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碧榕
2022年以來,韓國經濟形勢處于低位運轉。整體來看,雖然失業率有所下降,但通脹保持高位、貿易逆差持續、匯率不斷走低、資本外流加速等趨勢表明韓國經濟持續承壓。展望未來,韓國面臨需求端乏力、供給端恢復不足以及宏觀政策難以發力現狀。在此背景下,持續的緊縮貨幣政策很難達到降低通脹的預期效果,反倒會讓內需和經濟增長雪上加霜,而外需和生產端帶動經濟恢復的轉折點似乎也并不明晰。預期未來韓國經濟將持續面臨下行壓力,2023年全年預計能否實現2%的增速有待觀察。
一、2022年韓國經濟形勢分析
經濟增速維持低位,消費緩慢復蘇。2022年韓國實際GDP增長2.6%,較2021年4.1%的增速大幅放緩。從趨勢看,韓國上半年走勢良好,下半年起遭遇逆風。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實際GDP增速均達到3%,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出現下滑,其中四季度GDP環比下降0.4%,是近三年來首次出現下滑。受外需不景氣、歐美等發達國家和中國需求下降影響,韓國核心出口產品半導體和面板進入下行周期,資本形成總額對GDP增長拉動作用較弱,前兩季度均出現負增長,相比之下消費出現先行緩慢復蘇,對GDP同比增長拉動保持在2.5%左右水平。
通脹維持高增速,CPI、PPI創新高。2022年韓國物價漲幅創造1998年以來最高水平,甚至高于金融危機時期。受國際能源價格和糧食價格上漲影響,2022年上半年,韓國CPI、PPI增速持續攀升,在7月分別達到6.3%和9.2%。進入下半年后,國際油價呈下降趨勢,韓元兌美元匯率趨于穩定,進口物價漲幅有所縮小,但加工食品和餐飲物價持續上漲,電力和城市燃氣費也開始上漲,CPI、PPI仍維持在歷史以來較高水平。
失業維持低位,制造業就業先行反彈。2022年1月至12月,韓國失業率由4.1%降至3.0%,為歷史較低水平;勞動參與率由62.2%上升至63.3%。創造新增就業動能進一步恢復,2022年12月,制造業就業人口449萬人,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住宿餐飲業就業人口達557萬人,已接近疫情前水平,但金融保險業就業人口與疫情前水平仍有較大差異。
進口增速快于出口,順差轉逆差趨勢持續加劇。2022年3月以來,韓國進口額高于出口額,貿易由順差轉為逆差,且貿易差額持續擴大。全年韓國出口同比增長6.1%,進口增長18.9%,貿易差額由2021年同期293億美元順差轉為2022年的478億美元逆差。從主要貿易產品看,作為重要支撐的半導體出口出現斷崖式下跌,2022年全年半導體出口僅增長1.0%,遠低于2021年29.0%的增速。從最新數據看,2023年1月前20日出口額同比下降34.1%,2月前10日下降40.7%,成為拖累出口的重要因素。此外,乘用車、鋼鐵、船舶等重工業產品出口也出現不同幅度下滑,貿易失衡狀況加劇。
政府債務持續膨脹,但短期償債能力持續增強。疫情以來,韓國外債規模猛增1682億美元,至2022年9月末,突破6300億美元,盡管較6月末6620億美元的歷史最高水平有小幅下降,但仍整體處于歷史高位。從結構看,其中長期外債規模占比較高,9月末總額突破4680億美元。從外匯儲備情況看,2022年以來韓國外匯儲備額持續下降,到年末國際儲備總額為3979.0億美元。對比來看,韓國短期外債余額僅相當于外匯儲備的44%,較2022年一季度40.4%的水平明顯增強,與二季度水平基本持平。
