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世超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道德與法治新課標”)指出:“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提高公民道德修養和法治素養,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青少年階段是人生“拔節孕穗期”,小學生猶如一張白紙,懵懂可愛,需要教師精心引導和培育,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第一??圩?。下面,我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實際,談談對如何上好小學思政課的粗淺看法。
傳承紅色文化,上好紅色思政課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為使紅色文化深植孩子們的心靈,我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讓紅色文化成為思政課的“活教材”,讓思政課活起來。在學校的組織下,思政課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固始縣往流鎮張喚民革命烈士紅色教育基地,聆聽革命先烈的事跡,傳承革命先輩的精神,厚植家國情懷。受我校邀請,老山對越作戰一等功臣侯澤友同志以《弘揚老山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為題,為學校師生做了一場精彩的報告。侯澤友同志講述了自己作為一名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鐵血戰士,如何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在敵人炮火連天的轟炸下,肩扛手扒,衣服、皮膚被劃破,血流如注也不顧,置生死于度外的一個個戰斗后勤供給故事。他和戰友們一次次地沖鋒在最前沿,為了祖國不惜血染戰旗,為了人民不懼槍林彈雨。老山英雄質樸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深深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學生,使孩子們了解了那段陌生的歷史,并將“從小學英雄,長大做英雄”的種子深深植入孩子們的心田,讓紅色基因在孩子們心里扎根。
讓中華優良傳統走進思政課堂
泱泱大國,中華優良傳統生生不息。傳承傳統文化,我們責無旁貸。自從學校實行校外供餐以來,我發現學生就餐時浪費糧食現象比較嚴重。為此,我在教學中開展了一系列“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教育活動。通過這些專題活動,孩子們懂得了糧食的來之不易,將“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等古訓銘記在心,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建立科學的消費觀、價值觀。
社會實踐活動和思政課緊密融合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意見》要求,加強勞動教育,充分發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诖耍以谒颊n堂中創新教學方式,從課堂走向自然,從書本走向實踐,注重教、學、做相結合。我校在全縣率先建立了校外研學基地——宏遠書院,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創新的勞動課堂讓學生體驗到了勞動的樂趣,也體會到勞動的不易,學會了珍惜勞動成果。在勞動中,孩子們學到了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認識自然,認識自身的價值,在勞動體驗中悟出面對生活的態度。
理論教育與啟發引導相結合
學生在自主性的合作探究學習中,應該怎么學?是教師簡單地告訴學生一個結論,還是讓學生自己探索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多以社會發展和學生生活為基礎。在教學中,我嘗試按照以下步驟進行:課前,拋出需調查的問題或現象,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課中,師生通過討論分析問題,概括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課后,強調實踐,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必備品格。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1課《我們的好朋友》時,我是這樣做的:提前一天給學生下發調查表,讓學生記錄一個好朋友的姓名、外貌、性格特點,以及好朋友之間的一件開心事;課堂上,選取具備代表性的事情,討論探究成為好朋友的原因,辨析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誼,把學生引向預設的課程目標;在課后實踐部分,則以朋友之間友誼出現裂痕為切入點,讓學生共同探究友誼出現裂痕的原因和處理辦法,同時為下次課堂做準備。在教學中,我多以學生親身經歷的素材和問題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積極主動思考。
與語文學科相融合
道德與法治、語文兩門學科的教材雖然迥然不同,但課程主題有相同的部分,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革命傳統教育等。那么,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我們是否可以將語文教材中的主題內容作為案例應用到課堂呢?
在教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2課《說話要算數》時,我嘗試引入三年級語文課《我不能失信》;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美麗文字 民族瑰寶》時,引入語文課《遨游漢字王國》;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我參與 我奉獻》時,引入語文課《落花生》;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時,引入語文課《青山處處埋忠骨》;在教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科技發展 造福人類》時,引入語文課《千年夢圓在今朝》……如此,豈不是既可以對語文學科知識進行鞏固,又可以激發學生對各學科知識與生活實踐的反思?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作為思政課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有先進的教育教學手段,還要有較高的綜合素養。如何有效增強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號召力,是每一位思政課教師應該深思的問題。
思政課教師要嚴格落實“六要”精神(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上好有魅力的思政課?!洞髮W》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币晃粌炐愕慕處?,應當以德為先,規范自己的言談舉止,時刻反思自己,在思想品德、文化修養等方面為學生做出示范,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的尊重。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上好道德與法治課,關鍵在教師。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以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而言,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存在的意義是指導教師有效開展課堂教學,而精準、細致的研讀才是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發揮作用的關鍵。讓道德與法治新課標有效地指引我們的每一次備課、上課及反思等教學行為,使其最大化地發揮指引作用。
另外,思政課不只是知識的傳授,還是“潤物細無聲”的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這也是思政課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彼颊n教師要向學生展示言行之美、品質之美、情操之美和理想之美,將課堂、教師、學生三者融為一個整體,發揮思政課的塑造作用,扮演好“領路人”角色,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將思政課打造成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綠色空間。
新時代賦予我們的不僅是機遇,更多的是挑戰。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更加關注核心素養,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實踐,不斷創新活動方式,提升課堂效率,結合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需求,努力打造新時代思政課堂,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的課程,為學生打好精神底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好少年。
(本欄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