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祎
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對我國小學體育課堂的構建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對小學生進行減負,就要求體育教師提高課堂的效率與提高教學質量,并對內容和教材進行完善,從而使課程結構得到優化。這時,部分教師提出了游戲進課堂的教學方式,此種教育方法新穎,但是卻能夠推動體育教育事業發展的有效動力。因此,想要做到減輕學生負擔,就要使教師突破傳統的教學觀念,更換新思想。
隨著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幸福指數也在不斷上升。但是學生的身體素質卻沒有得到提升,良好的身體素質是一切的物質基礎,我們在體育課程上的鍛煉很大程度能夠促進學生的身體成長。但是當下的體育教學課程單一化、模式化,無法吸引尚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注意。容易出現教師在線上進行講解,學生在上課時做其他的事情,甚至是由于課程太過枯燥乏味而導致學生睡著的現象。針對此類現象,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最好是能夠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獨立自主的學習。
1 雙減背景下的小學體育游戲化課堂構建中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社會的傳統教育中,“雙減”政策的出現減少了學生的不合理學習時間,能夠讓學生更加專注學校的學習。但是基于傳統教育教學的特性,教師一味地輸出理論知識,并不能夠吸引學生進行學習,反而會因為課堂的枯燥泯滅學生對體育學習的樂趣。因此,教師講游戲融入到教學課堂中,但是現如今游戲化的課堂并不被大眾所認可。部分家長沒有認識到游戲的雙面性,他們普遍認為游戲的存在只會是危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毒物,只具有毀壞學生成長的可能,從未將學習與游戲相互聯系到一起。這就導致游戲教學作用并未被全面的認知和充分的利用的結果。有研究表明當學生進行游戲時,學生的專注力、注意力能夠最大化地提高。游戲時,學生可能對于游戲的人物背景進行有所忽略,但是對于游戲的規則和方法學生能夠進最大程度地去記住它。如果教師與家長堅持認為游戲只有壞處,這將浪費好的教育資源也忽視了提高教學質量的機會。教師倘若沒有一種正確的教學方式的引導,學生很難在枯燥乏味的身體鍛煉過程中堅持下來,更妄論挑戰身體機能、形成堅韌意志,突破自身極限。在此過程中,一些家長認為分數就是硬道理,就此忽視了孩子的體育鍛煉。甚至有些家長傳統思想留存心中,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進行阻撓,這種不恰當的行為也需要教師進行交涉干預。因此,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與游戲教學融合起來,可以幫助學生加深記憶,提高課堂效率,為學生擁有強健的身體奠定基礎。
2 基于雙減背景下的小學體育游戲化課堂構建的意義
體育鍛煉的過程,是在人類發展過程中逐步開展的有意識地對自己身體素質培養的各種活動。而良好的身體素質是一切的物質基礎,作為一名學生只有具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夠更好地完成學習上的任務、釋放學習壓力,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然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精神力不集中的特質。教師通常難以讓其安靜下來。然而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學生還對體育課堂不感興趣,這就為體育活動的展開造成了很大的困擾。造成學生在被動地執行教師要求的現象,但若是將游戲滲透到體育課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激發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并將減少出現偷懶、懈怠的現象。而“雙減”政策的出臺,教導教師對體育課堂進行提質增效,解放學生書包。而加強游戲對課堂的有效滲透,能夠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和積極性,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提高體育課堂效率的目的。
3 基于雙減背景下的小學體育游戲化課堂構建的策略
3.1 提高趣的濃度,激發學生動力
