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東
(珠海市第二中學 廣東 珠海 519000)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等創新科技的不斷成長為智慧課堂開展提供后臺保障。可穿戴設備是信息技術與體育課堂教學融合較為成熟的,即以移動互聯網和云端數據的形式收集、整理、分析相關數據,將學生進行體育活動時的數據進行收集與傳輸,給課堂教學組織實施和多元評價建立一個良好的輔助參照體系。
因此,探索將信息技術與體育活動進行整合,通過信息設備把學生在活動時的有關數據進行記錄與儲備,及時處理和分析后發送到平臺終端,使授課者在課堂教學中能實時監控學生的運動強度與負荷、運動心率與軌跡等指標,精心設計個性化教學設計,把握活動組織策略,保證活動計劃有序進行,防范運動傷害事故的發生,達成預期效果。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在高中羽毛球選項課活動中利用信息技術設備進行輔助教學,對比常規的羽毛球選修課教學方法,檢驗信息技術設備在羽毛球活動中的作用和效果。
研究對象以珠海市第二中學羽毛球選項班所取的各項數據為依據。其中選項1 班50 人,男生26 人,女生24 人;選項2班50 人,男生25 人,女生25 人,指定2 班為實驗組,1 班為對照組,分別在教學實驗前、中、后對相關數據進行收集。
(1)文獻資料法。
參照選定的研究方向,通過中國知網檢索相關文獻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梳理、提煉,從中發現文獻資料的內涵、本質及規律,為本研究提供新的觀點與創新。
(2)問卷調查法。
以探討學生在常規的體育課堂和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智慧課堂的情感方面是否存在差異,制定了此次調查問卷,主要從課堂當中的積極性以及滿意度兩大方面進行調查測評。調查問卷效度檢驗以咨詢5 名專家的形式進行評定,信度檢驗采購重測法評定,結果均符合相關要求。本次共發放5 次問卷,每次發放100 份,回收100 份,有效問卷100 份。
(3)教學實驗法。
通過信息化設備了解學生的上課情況,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教案設計,以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一周2 學時共36 學時的教學實驗,對照組以常規的課堂教學方式,實驗組采用信息化設備支持下的智慧課堂方式,最終通過問卷調查學生的情感態度(包括上課的積極性、課堂的滿意度)、專項技術考核(5 次左右移動步法、擲羽毛球、正手發高遠球、正手擊打高遠球)、體質測試(50m 跑、立定跳遠、800m 跑、平板支撐)等內容,收集相關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①教學實驗目的
根據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情況,采用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憑借授課者的經驗積累與現場觀察,評估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基本技術的理解與學習程度,進行教學設計,調控教學方案。實驗組通過分析智慧課堂中所運用的信息設備取得的數據,評估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基本技術的理解與學習程度,進行教學設計,調控教學方案。以問卷調查、專項技術考核、體質測試等方式,收集數據,檢驗“智慧課堂”中信息技術設輔助羽毛球選項課堂的教學成效。
②教學實驗框架

圖1 常規羽毛球選項課堂教學設計框架

圖2 信息技術輔助羽毛球選項教學設計框架
(4)數理統計法與邏輯分析法。
對收集的有效數據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分析研究。采用邏輯分析法對收集的數據和信息進行總結、整理和分析;同時,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運用了對照類比、歸納演繹等方法。
為了探討學生在參與傳統課堂教學與智慧課堂中信息技術設備輔助羽毛球選項教學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對學生參與課程的積極性與課堂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分別在第2、5、9、13、18 周發放問卷,對問卷的選項給予賦分,以獲取在實驗過程中的相關數據。

