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 王超
黨的二十大報告鮮明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黨的十八大以來,網絡信息技術在農村日益普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農村電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蓬勃發展,帶動更多特色農產品走出大山、走進城鄉居民家庭,甚至走出國門,對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返鄉創業、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重要貢獻。但也要看到,受很多因素制約,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突出問題,需要綜合施策,鞏固和拓展電商扶貧成果。
一、農村電商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農村電商快速發展過程中,有幾個因素至關重要。
首先是產業發展基礎。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電商扶貧離不開產業發展,農村電商發展好的,普遍都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作為支撐,或者說首先要產品“產得出”。
其次是基礎設施條件。要補齊農村基礎設施這個短板,重點要抓好農村交通運輸、鄉村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電商扶貧能否做好,關鍵看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既包括加工倉儲等傳統基礎設施,也包括物流、冷鏈等基礎設施,保證產品能夠“運得出”。
第三是信息化水平??梢园l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貧困群眾用上互聯網,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隨著“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5G技術加速商用化,“互聯網+精準扶貧”成為擺脫貧困、實現后發趕超的重要途徑。手機電腦設備及寬帶的迅速普及和農村信息化服務站的加快建設極大促進了當地農村電商發展。
第四是人才等軟環境。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強化貧困地區人才培養是實現可持續脫貧的關鍵。農村電商發展離不開人才隊伍建設,在人社部發布的新職業名單中,直播銷售員亦位列其中。
此外,外部機遇和地方政府角色也是農村電商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特別是地方政府在優化營商環境、整合資源配置、加強產業配套等方面的努力,對當地農村電商發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農村電商扶貧現狀及存在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電商扶貧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顯,頂層設計不斷加強,政策體系逐年完善。農村電商加速興起,逐步打通了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為農民提供了增收渠道,也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潮流。
一是農村電商市場廣闊、發展迅速。近年來,農村網民、電商、快遞網點等狀況大幅改善。農村網民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21年底,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2.84億,占網民整體的27.5%,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快速提高,達到57.6%。農村物流快速發展,2021年,全國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達到98%,有效打通農村消費升級和農產品上行的末梢循環。國家郵政局曾表示,目前每天全國快遞包裹量已超3億件,其中1/3在農村地區。農村網絡零售規模穩步擴大,據商務部統計數據,2021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2.0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1.3%,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為4221億元,增速為2.8%。
二是電商扶貧呈現新特點。首先是本地化,不同于工業品跨區域交易模式,日常性食用農產品就地供應、就地銷售更趨普遍。其次是協同化。政府、平臺、電商服務商和當地企業的配合日益完善,其中政府負責政策制定、改善公共服務、規范市場秩序;平臺負責渠道延伸、完善生態;電商群體負責推廣運營、新媒體宣傳;企業負責本地服務、產品開發、帶動農戶。第三是融合化。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模式逐漸成熟,農村線下實體店的物流、服務、體驗等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加速了農村實體市場的轉型。第四是多樣化。B2B、B2C、C2C、C2B、O2O以及微電商、跨境電商等方式全面涌現。第五是年輕化。大批青年返鄉從事電商創業,農村網商年齡在20—29歲的占75.9%,30—39歲的占18.6%。第六是多極化。許多知名農村電商并非出自發達地區或區域中心城市,而是突破地域限制,呈現東中西多級增長態勢。
三是農村電商聚類效應明顯。以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為代表的電商巨頭,以中國郵政、供銷總社、中國電信為代表的國有力量,以浙江趕街、山西樂村淘、深圳淘實惠為代表的地方電商,以金正大、輝豐農業、諾普信等為代表的涉農上市企業,以新農人群體和微商平臺為代表的農特微商,以個人團隊為代表的電商服務商,在農村市場上百花齊放、百鳥爭鳴。
