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 鄧亞思 尹光輝

[摘 要]本文對融媒體時代高校信息化標桿校建設進行研究,明確融媒體時代背景下信息化標桿高校建設的新要求,剖析高職院信息化標桿校建設的內容,提出融媒體時代高職院校信息化標桿校建設的有效途徑及建議,為同類高職院信息化標桿校建設提供一些有益的支撐和幫助。
[關鍵詞]融媒體;信息化;標桿校;微服務;容器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23.055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3)23-0181-04
[收稿日期]2023-05-03
[基金項目]2022年度湖北省職業教育學會課題“融媒體時代高職院校信息化標桿校建設內容及有效途徑研究”(ZJGB2022074)。
[作者簡介]楊樂(1982— ),男,湖北英山人,副教授,
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技術媒體方向;鄧亞思(1974— ),男,湖北陽新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網絡技術方向;尹光輝(1976— ),男,湖北蔡甸人,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網絡技術方向。
1? ? ?信息化標桿校建設的新要求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教育數字化、信息化的重視程度日漸提升,職業教育迎來了改革發展的“春天”。同時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高職院校教育數字化、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相關文件,對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也把國家教育數字化作為戰略行動。信息化示范院校標桿校建設為職業教育實施過程中的教學資源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更好地為廣大師生服務,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教育融媒體助力高職院校融合媒體發展,對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2018年,教育部提出了“培育千所信息化標桿學校”引領行動,并且專門針對教育信息化在各層次學校中作了具體的示范性指標要求[1]。2021年,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的數字經濟戰略。教育信息化、數字化為構建職業教育高質量教育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2]。
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充分彰顯了推進數字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數字化轉型問題是關系到職業院校生存發展的重大問題。要改進管理方式、優化業務流程、整合數字資源提供數據支持,推動學校進行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實現教育信息化、決策科學化和管理規范化。由此看來,融媒體時代新形勢下高職院校信息化標桿校建設迫在眉睫。
2? ? ?信息化標桿校建設的主要內容
2.1? ?基礎設施平臺架構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信息化硬件設施呈現多元化趨勢。建議有技術及業務能力需求的高職院校建設“混合云”方式基礎架構,建設“兩地三中心”的高可用基礎設施,形成以容器化技術為基礎、運用Kubernetes進行編排、構建彈性“混合云”的主流建設模式。建議基礎設施平臺采用微服務(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架構(參見圖1)。每個微型服務都可以獨立并高效完成一項子任務,并且部署方便。微服務架構和容器化技術結合,不但消除了系統運維的復雜性,同時帶來了易測易部署、自動化編排部署等優勢。
2.2? ?軟件微服務架構
采用面向微服務理念下的互聯網技術框架,通過標準化的微服務技術組件,實現開發過程管理規范化、服務注冊調度統一化、架構擴展層次化三大目標。通過整合互聯網新技術和相關開源框架,保障信息安全和高容錯性,軟件系統可自如應對大負載和高并發,同時實現開發運維一體化,減輕后續運維壓力,為運行安全分析提供多維視角。由PC端應用、移動端應用及第三方應用分布在云平臺、技術中臺、業務中臺、數據中臺等構成的軟件微服務架構。
2.3? ?業務子系統架構
業務子系統架構圍繞“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校”定位,打造優質的信息化教學環境、整合優質教學資源、提升校園管理檔次、提升大數據應用服務廣大師生的工作效率。進一步將教學、科研、學生管理等工作與信息化手段高度融合,提升教學科研質量,提升校園綜合治理效率,提升社會服務深度與廣度,提高競爭力。
2.3.1? ?核心業務子系統
容器化云管理平臺CCP:CCP是一個“瓶裝”管理平臺,可以任意調用Kubernetes 的管理工具。基于K8S、Docker、CePh、Calico等實現的CCP,可以提供計算、存儲、網絡安全保障,能夠快速搭建容器云環境,為應用提供基礎設施、周邊服務,實現應用快速部署、問題精準定位、應用全生命周期管理。
數據中臺:對數字化校園現有源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分析管理、深入挖掘、統一標準,為其他業務提供高效、準確的數據源。主要分四部分建設:數據標準體系建設、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數據開發平臺建設、數據資產建設。核心就是要建立一個數據共享服務體系,實現數據建模分析,挖掘有用的數據信息。
業務中臺:業務中臺是整個系統建設的核心,圍繞提升數字化校園的業務處理能力、數據交換能力、技術提升能力、綜合業務運營能力來建設學生中心、教師中心、職工中心、教務中心、學工中心、人事中心、科研中心;技術與業務構成一個矩陣式邏輯框架。業務中臺側重于業務系統,采用分布式業務系統架構,提供快速業務系統查詢和交易。
