練習階段,學生按照課堂所學,自主完成課外實踐及作業視頻打卡,在規定時間內發送到指定平臺。教師對上交的視頻作業進行評價,總結作業中的集中性問題。最后,在課堂線上復習中,教師結合作業中普遍出現的共性問題,采取正誤動作對比法與解析示范法相結合方式,讓學生深入明晰動作出現錯誤的根源,從而快速改進和完善。在線上直播教學、課外自我練習、課堂線上復習層層遞進的保障下,學生可以有效理解動作技術要領,同時在鍛煉過程中提升體能素質。通過討論式學習的加持,學生自主思考、實踐創新能力都可得到同步提升[4]。
高校線上體能訓練應采取科學的步驟策略,按照熱身準備、基礎體能訓練、身體放松與之對應地創設體能訓練內容。首先,在線上體能訓練課程之中,需要教師專門設置熱身準備教學內容,做好練習時間(秒)/重復次數、間歇時間、練習組數的設計,練習總時間一般控制在五分鐘為佳。通過輕度有氧運動結合動態拉伸,讓學生身體各關節得到充分的活動,快速提高體溫,為接下來基本體能訓練奠定基礎。其次,基本體能包括專項素質訓練和心肺功能訓練,該階段為課程的核心重點,需要教師科學地設計訓練內容,確保體能訓練組合內容保持系統性、實用性和針對性,從而達到燃脂和強健內臟器官的目標。最后,放松訓練是線上體能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這一點需要師生高度重視,切記不可掉以輕心。學生通過參與投入放松訓練,緊張的肌肉會逐漸得到松弛,體溫也會慢慢下降,這有助于降低運動疼痛現象的出現,幫助身體排出廢物,從而保持精力充沛、神清氣爽的狀態[5]。
針對當代大學生群體的身心素質特點,結合線上體育教學的規律,高校體育線上教學中學生體能訓練課程設置需要力求適合大學生的年齡段。線上體能訓練課程分為五個系列,即身體激活訓練、身體提升訓練、身體適應訓練、身體維持訓練(一)、身體維持訓練(二)。每節課由熱身練習、基礎體能訓練以及身體放松三大板塊內容組成。建議每周學習一個系列的課程。
身體激活訓練的負荷強度以中、低為主,通過練習讓學生掌握基本支撐、下蹲動作,實現對身體的初步刺激,以期為后續訓練奠定堅實基礎,具體訓練設計見表1。
表1 身體激活訓練
身體提升訓練階段負荷強度為中、低級,訓練目標是在系列一課程的基礎上,繼續學習進階動作,以期對學生體能和心肺產生進一步刺激,具體訓練設計見表2。
表2 身體提升訓練
身體適應訓練階段負荷強度為中級,訓練目標是在系列二課程基礎上,通過進一步加強鞏固,使學生身體循序漸進地適應運動強度,養成體能運動意識和能力,具體訓練設計見表3。
表3 身體適應訓練
身體維持訓練一的負荷強度為中級,訓練目標為在系列三課程的基礎上,使學生繼續鞏固身體體能素質,讓身體逐漸適應運動習慣,具體訓練設計見表4。
表4 身體維持訓練一
?
身體維持訓練二的負荷強度為中級,訓練目標為在系列四課程的基礎上,加強鞏固,讓身體逐漸適應運動習慣,具體訓練設計見表5。
表5 身體維持訓練二
與傳統線下體育面對面教學相比,線上教學中教師難以全面照顧到每一個人,而且不能提供“手把手”的動作指導與糾正。為此線上體能訓練教學需要師生齊心協力,采取多種方式進一步加強交流與互動,共同克服困難。通過大量反復地實踐,強化對教學手段與方法的優化改進,以期全面提升體能訓練的效率和質量,從而達到線上體能訓練的預期教學效果。
線上體能訓練的短板在于授課教師不能全方位、立體化觀察學生的練習動作,也不能像線下教學一樣去糾正學生的動作,只能通過語言指導和案例糾正等方式,導致體能教學信息反饋出現延遲或有失精準,需要教師積極調整教學進度和節奏,因此對授課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體育教師在課前、課中應加強示范動作的演示,為學生提供規范、準確的技術概念,確保學生夯實技術定型。為了提升視頻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可錄制或選用多維拍攝的展示視角,為學生呈現無死角的視覺沖擊力。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明晰不同體能動作的細節,同時還可以掌握技術要領以及易出錯之處。其次,教師需要按照體能訓練動作的難易程度開展練習,講解要力求精準而簡潔。基于學情出發,針對體能示范動作的重難點實施精講。最后,線上體能教學應在互動和反饋環節下功夫,及時掌握學情的動態變化,明晰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波動,從而為線上教學的改良提供幫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細致講解示范不同的技術要點和要領,讓學生以最快速的方式高效掌握。線上體能訓練課以實踐為主,學生全部明確了動作細節,但這不意味著學生能夠學會所學動作。為此課下體能練習和視頻打卡作業必不可少。建議教師可將全班學生分成不同組別,每組不超過5人,每一個系列體能訓練結束后,以小組為單位將組內成員打卡視頻進行剪輯編輯后上交,時長控制在5分鐘左右,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優。這既可以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體能潛力。為了有效引領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在下一系列的體能訓練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上一次體能視頻作業利用直播的方式呈現,讓學生欣賞其它同學的優異表現,大家共同學習,一起回顧動作要領。或者探究其中存在的不足,并與自身對比。共同研究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細致入微地掌握體能訓練動作,提升線上體能訓練教學的實效性[6]。
高校線上體育教學與線下課堂教學相比,在運動強度和有效時量的把控環節相對較難,因此要求教師高度重視,確保學生在體能訓練中保持合理的指標范圍。一方面,在線上教學中,要求體育教師針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實際情況,做好運動強度和運動次數的科學安排,確保學生能夠循序漸地進行體能訓練。教師應教會學生測量心率的正確方法,使學生掌握自測目標心率,明晰自身運動強度的高低。一般而言,最大心率值86%~99%視為大強度、50%~85%視為中等強度、50%以下視為小強度范圍。對于普通大學生而言,通過自測目標心率的方式,運動強度百分比應保持在55%~70%為佳,利用有效監測科學安排適量運動,以期達到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和增強體質的效能。另一方面,體育教師在線上體能教學中還應充分把握網絡教學節奏以及線上體能教學的時量,做好課前準備、互動、抽查工作。“互聯網+教育”時代的來臨,為高校體育課線上教學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線上體能訓練簡單易學,可操作性極強,學生只需按照訓練要求長期堅持便可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標。要求高校體育教師在開發線上體能訓練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應該制定科學的導入學習目標和任務,精心選擇傳播工具,有效利用線上資源和直播平臺。在恪守循序漸進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教學步驟嚴格按照熱身環節—基礎體能訓練—放松環節去執行,力求訓練設置中將有氧運動訓練、抗阻力訓練和柔韌性訓練有機融合。此外線上體能訓練教學中,教師還應從學情實際特點出發,側重激發學生訓練的興趣和專注度,通過采取標準視頻示范和實時互動反饋的方式,確保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做到舉一反三,以期促進大學生體能綜合素養全面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