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調查課題組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施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社會系統產生深刻影響,對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推行綠色低碳全民行動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內容。本報告基于2022年改革民意調查問卷數據①,描述和分析受訪者對碳達峰碳中和有關問題的感受,借助民意監督力量反映改革意見和建議,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滿足廣大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調查結果分析
(一)87.8%受訪者認為現居住城市的生態環境總體改善
調查數據顯示, 87.8%的受訪者認為現居住城市的生態環境總體上有改善,平均分為4.31,介于“有所改善”和“明顯改善”之間,有所改善、明顯改善的比例分別為43.8%、44%。
從地區看,東、中、西部地區受訪者認為現居住城市的生態環境總體上有改善的比例分別為85.2%、90%、93.7%。在東部地區,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現居住城市的生態環境有所改善,認為現居住城市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的比例為39.8%;在中部地區,受訪者認為現居住城市的生態環境有所改善、明顯改善的比例分別為42.9%、47.1%;在西部地區,51.8%的受訪者認為現居住城市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認為現居住城市的生態環境有所改善的比例為42.9%。
從城市規模看,超大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受訪者認為現居住城市的生態環境總體有改善的比例分別為85.9%、93.8%、90.1%。超過一半的大城市受訪者認為現居住城市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二)77.6%受訪者對“我國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有信心
調查數據顯示,77.6%受訪者對“我國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有信心,平均分為4.21,介于“較有信心”和“很有信心”之間。
從地區看,中部地區受訪者對“我國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有信心的程度最高,比例為83%。東、中、西部地區受訪者對“我國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很有信心的比例分別為40.3%、45.0%和46.2%。
從城市規模上看,大城市受訪者對“我國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有信心的程度最高,比例為83.7%。超大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受訪者對“我國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有信心的比例分別為76.3%、78.3%。
(三)50.6%受訪者認為降碳減排行動預計對經濟形勢產生大的影響
調查數據顯示,受訪者對降碳減排行動影響經濟形勢的平均分為3.6,介于“一般”和“較大”之間。約三分之一受訪者認為降碳減排行動預計對經濟形勢產生的影響一般,30.8%受訪者認為降碳減排行動預計對經濟形勢產生較大影響,19.8%受訪者認為降碳減排行動預計對經濟形勢產生很大的影響。
從地區看,東部、中部地區受訪者認為降碳減排行動對經濟形勢產生大的影響,比例均為51.5%。在西部地區的受訪者中,認為降碳減排行動對經濟形勢產生大的影響、影響一般的比例分別為49.2%、34.4%。
從城市規模上看,中小城市、大城市、超大特大城市受訪者認為降碳減排行動對經濟形勢產生大的影響的比例分別為53.5%、47.7%和50.4%,認為降碳減排行動對經濟形勢產生的影響一般的比例分別為30.2%、35.7%和32.9%,認為降碳減排行動對經濟形勢產生的影響小的比例分別為11%、10.7%和11.2%。
(四)38%受訪者認為政府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應發揮主力擔當作用
調查數據顯示,38%受訪者認為政府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應發揮主力擔當作用,29.2%受訪者認為企業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應發揮主力擔當作用,20.1%受訪者認為群眾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應發揮主力擔當作用,12.8%受訪者認為社會組織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應發揮主力擔當作用。
從地區看,西部地區受訪者認為政府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應發揮主力擔當作用的比例最高,為83.2%;認為群眾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應發揮主力擔當作用比例最高的都是中部地區,比例為47.1%。
從城市規模看,中小城市受訪者認為政府、企業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應發揮主力擔當作用的比例最高,分別為84.7%、63.2%;在受訪者中,認為群眾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應發揮主力擔當作用比例最高的是大城市,比例為46.3%。認為社會組織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應發揮主力擔當作用比例最高的是超大特大城市,比例為28.1%。
(五)50.8%受訪者認為自身周圍的朋友低碳環保意識強
調查數據顯示,受訪者對自身周圍的朋友低碳環保意識強弱的感受平均分為3.12,介于“一般”和“較強”之間。受訪者認為自身周圍的朋友低碳環保意識較弱的比例為41.8%,較強的比例為38.9%,很強的比例為11.9%。
從地區看,東部地區受訪者認為自身周圍的朋友低碳環保意識很弱、較弱、一般、較強和很強的比例分別為4.5%、43.5%、2.1%、39.9%、9.6%,中部地區受訪者認為自身周圍的朋友低碳環保意識很弱、較弱、一般、較強和很強的比例分別為6.1%、36.1%、1.1%、41.7%、14.4%,西部地區受訪者認為自身周圍的朋友低碳環保意識很弱、較弱、一般、較強和很強的比例分別為3.0%、42.8%、2.3%、36.3%、14.7%。