資本外流遞增,貨幣持續貶值。韓國央行自2021年8月份啟動了加息周期,到2022年8月份已連續加息7次,反復加息反映出韓國對于通貨膨脹和韓元貶值的擔憂。但自美聯儲明確表示在更長時間內加息以來,韓國資本出現大量資本外流,導致韓元出現大幅貶值。2022年,韓元兌美元匯率大幅下跌,自2020年末的1095.13已降至2022年10月末的1426.7水平,較2022年初的1194.0貶值約19.5%,為歷史最低值。但從趨勢變化來看,11月起韓元匯率出現小幅回調,2023年1月為1247.2,與2022年5月水平相近。
二、未來韓國經濟走勢影響因素及展望
當前,全球需求疲軟和美聯儲加息對韓國的影響仍在持續。同時,緊縮的貨幣政策為國內消費提振與投資恢復增加了阻力,供需兩端恢復難以同步、市場主體信心有待提振、全球供應鏈不暢等制約因素下,預計韓國未來經濟走勢恐面臨溫和衰退。
(一)通貨膨脹高燒難退,需求端前景很不樂觀
國內通脹水平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韓國持續采取緊縮貨幣政策。高通脹和高利率制約了民間消費,而防疫政策的放開對韓國消費提振有限,從居民消費信心指數看,4—7月韓國消費信心指數持續下跌,7月跌至86.0。8—10月指數小幅回彈后,11月再次跌至86.5。從投資看,高通脹和加息帶來的償債壓力將使得投資疲軟。在出口方面,全球半導體產業走向周期性低谷、發達經濟體增速放緩的背景下,韓國2023年出口反彈面臨較大困難。
(二)供給端恢復不充分,延緩經濟恢復進程
韓國生產端恢復不充分,對經濟支撐作用十分有限。2022年以來,韓國制造業PMI指數持續下降,前兩季度均大于50,而三季度以來PMI低于50并持續下降,最新數據2023年1月值為48.5。從商業景氣指數看,制造業、非制造業景氣情況均出現2021年3月以來較低值,且在第四季度保持進一步下降趨勢,2023年1月數值仍低于2022年底水平。總體來看,韓國工廠生產活動連續萎縮,供給端恢復不充分,難為經濟復蘇提供動力。
(三)宏觀政策支撐作用難以發揮
財政政策方面,“擴張性”轉向“穩健性”,壓縮財政預算。韓國總統尹錫悅表示將把前政府的擴張性財政政策變為穩健財政政策。2022年8月30日韓國公布的2023年財政預算數據顯示,較2022年607.7萬億韓元的財政預算相比,2023年預算增加5.2%,為近6年來最低增幅。根據預算案,2023年韓國財政赤字為2022年財政赤字估值的52.5%,中央政府有關產業、中小企業、能源支出同比減少18%。綜上,財政政策轉向對經濟支撐作用或進一步減弱。
貨幣政策方面,逐步收緊趨勢不變化。2022年以來韓國貨幣政策逐步收緊,10月12日議息會議中,韓國央行表示需繼續保持加息立場。受各國央行加息、韓元貶值以及國內通脹高企影響,韓國將在貨幣政策方面保持收緊,這勢必也會對消費投資產生進一步抑制。
總體來看,受全球需求疲軟和緊縮貨幣政策影響,近期有關智庫紛紛調低對韓國經濟增長的預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于2023年1月預測今年韓國經濟增速為1.7%,是去年7月以來第三次下調對韓預期。韓國開發研究院2月依據韓國最新公布經濟數據預測今年韓國經濟增速呈前低后高態勢,全年預計實現1.8%水平增速。OECD最新預測韓國今年經濟增長率為1.8%。澳新銀行高級經濟學家Banis Madhavani認為韓國出口前景趨弱、國內通脹上升、償債負擔加重以及財政收緊,都指向未來增長阻力加劇。
短期來看,韓國增長面臨需求端乏力、供給端恢復不充分以及宏觀經濟政策支撐作用難以發揮的現狀,而迫于國內高通脹、匯率貶值等因素影響,政策調節難度加大,在此背景下,持續的緊縮貨幣政策很難達到降低通脹的預期效果,反倒會為內需和經濟增長雪上加霜,而外需和生產端帶動經濟恢復的轉折點似乎也并不明晰。預期未來韓國經濟將持續面臨下行壓力,2023年全年預計能否實現2%的增速有待觀察。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外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