隨著社會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體育鍛煉、提升身體素質對于人們的重要性。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能動性較差,若是只憑借單一的體育課堂的授課模式,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那么進行長期積累下來,學生的專注力會逐漸地下降,對體育項目的熱愛程度也將降低。因此教師應當突破傳統教育的枷鎖,從“趣”字入手,以“趣”導學,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加強游戲對體育課堂的滲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比如體育游戲《追逐》,游戲方法是教師可將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A、B兩隊,兩隊排成一列,然后A、B分別站在兩條白線后面。游戲開始時,AB雙方派出一人進行猜拳,猜拳獲勝者的隊伍選出一名拍手者,而另一隊的全部隊員向前隨意伸出左右手站在白線后。拍手者任意拍一名另一隊員的手后,迅速跑向安全區內(可以設置多個安全區)。而被拍手的隊員,要立即追趕挑戰者,若是在跑進安全區之前拍擊到拍手者的任意身體部位,則拍手者要站到中間死亡圈內,被拍手者隊則歸隊繼續進行游戲;如果拍手者已到達安全區內,則被拍手者要進入死亡圈中,則拍手者繼續游戲。待猜拳勝方全部挑戰一次后,統計死亡圈內A、B兩隊各隊的人數,然后另一隊進行挑戰,規則如上,統計兩隊死亡圈內人數,以少的隊為勝。這個游戲旨在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反應能力,通過學生的追逐鍛煉了學生的下肢力量。教師在游戲開始前或者是結束后還能夠進行對本次游戲過程中得到的鍛煉進行講解,深化學生對體育理論知識的認識。這種游戲化課堂的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提高游戲的趣味性,能夠達到吸引師生的目的。因此教師在進行游戲選擇過程中,只有提高游戲的趣味性,才能夠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維持良好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深入體育課堂的學習。
3.2 堅持以人為本,構建陽光體育
現如今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身體成長的敏感時期,學生如何度過身體成長的黃金時期還需要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如果教師停留在傳統教育教學觀念當中,還只會停留在“師本”的教學理念下,然而這種理念只是幫助了教師如何完成教學目標,只是一味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沒有關注到學生是否對知識是否深入的理解,還會降低學生學習的效率。因此我們要扭轉教師教學觀念,做到將教師的教學觀念從“師本”向“生本”的根本性轉化。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育教學,思學生之所難,考學生之所慮。比如可以進行名為《過橋》的體育游戲,其中的游戲規則是將學生分成n個小組,每小組進行橫向排列,每組可以自行選定一名自由人。并且小組與小組之間要具有一定的間距。教師劃分好終點。每組第一名同學手持兩個套圈,由教師發出命令,將第一個套圈進行用力地拋出,然后該名學生跳進套圈內,再將另一個套圈,再次用力地拋出并且跳進第二個套圈內。然后接過由同組的那名自由人遞過的環鉤,去勾住第一個套圈再次向前拋起并且跳入第一個套圈內,如此反復,直至改名學生跳到教師劃分的終點區域,其他學生依此法進行。在此過程中,游戲學生應注意所扔套圈應在自己彈跳的能力之內,雙腳始終不能離開圈外,否則返回重新進行。若是環鉤勾不住所扔出的第一個套圈,那么也將重新開始。本次游戲的目的就在于對于學生手腳協調能力、下肢彈跳能力進行一個鍛煉。以學生為本,培養勇于拼搏,力爭上游的精神。并且教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量力而行,切不可好高騖遠。如此這般,能夠做到在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對學生的精神起到引領的作用。
3.3 進行協調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部分學生不再關注體育鍛煉,導致身體變得羸弱。但現如今科技化發展太過迅速,到處充滿的便捷的生活方式,學生不再能夠通過日常生活得到鍛煉,只能夠依托在校教師通過體育課堂的方式進行鍛煉。比如可以進行《夾網球》的體育游戲,游戲具體玩法為對網球的接力比賽,比賽時間由教師自擬,隊伍分配由教師規定。每個小隊運用桌子、凳子等工具,將小筐放到適宜的高度,也就是隊員針對高度自行調整。然后要求里面有一個網球的框子放在一個地方,一個為空的框子,放在另一個地方。具體要求兩個框子相互之間要有十米。然后有每對小隊出一名成員運用筷子,由有球的筐送到無球的筐,然后再由另一人夾起球放到另一個無球的框內。在規定時間內,成功運送網球次數最多者勝利,而在該時間內完成最少運送次數的淘汰。