表1 實驗組、對照組活動中學生積極性調查數據表 (對照組、實驗組各50 人)
(1)高中羽毛球選項活動中信息技術輔助對學生活動的積極性影響。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教學開始階段,羽毛球選項班的學生對待體育課堂情感與態度基本保持一致,無明顯變化,隨著教學實驗的有序推進,實驗組學生對待課堂的態度李積極性以及參與程度逐步提高,尤其在課堂師生互動、本課課堂評價、意志品質發展、練習負荷強度、課后探討反饋方面表現出明顯優勢。通過對比五次漸進式調查數據可知: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課堂中表現的積極性呈正向變化趨勢,而對照組的課前預習內容與課堂師生互動方面呈下降趨勢。因此,在高中羽毛球選項教學中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課堂積極性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2)高中羽毛球選項活動中信息技術輔助對學生的滿意度影響。
根據表2 的數據可以看出:在學生的滿意度的首次測評中,對教師的教學時間安排與教學趣味性的平均分數為對照組為2.94分、2.82 分,實驗組為2.88 分、2.76 分,說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這兩項進行教學優化設計。在課堂教學的期中階段,隨著教學課堂的有序進行,對照組對課堂教學形式的適應及怠倦,教師的教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趣味性以及教學質量存在著一定的下降趨勢,但教師通過及時地改進教學方案,學生對教師課堂的滿意度在逐步提升。在教學實驗結束時的調查顯示,實驗組對教師的教學形式、器材設備運用、保護幫助到位、教師教學質量的平均得分為4.1 分、4.4 分、4.14 分、4.1 分,達到了基本滿意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羽毛球選項教學中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課堂滿意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表2 實驗組、對照組課堂活動中學生滿意度調查數據表(對照組、實驗組各50 人)
由表3 可知,對照組羽毛球專項考核數據統計中,對照組同學在18 周課堂教學后,羽毛球專項技術呈現出逐步提升狀況,其中5 次左右移動步法(P <0.05)、正手發高遠球(P <0.05)、正手擊高遠球技術(P <0.05),說明對照組在實驗的初測與末測存在差異性,說明在對照組的同學在常規形式的羽毛球教學方式下,基本技術動作的掌握有提升,說明常規形式的羽毛球教學手段對提高羽毛球基本技術有較好的效果。實驗組的實驗初測與末測成績統計中可知,四項測試成績中均存在差異性,其中5 次左右移動步法(P <0.01)、正手發高遠球(P <0.01)、正手擊打高遠球(P <0.01)三項技術存在顯著性差異。由此分析得知,實驗組同學在信息技術輔助羽毛球教學方式下,基本技術的掌握有明顯提升,信息化技術輔助羽毛球教學對羽毛球專項技術的提升有顯著的效果。

表3 實驗組、對照組開展活動實驗初末測羽毛球專項考核數據表
根據兩組研究對象的教學實驗指標的測試結果,可以得到常規方式的羽毛球教學和信息技術輔助羽毛球教學確實存在差異,尤其是在5 次左右移動步法、正手發髙遠球、正手擊打高遠球等專項技術方面存在差異。結合羽毛球專項的授課特點與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比較分析,主要因由為信息化輔助在教學活動中,可以精準精操作,可以個性化分析,有針對性地對教學方案與計劃進行撰寫,有計劃分步驟地進行教學組織、靈活多變的應對措施教。學生通過佩戴信息化設備對羽毛球技術動作中的關鍵要領、復雜技術有直觀且清晰的認知,在技術動作學習的泛化與分化階段,規范動作要領,迅速達到自動化階段,從而能夠熟練地開展實踐運用。
從上表4 得知:實驗前后對照組在身體素質四項測試中,均有所變化,其中反應下肢爆發力的立定跳遠與反應核心力量的平板支撐存在差異性,反應無氧能力的50m 跑測試中,末測比初測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反應有氧能力的800m 跑沒有很明顯的提升。實驗前后實驗組在身體素質指標四項測試中,其中反應無氧能力的50m 跑(P <0.05)有差異性,立定跳遠(P <0.01)與平板支撐(P <0.01)存在顯著性差異。

表4 實驗組、對照組開展活動實驗身體素質初末測試數據表
根據兩組研究對象的教學實驗指標的測試結果表明,實驗后對照組和實驗組在立定跳遠、平板支撐的成績呈上升趨勢,實驗組提升更顯著,同一教師授課、同樣課時數量、起點水平相當,這說明可信息化技術輔助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發揮積極的效果,在提升學生求知欲,從“我要學”轉成“我想學”,同時對創新體育課堂教學模式、反饋課堂意見、評價體育課堂成果等具有積極的作用。
信息化設備作為科技產品,受到廣大青少年青睞,將信息化設備運用到高中羽毛球選項活動中,一方面,可以實時監測學生在活動中運動強度,掌握他們的運動狀況,進行運動安全防護和運動常識普及,防范運動傷害事故的發生;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提升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的積極性與滿意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成教學目標;再一方面,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直觀展示技術動作,有效把握運動技能形成規律,規范技術動作的分化與泛化階段,在實踐中達到動作的自動化;最后,通過對信息設備收集的大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反饋意見、評價活動成果,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創新模式,構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運動數據云平臺。
信息化設備在體育活動中應用已逐步成熟,但想要普及化還需要多面的支持與努力。首先,信息技術設備只是輔助教學,終極目標是提高教學效果,但信息化設備輔助教學過程中會出現突發情況,為保證教學計劃順利進行,達成教學效果,對授課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個性化教學設計、教學組織策略、靈活多變的應對措施有更嚴格的要求。如,利用信息技術對課堂上技術動作進行細化,突破教學重難點;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動作對比,糾正錯誤動作;利用信息技術對技戰術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安排戰術;其次,在動態監測過程中,保障信息收集的及時性與準確性,對設備佩戴的舒適性和便捷性需有更高的要求;最后,利用智能信息化設備,監測并收集學生求學階段的運動數據,形成自己的健康運動數據庫,構建學生成長的“運動數據庫”,便于教師、家長、學校了解相關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