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夢梅

生活中,每個孩子身邊都有琳瑯滿目的玩具。但是,我們有時會依感覺現在的孩子不會玩,不快樂或者玩了一種玩具后又想更換。因此,我們讓幼兒回歸自然與生活,從最純粹的生活中出發,發現幼兒的發現,研究自然的材料,讓幼兒在另一種游戲活動中,快樂學習與生長。
進入深秋,幼兒在園所果園里散步時,看到枯葉從樹上紛紛落下。有的落在戶外玩具上,有的落在花盆里,有的還落在了頭頂上。沄沄對身邊的嘟嘟說:“哇,樹葉被我抓住了,你要不要啊?”嘟嘟立馬低頭撿起一片落葉,哈哈大笑:“快看,我也有,是紅色的,上面還有黑色的小斑點。”后面的瑞寶湊了過來:“你看我的。我撿了一根開衩的樹枝,是Y 型的。”說著,他用手比畫了起來。沄沄在地上撿了幾片落葉,在小小的手心里擺成了花型,隨即大喊起來:“你看,我擺成了一朵花。哇,這花好美!”看到這一幕,我走了過去,對幼兒說:“你們玩得這么開心,想不想來一場一場‘拾荒大冒險’?每個小朋友都可以在這里收集石子、樹枝、果子和樹葉,并裝進小簍子帶到班級。”幼兒聽完,歡呼雀躍,開啟了“拾荒之旅”。
小優走到一棵大樹下,發現了好多紅果果,快速地撿起來。他一邊撿,一邊嘟囔著:“看,小果果真可愛,紅紅的像小紐扣。不知道能不能吃?”在大型玩具旁,小溪撿到了一片不知從哪兒飄來的羽毛。他自言自語:“這里怎么會有羽毛呢?別的小朋友肯定沒有撿到。”他很快將羽毛揣進了褲子口袋里,并輕輕拍了拍。接著,他又跑到水渠旁,問正在拾石子的幼兒:“你們在撿什么?”兮兮答道:“我在撿各種各樣的小鵝卵石,每一塊顏色都不一樣。有的上面有花紋,有的上面有波浪。你看,這塊一點都不光滑,不像鵝卵石。”不久,幼兒“拾荒”結束了,陸陸續續拿著自己的成果進了教室。
來到教室,我給每個幼兒一張底板,對他們說:“老師給你們每一個小朋友一個底板,你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將撿到的寶貝放在底板上拼拼看,看能拼成一幅什么樣的作品?你們也可以用筆進行添畫,如果材料不夠,可以到百寶箱里找找,或者與身邊的小朋友交換。”
“小碎件,大創新”自然課程,在幼兒的興趣中開始了。小溪拿出剛撿到的羽毛小心翼翼地放在紙上,上下左右擺弄著。他用膠帶將羽毛貼在紙板中間,用勾線筆勾勒出一個蛋糕的外形,嘴里嘟囔著:“這根蠟燭已經點燃了,嘻嘻。”接著,他看到一旁的小優有好多紅果子,便對她說:“小優,那個紅紅的果子可以給我一點嗎?我想給我蛋糕做些裝飾。”小優說:“可以!不過,我只能給你三顆,其他的我還有用呢。”說完,她將三顆小果子遞給了小溪。小溪將三顆小果子放在“蛋糕”上,又將樹枝做成看似叉子的東西。一旁的小優將紅紅的果子平鋪在底板上,再用各種小樹葉拼拼、剪剪、貼貼,做成了水滴的模樣。貼好之后,她用黑色勾線筆,沿著畫的外形勾了一下,再將小黑豆往上粘。我走過去問他:“你這是什么啊?老師覺得有點像小刺猬。”“對呀,老師,這就是小刺猬。這些紅果是從大樹上掉下來的,小刺猬正在撿紅果子。”我接著問:“你的想法真特別,小刺猬也很可愛。但是,你覺得紅果子只能做成紅果子。其實,還可以通過它外形和顏色讓它發生神奇的變化。”小優抿著嘴巴,眼珠子轉動著,突然開口:“我覺得它還像項鏈,像公主的紅寶石項鏈。”我對她豎起了大拇指,說:“是啊。只要我們多動腦筋,多發揮想象,紅果子就能出現很多神奇的變化。”我又在班級看其他幼兒的作品,有用小紙盒插上樹枝變成機器人的,有用鵝卵石做成餅干的……幼兒玩得不亦樂乎。
幼兒喜愛探究大自然,以上就是在一場隨機的追隨兒童興趣引發的親自然課程活動。教師要給予幼兒充分接近、探究自然的機會,放大這不期而遇的驚喜,從室內回歸大自然,朝著好奇的方向生長。
童年的記憶里,我們在田野里隨意撿稻穗當發夾,在泥土里挖坑灌水當作游泳池,用石頭堆砌成堡壘……這些記憶成為生命中最獨特的經歷。一次戶外散步,幼兒發現掉落的樹葉而引發了此次活動。在上述案例中,嘟嘟撿起了樹葉,并觀察樹葉的花紋;沄沄將撿到的樹葉進行拼湊,在手心里擺成一朵花的造型。看到幼兒對這些深秋掉落的“小碎件”興趣正濃,教師隨機開啟了“拾荒之旅”,給予幼兒充足接觸自然的機會,當幼兒遇見“小碎件”時,他們的行為看似無序卻是有序,看似無趣擺弄卻是有趣的價值體驗。大自然這個活場地給予幼兒內在的體驗,產生真正的學習動力,感受大自然的種種神奇。
生活里,幼兒所接觸到的玩具大部分都是高結構的。幼兒對那些用不同材質制作成的玩具往往會玩一陣子便不玩了。教師應該深思:什么材料適合幼兒?幼兒從中獲得了什么?在案例中,幼兒將自己撿來的“小碎件”當成了玩具。幼兒將這些“小碎件”視若珍寶,正是因為“小”才適合幼兒玩,因為“碎”才能夠變得豐富。案例中,小溪看到大型玩具旁邊的一片羽毛,小心地將它放進自己的口袋里,這就是幼兒特有的思維方式。如果是成人,就可能將它丟棄。但是,這些“小碎件”都是實實在在的,可觸摸,可把玩,愉悅了幼兒的身心。幼兒將普通的“小碎件”,變成了驚喜。
在創意作品時,小溪將羽毛做成了生日蛋糕上正在燃燒的蠟燭,這就是“活教材”。大自然是個“百寶箱”,讓幼兒可以隨心把玩自己的“小碎件”,摸、聞、轉、捏、拍、拋等,任意的方式都能讓幼兒玩得過癮。但是,有的幼兒思維有些固化。案例中的小優撿來紅果子,在她眼中紅果子就是紅果子,缺乏發散性思維。因此,在我的適當介入、引導下,她用紅果子“串”成一串項鏈,用銀杏葉變成公主手中的扇子。
順應童年期待,我們會發現,只要給予機會和自由空間,幼兒就會給我們驚喜。教師需要的是一種敏銳的觀察能力、先進的課程理念以及準確的辨析能力,真正打通幼兒學習的通道。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適宜的材料能夠激發幼兒主動探究的內驅力。“小碎件”游戲充分體現幼兒的自主性,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
“小碎件”游戲讓我重新定義了師幼之間的關系。幼兒是有思想的,那些玩法觸及了教師心底的童年時光,喚起了教師那份曾經的美好。那一刻,教師與幼兒互為“伙伴”,相互依存,彼此進步。親自然課程剛剛起步,今后我們會和幼兒一起進入意趣橫生的游戲天地,感悟“小碎件”帶來的成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