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碧珵
零工經濟是以非正式性、短期性、靈活性為特征的“按需雇傭”模式。借助互聯網平臺,近年來零工經濟發展呈現增長更快速、內涵更豐富、服務更專業等良好態勢,但也存在平臺抽成高、職業保障與知識產權保護不足、稅制缺失等問題。為此,應高度重視零工經濟對穩經濟、穩就業的重要作用,多措并舉進一步釋放零工經濟增長空間。
一、我國零工經濟正發生深刻變化,發展零工經濟有利于勞動力“穩就業”和中小企業“降成本”
當前我國零工經濟呈現增長更快速、內涵更豐富、服務更專業的良好發展態勢。據人社部統計,2021年我國靈活就業從業人員規模已達2億人。中國人民大學靈活用工課題組發布的《中國靈活用工發展報告(2022)》藍皮書顯示,61.14%的企業在使用靈活用工方式,較2020年增加5.46%。據阿里研究院估計,到2036年我國將有高達4億的勞動力通過網絡自由就業,相當于中國勞動力總量的50%。據艾瑞咨詢《2021年中國靈活用工市場發展研究報告》測算,2016—2019年我國零工經濟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達到45%,預計2023年將達到1.27萬億元。
零工經濟與知識經濟、共享經濟呈融合發展態勢,愈發具有數字化和專業化特征。傳統零工經濟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行業,以“高體力”“低技能”為主要特征。近年來,“知識付費”“內容創作”等新業態豐富了零工經濟的內涵。2020年全球零工經濟中信息軟件、創意與自媒體、文書與數據錄入從業人員占比排名前三位;當前我國零工經濟已涵蓋商務推廣、內容創作、知識分享、配送、咨詢等諸多領域。
互聯網化的零工經濟,有助于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和中小企業“降成本”。當前我國就業市場“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大材小用”和“專才錯用”問題突出。“彈性工作”“遠程工作”是零工經濟的優勢,勞動力供需雙方可借助互聯網平臺算法實現大規模的高效匹配,突破勞動力供求時空限制,提高全社會勞動力配置效率。通過互聯網零工平臺,中小企業既可將日常性基礎工作或季節性工作轉包以節約固定人力成本,又可針對重點研發項目“揭榜掛帥”以節約高昂的研發成本。
二、當前零工經濟存在的問題
部分互聯網平臺仍存在抽成比例高、抽成算法復雜不透明、附加費高等問題。據交通運輸部2022年7月2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以滴滴出行為代表的11家網約車平臺抽成比例在18%至30%。復旦大學調研發現,部分網約車平臺的抽成比例受運營城市、呼叫時段、行駛距離等因素影響,且不向從業者公開。2022年央視“315調查”披露,直播平臺抽成比例平均為50%,少數平臺高達60%。電商平臺抽成比例為5%至10%,但需額外繳納保證金、年費、廣告費等,綜合成本費用率遠超20%。
部分零工從業者工作時間過長、職業傷害問題突出。2020年,同濟大學對上海外賣業調研結果顯示,近九成外賣騎手每月工作28天及以上,87%的騎手每日工作超過8小時。上海交管部門統計2020年全年涉及快遞外賣行業的道路交通事故達423起,造成7人死亡,347人受傷。BOSS直聘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直播帶貨人才報告》數據顯示,71%的視頻主播每日工作平均10—12小時。長期高強度工作使部分零工從業者面臨較高的職業傷害風險或導致亞健康狀態。
部分互聯網平臺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維權難,創作者遭受較大經濟損失。12426版權監測中心數據顯示,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92.2%的獨家作者和63.7%的非獨家原創作者被侵權,平均每件原創短視頻被盜版5次。版權監測中心累計刪除盜版短視頻416.31萬條,挽回直接經濟損失達50.1億元。易觀分析發布的《中國網絡文學版權保護白皮書》顯示,2020年中國網絡文學市場因盜版損失高達60.28億元,但僅有32.1%的被侵權創作者有過維權行動,維權行動不積極的主要原因是維權成本高、過程復雜。
零工經濟稅制缺失導致從業者承擔較高稅負。當前我國稅法未對零工從業者作出關于征稅對象、稅基、征稅方式等方面的明確規定。2020年10月,國稅總局針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8765號建議的回復中,明確將靈活用工人員從平臺獲得的收入定性為經營所得。由于零工從業者工作性質和勞務關系復雜多樣,其中相當一部分從業者是依靠體力或腦力取得收入。若按照經營所得報稅,則稅率一般高于同檔次的工資、薪金所得稅稅率,既違反了稅收公平原則,也不利于促進零工經濟發展。
三、政策建議
(一)加強互聯網平臺企業反壟斷監管,完善互聯網平臺與零工從業者利益分配機制
一是推動相關部門加強頂層設計,重視監管協同。在《反壟斷法》及《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指南》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公平性監管、協同監管和智慧監管,強化對互聯網平臺企業壟斷行為的識別預警能力。二是推動互聯網平臺企業行業自律,完善和規范收費機制,制定合理的訂單調度分配機制、抽成比例及獎懲制度,并及時向從業者公開。取消不合理的附加費用,降低平臺從業者勞動成本。三是保障平臺從業者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平臺企業在制訂或修改服務價格、抽成比例、派單或推送機制等重要規則時,應保證信息公開透明,征求從業者意見,接受從業者監督。
(二)明確零工從業者法律身份,加強職業保障和知識產權保護
一是擴大《勞動法》等法律法規對現有勞動關系的界定和司法解釋,必要時可參照發達國家相關法律實踐,制定針對零活用工模式的“特別勞動法”以厘清勞資雙方權利義務。二是督促企業根據交通、天氣等客觀條件合理設置工作強度和時間,保障零工從業者生命健康權。積極推動企業聯合保險機構解決零工從業者社保繳納難題,滿足一定條件下應為零工從業者提供工傷、失業、意外等商業保險。三是加大對內容創作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的執行力度。針對互聯網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可利用區塊鏈技術和服務平臺,加強對盜版行為發現的時效性。有關部門應簡化維權程序、降低維權難度,切實保護原創者知識產權。
(三)完善稅法和相關稅收制度
建議對于零工從業者應從經濟實質出發,明確納稅主體、厘清所得性質、針對不同類型的零工從業者分類征稅。一是針對咨詢、設計、技術研發等較大金額且有發票開具要求的高技能從業者應引導其辦理個體工商戶稅務登記,依法開票并按期納稅。二是針對外賣、修理修配、知識分享等無須開具發票、數量大、營收波動大的從業者,建議委托平臺按月或按次代征稅款。三是針對依靠平臺開展講學、表演、廣告等業務的從業者應由支付勞務報酬的單位或個人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四是針對在互聯網平臺從事生產經營性活動的從業者,應適用經營所得稅并按年計稅。
〔本文系國家信息中心青年人才基礎研究項目“中國經濟轉型背景下勞動力世代收入差距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基層政府社會治理項目的嵌入機制及其異質性研究”(項目編號:22CZZ013)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為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