從城市規模看,超大特大城市受訪者認為自身周圍的朋友低碳環保意識很弱、較弱、一般、較強和很強的比例分別為4.2%、43.5%、1.7%、39.1%、11.1%,大城市受訪者認為自身周圍的朋友低碳環保意識很弱、較弱、一般、較強和很強的比例分別為4.5%、41.3%、2.2%、36.2%、14.9%,中小城市受訪者認為自身周圍的朋友低碳環保意識很弱、較弱、一般、較強和很強的比例分別為4.5%、39.8%、2.3%、41.0%、11.8%。
(六)9.1%受訪者愿意以有償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
調查數據顯示,受訪者對自身以有償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的意愿的平均分為3.51,介于“一般”和“比較愿意”之間。49.1%受訪者愿意以有償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18%受訪者不愿意以有償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
從地區看,在東部地區,46.7%受訪者愿意以有償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19.4%受訪者不愿意以有償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在中部地區,55.6%受訪者愿意以有償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16.2%受訪者不愿意以有償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在西部地區,50.6%受訪者愿意以有償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17%受訪者不愿意以有償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
從城市規模看,在超大特大城市,49.5%受訪者愿意以有償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19.1%受訪者不愿意以有償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在大城市,50.8%受訪者愿意以有償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15.1%受訪者不愿意以有償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在中小城市,48.5%受訪者愿意以有償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18%受訪者不愿意以有償方式抵消日常生活碳排放。
(七)受訪者認為實現綠色低碳生活自身會采取的前三項措施是“合理飲食,減少餐飲浪費行為”“提倡水循環,節約用電”“多選擇自行車、公交車或步行,少乘私家車”
調查數據顯示,關于“自身會采取哪些措施實現綠色低碳生活”的問題,20.4%受訪者選擇“合理飲食,減少餐飲浪費行為”,18.6%受訪者選擇“提倡水循環,節約用電”,17.5%受訪者選擇“多選擇自行車、公交車或步行,少乘私家車”,14.9%受訪者選擇“少買不必要的衣服,捐獻舊衣服,拒絕奢侈消費”“不吃野生動物,愛護花草樹木,盡可能多參與植樹”,13.8%受訪者選擇“拒絕塑料袋,巧用廢舊品”。
從地區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受訪者認為實現綠色低碳生活會采取的前三項措施均是“合理飲食,減少餐飲浪費行為”“提倡水循環,節約用電”“多選擇自行車、公交車或步行,少乘私家車”,東部地區受訪者的比例分別為79.3%、72.8%、69.8%,中部地區受訪者的比例分別為80.9%、74.7%、69.1%,西部地區受訪者的比例分別為83.8%、75.2%、69.8%。
從城市規模看,受訪者認為實現綠色低碳生活會采取的前三項措施均是“合理飲食,減少餐飲浪費行為”“提倡水循環,節約用電”“多選擇自行車、公交車或步行,少乘私家車”,超大特大城市受訪者的比例分別為78.9%、73.5%、69.7%,大城市受訪者的比例分別為80.6%、72.2%、71.1%,中小城市受訪者的比例分別為84.7%、75.3%、68.8%。
二、有關建議
公眾參與是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建議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綠色理念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
一是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中小學、幼兒園生態文明教育。加強對公眾的生態文明科普教育,將綠色低碳理念有機融入文藝作品,制作文創產品和公益廣告,持續開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主題宣傳活動,增強社會公眾綠色低碳意識,推動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開拓創新宣傳引導方式,用好新媒體、新載體,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宣傳綠色發展理念。
二是推進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在全社會倡導節約用能,開展綠色低碳社會行動示范創建,評選宣傳一批優秀示范典型,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大力推進公共機構綠色創建,持續推進綠色機關、綠色學校建設。引導社區居民有序參與綠色社區創建。
三是推動最美綠色家庭創建。引導家庭成員節約用電、用水、用紙等,提升舊物的重復使用率和循環利用率,提升環境保護意識和生態文明素養,培養綠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鼓勵優先購買和使用節能電器、節水器具等綠色產品。減少塑料袋、塑料餐具等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引導家庭綠色出行,鼓勵采用公共交通、共享單車等綠色出行方式。
四是加快提升城市綠色出行水平。加快推進城際交通一體化建設,加速運輸結構調整,優化城市道路網絡配置,推進實施旅客聯程聯運,優化慢行交通系統服務,提升現代化客運服務水平。大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務品質,提升公交供給水平,改善公眾出行體驗。推進節能和新能源等綠色車輛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規模化應用,加快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實施精細化交通管理,加強停車治理,促進新業態融合發展。
注:
①本次調查通過多層隨機抽樣確定17個城市,共回收2040份有效問卷,調查對象為18—64歲常住居民。
(執筆人:張文明,國家發展改革委體管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