2.3.2? ?其他業務子系統
智慧教學平臺:智慧“教與學”的管理平臺,教師可以線上發布課件、教案、教學視頻等資源,迅速組課、開課、管課,進行線上教學。學生可以智慧學習,預習、打卡簽到、教學互動、提交作業、評分,平臺能及時反映教學質量以及進度調整,對教學實行動態管理監測,給予教學改革提供有力的參考值,以提升教學質量。
智慧成長:學生校內職業規劃成長畫像。含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職業發展教育、雙創教育、就業去向監測等過程。
大學工管理平臺:涵蓋新生入學報到管理、在校生學籍管理、畢業就業管理、校友管理等,包括迎新、學生素質學分、畢業離校管理等學生工作各個功能模塊。
人事管理子系統:涵蓋教工招聘管理、入職辦理、職崗前培訓、上崗試用、入職管理、人事信息檔案管理、人事評審管理、考核管理、決策分析應用、協同服務應用、績效工資管理等。
科研管理平臺:科研過程動態管理,對項目申報、立項、中期檢查、后期成果匯報、結題、經費管理、科研成果轉化及推廣等過程規范管理,也為科研績效管理提供準確數據支撐。
智慧圖書管理平臺:可用來統一管理圖書館的資源、用戶、應用以及界面,主要由中央知識庫、本館資源、決策分析、用戶管理、應用管理、終端管理和開放平臺組成。對圖書館各類資源的整合和數據深度挖掘,支持人臉識別認證,方便讀者借閱,圖書的自循環借還服務,自助上下架、讀者自助借還、文獻續用、預訂服務、圖書查詢等。
軌跡查詢與調課查課系統:基于校園Wi-Fi的定位信息,實現在校生校園軌跡查詢,對接課表實現無感知的課堂簽到考勤,生成個人、課程、班級課堂考勤統計表,分析離校狀態、曠課等異常情況數據并及時推送相關管理員提前介入處理。基于移動終端,方便教師和學生自助終端查課、停課、調課等操作,和大教務系統對接。
校園智能自助服務:自然對話引擎,提供模糊業務需求、快捷業務功能,功能范圍包含超級App大部分功能,以自然對話方式提供。包含自助查詢、自助打印等。
網站群管理系統:學校主站、招生網、就業網、二級學院和職能部門子站高端定制設計與制作(采用扁平化設計理念和H5技術,支持PC、手機、IPAD自適應瀏覽),與第三方系統對接開發。
全媒體信息發布管理平臺:為高校新聞數據采集提供便利。對校園各媒體如:官網、官微、自媒體及公眾號、抖音、快手等新聞提供動態分級管理的數據采集。管理員按層級管理、可以實現采集、拍攝、視頻制作、審核、發布、檢索等服務。
校園智能監控與分析系統:對覆蓋全校的校園監控系統的視頻數據進行智能分析,具備查詢學生校園活動軌跡、可疑人員校園活動等異常數據報警推送等功能。
智慧管理與服務:領導決策支持系統(學工動態分析、教工動態分析、人事管理及分析、安全工作分析、數字化資源分析、學校綜合管理分析及其他)、智慧后勤服務質量監督管理、招標采購管理等。
職業教育服務一體化平臺:發揮國家級職業教育集團示范引領作用,加強人才共育、成果共享,成為成員單位之間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利益同享、協調發展的信息交換樞紐。
2.3.3? ?技術支持業務子系統
超級移動端:手機端智慧校園唯一入口,師生通過手機登錄智慧校園,即可完成本人所有的校園信息化應用,覆蓋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各方面。
系統集成:對接校園已有信息系統,滿足已有系統高效集成需求;從業務到數據的一致性、實時性集成能力;解決已有系統不好用、不常用、各系統狀態不一致或者狀態不能實時同步問題。
3? ? ?信息化標桿校建設的有效途徑及建議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信息化正呈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合作化的發展趨勢[3]。真正實現高職院校信息化標桿校的建設,要從以下幾個有效途徑著手:
途徑一:學校領導層要站在信息化建設全局高度,高瞻遠矚,在政策上給予充分的資金保障。信息化標桿校要對標對本,把信息化建設與現有信息化資源深度對接整合,每個子項目都有專項資金作保障,每個子項目建設都有專班人員負責、方案都要經過深思熟慮,不走彎路。基于教育中臺等先進理念,以全局視角,全域建設,集約化落地,為高職院校“十四五”及以后信息系統的建設發展指引方向。
途徑二:建設方要以教育中臺思維促進高職院校信息化資源持續融合,持續建設數據中臺及業務中臺,融合已有系統數據及能力,使已有信息化投入發揮更大價值,同時賦能新系統,為信息化建設建立標準、標桿,獲得更高的投入回報率。
途徑三:建設方要開拓數據驅動的智能實踐應用。建設方要全面了解高校的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和應用實際情況,根據實際情況來“量身定制”適合高校的信息化平臺,并且將現有的系統與新建的系統無縫對接,基于數據中臺實現數據共享,合理安排各系統的上線進程,并推廣應用。
建議:目前各高職院校教師教育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要通過專業技能培訓、信息化素養培訓等形式加大力度提升教師使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育教學工作,擴大視野,運用信息化思維,快速、高效獲取有用數據,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促進教學科研、學習和工作的信息共享和方式變革。
4? ? ?結束語
高職院校要以信息化標桿校建設為契機,從完善的頂層設計出發,通過建立高職院校教育中臺,到底層的數據存儲及云計算、網絡規劃,以數據中臺為基石、以業務中臺為樞紐,徹底消除“信息孤島”,真正實現智慧校園信息高速運轉。高職院校信息化標桿校建設要為高職院校“十四五”及以后信息系統的建設發展指引方向,打造高職院校信息化標桿校,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宏偉藍圖、職業本科、雙高校建設做好鋪墊。最終實現以師生為中心、以服務為核心、以數據為驅動的智慧型大學校園。
主要參考文獻
[1]汪玥輝.基于“智校”與“智學”的大學附中信息化建設探索[J].上海教育,2020(增刊1):160.
[2]新華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S].2021.
[3]冒永杰.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