若是在運球過程中夾球隊員將球掉到地上,需要重新進行運球并且夾球次數也將要重新計算。本次游戲能夠針對學生上肢力量進行一個鍛煉,要求學生進行自擬高度,有助于學生提高思維方式,進行多方協調。教師要提高體育教學課堂的目的性,針對協調能力進行有效鍛煉。不忘訓練本質,不可只是在課堂教學中提高趣味性,還要對學生所學內容進行具有合理性的安排。若是只是注重趣味性的鍛煉,教師可能會忽視對于學生的技能性的練習,導致學生對于體育課只有“游戲課”的概念想法,從而產生不應有的輕視心理。這就是教師太過于重視游戲中的趣味性的結果,并沒有進行科學的教學,忽視了主要的教學目的造成的結果。進而造成學生鍛煉下肢,就只是鍛煉下肢力量,沒有進行協調鍛煉,這既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沒有達成應有的素質提升。只有教師進行多方鍛煉,如此才能提高身體素質,進行一個“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的發展。
3.4 發展個性體育,教師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考慮到學生的不同去尋找合適的教學方式。而誰可能想因材施教最早是孔子提出的,但是我們大可以借古人智慧展現代課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鍛煉成績、身體素質還有具體愛好給予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比如在體育游戲《守衛堡壘》中,教師可將班級分成n個隊伍,參加人數由教師自擬。在空地上畫一個可供一人站立圓圈,通過猜數字比大小的游戲方式來決定該游戲的先后順序。游戲開始后,一人持一根1尺長的棍子站在圈內,由教師進行對竹條地拋出,由持棍的人對竹條進行抽打,使其騰空。要求其他人接住在空中的竹條接到竹條者和持棍者互換角色,若是竹條落到地上未接到的可把竹條撿起來向圈內投去,但是在圈中的人可以用手接住竹條也能夠用棍將其擊出。如果投擲竹條成功進圈,投中者就和持棍者互換角色,圈中人若是接住或擊出竹條,就可得到10尺的尺寸積累,在教師規定的時間內,獲得尺寸多者為優勝。教師在進行隊伍安排時,對于圈內的就可以盡可能的均勻分配幾名上肢力量強的隊員。而對于投擲竹條的人,盡量選擇身手敏捷、下肢力量、核心力量強悍的隊員。而對于運動困難的學生,教師也要合理發掘學生的閃光點,比如有的學生能夠雖然運動能力稍差,但是眼力較好。對于《守衛堡壘》這個游戲,就能夠充當隊伍的“指揮官”這一角色。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合理引導學生揚長避短。積極尋找每個學生不同的發展方向,發展個性教育,提高學生的信心,進而達到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
3.5 培養團隊精神,形成團隊意識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避免不了進行合作去做一些事情。簡單來講班級評比需要合作、宿舍衛生需要合作,課堂上的小組學習也需要小組合作。擁有團隊意識,能夠使團隊成員凝聚力得到一致,一個好的團隊能夠出現1加1大于2的效果。而一個好的團隊精神的核心就是協同合作,秉持著“不拋棄,不放棄”的態度,有助于團隊目標的完成。由此可見培養團隊精神,形成團隊意識在其中的重要性。比如體育游戲《斬首行動》,該游戲的具體玩法就是分成A,B兩隊,但是學生能夠自行安排進攻隊員與防守隊員。當教師發出開始的命令時,雙方進攻隊員要按照團隊規劃,打到對方城下進行并集結。然后根據本隊商量好的戰略,戰術對敵方城墻進行攻擊,先捕獲對方首長的一方獲勝。在此游戲的過程之前,教師需要先確定好雙方的城墻的位置以及不是游戲區域的范圍。當游戲開始后,雙方留守的成員,來可以采用推拉或將其隊員抱起的方法進行推導,游戲區域范圍之外的地方。當隊員到游戲范圍之外的地方即視為淘汰。當然,對于進攻的成員也能夠用同樣的方法將防守的成員進行淘汰。但是當教師宣布出局隊員的名字時,隊員需要馬上撤出,在游戲過程中隊員只可用推,拉,抱的方法,不得擊打對方,但是每方的進攻的防守隊員可以互換,這就需要團隊的商討。在此游戲的過程中,相當考驗一個團隊的精神的好壞。而如何培養一個正確的團隊精神,怎樣形成團隊意識,離不開體育教師的指導。團隊精神類似于集體精神,但是又與集體精神不相同的是,他比集體精神將要更加強調成員的主觀能動性,而成員各有各的長處與短處。而教師要做的就是對學生進行細致地觀察,采取“取長補短”的策略進行團隊成員的安排。如此這般,團隊定能發揮1加1大于2的效果。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的提出在于解放學生的書包,減少學生的課余壓力。使學生將更多的課余時間放到課堂能夠完成。而教師能做的就是將課堂提質增效。但在小學階段的體育教學具有多種的教學辦法,但將游戲滲透進體育課堂是個最有成效的教學方式。這有助于學生間的交流,能夠促進師生關系,提高學生學習樂趣,進而達到身體素質的提升,以及學生各方面全面發展的目的。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