四是探索形成一批經驗做法。首先是帶路人示范引領。比如江蘇沙集鎮東風村返鄉大學生孫寒,帶領當地農民放下鋤頭拿起鼠標,通過互聯網把土特產、時尚家具等賣向全國乃至日韓,產生農民網商600多戶、網店2000多家,人均純收入11年翻了10多倍。其次是培育壯大當地支柱產業。比如河北清河縣以羊絨產業為基礎,開設網店數萬家,從業者近10萬人,“專業市場+電子商務”的清河模式已成為中國電商三大模式之一。第三是分工協作形成良性產業鏈。在淘寶村中,直接開網店的農戶比例并不高,但參與電商產業各環節和配套產業的農戶比例卻比較高。隴南成縣的農村電商實踐經驗更是表明,一個完整的電商體系至少包括前端的電商交易體系,如平臺、網商等;中端的電商服務體系,如服務商、金融支付、快遞物流、電商園區等;后端的產業支撐體系,如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第四是地方政府鼎力支持。比如江蘇睢寧縣政府有效整合產業體系,打造電商小鎮,推動電商產業園區化、品質化,實現更加集約高效。河南孟津縣形成了省級示范補貼、縣級推動發展的模式,以每年500萬專項資金補貼培育農村電商,搭建縣鎮村三級電商服務和物流配送體系。浙江臨安與省內多所大學共建電商人才培養機制,設立人才實訓基地,同時對大學生村官、返鄉大學生、網店經營戶、農戶、合作社和龍頭企業負責人等實行菜單式、分層式培訓。
與此同時,受多種因素影響,農村電商扶貧也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對電商扶貧的認識存在偏差。有的把電商扶貧看作一個獨立的產業形態,或者把其看作一般的營銷手段,與實體產業結合不緊密。有的秉承習慣性平臺思維,寄希望于阿里京東等電商平臺,希望通過平臺直接售賣產品,但90%以上的貧困縣商戶缺乏流量,即使借助大平臺也競爭力不足,難以賣出產品。有的固守自我思維,不遵循電商規律,簡單地把貧困信息打包上線,以一種“我有什么就賣什么”的思維經營,不能與市場需求相匹配,致使即使平臺有流量,轉化率也較低。
二是人才供需失衡問題突出。電商本就缺人才,農村電商更缺人才,而貧困地區最缺人才,其中又以缺電商“藍領”為主。《縣域電子商務人才研究微報告》顯示,縣域網商對電商人才的年需求量超過200萬人,主要缺運營推廣、美工設計和數據分析三類人才,另外客服、物流倉儲的人才缺口也較大。電商市場是一個操作性和實踐性要求非常高的領域,貧困地區農民自身知識與文化水平不高,多數青壯年常年外出務工,留守的婦孺老人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和營銷技巧較難。而同時電商人才的下鄉意愿不足,電商扶貧人才留住困難。雖然地方政府以及電商平臺組織了很多培訓,但存在培訓機構不專業、受眾人群差異大、培訓方式待改善等問題,很多培訓缺乏系統性、針對性,多為活動式,做不到跟蹤孵化,培訓轉化率低。
三是產業規模效應不強。貧困地區多山地丘陵地形,土地分布較為分散,受地形制約產業難以成規模。部分貧困縣中各村各自為戰,雖然都生產同一種農產品,但缺乏合作,同質化嚴重,多內部競爭,有的甚至相互壓價導致農戶收益大幅降低。多數貧困縣以家庭式作坊為主,呈現出多小散弱的弊態,缺乏大規模的種植或養殖基地,精深加工產品少,大多數初級農產品沒有產地證明或未經質量檢驗便進入市場,質量安全難以保障。缺乏完整產業鏈,產品附加值低、質量參差不齊,核心競爭力不強,品牌經營困難,不能滿足電商消費者對品質規格的要求,難以形成長效扶貧機制。
四是農村基礎設施仍不完善。物流“最后一公里”破解困難,農村分散性居住、鄉村道路交通條件差等原因,導致物流困難、運輸成本大,面臨“長物流鏈+低消費密度”困境?!伴L物流鏈”增加了運輸時間和成本,“低消費密度”使物流企業難以實現規模效應,從而使得單個快件分攤成本居高不下。農產品加工倉儲等基礎設施仍是制約農產品出村的最大瓶頸,沒有形成統一的產品集散中心,加上上市時間集中、加工能力不足、產品長期儲存較難,難以滿足網絡消費的特點。電商扶貧村級服務站雖然在扶貧政策和資金的引導下已建設完成,但由于農產品外銷品種、外銷金額普遍不高,服務站利用率低、空置現象明顯。
三、政策建議
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高質量發展是首要任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電商扶貧是重點培育的農業農村新經濟新業態,也是鄉村振興的新趨勢新高地,更是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新動能。要進一步提高電商扶貧精準度和實效性,鞏固和拓展電商扶貧成果。
一是堅持因地制宜制定發展策略。深入剖析當地的優勢劣勢,提出切合實際的發展目標,列舉出需要支持的重點領域和環節,提出對應的政策措施并務實推進。尤其是借鑒其他貧困地區農村電商發展模式時,不僅要看共性的特點,如領導重視、措施有力、資金給力等,更要注意難以復制的地理區位、產業基礎、配套服務等因素。
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明確界定政府作用的邊界,找準政府和市場相互補位、協調配合的結合點。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探索市場導向型生產、訂單式生產的農村電商扶貧模式,探索“初級階段放水養魚、發展階段政府扶持、壯大階段行業規范”的發展模式。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供給側思維,在降成本、補短板上發力,推動建立農村信息化平臺,搭建信息化配送體系和物流數據信息庫,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加快農村服務網點布局,切實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精準農業,實現農產品數據共享。
三是精心培育壯大當地產業。鼓勵貧困地區行業龍頭企業參與農產品標準完善,或由貧困村合作社及大戶進行相關標準設置。推進種養的規模化,鼓勵統一管理,探索建立“農村合作社+電商”扶貧模式,整合資源,實現農戶專業化分工協作,打造一定量級的可復制產品。推進完善農產品產業鏈,最大化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做好加工倉儲物流建設,優化前后一公里運輸和售后服務標準化規范化。
四是加大人才培養培訓力度。加強農村電子商務培訓體系建設。通過優惠政策吸引一批,通過創辦培訓基地和電商孵化基地培養一批,通過配套創業貸款等政策扶持壯大一批的方式,以人才引領貧困地區電商發展。強化本地化培養措施,拓展培訓方法,實現人才培養實戰化,充實培訓內容,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包裝,產品營銷、推廣文稿寫作、產品攝影、網店運營、直播展示等納入培訓范圍,并建立培訓效果評估機制和反饋機制,加強后續服務與扶持。
五是著力打造電商生態系統。各地的實踐表明,電商扶貧是龐大的系統工程,單個環節突破較難,必須動用各方面力量完善電商服務、相關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等,打造一個政府、平臺、電商服務商、傳統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等各方面共同組成的電商生態系統。加大電商服務的有效供給,重點幫助解決網店設計、專業美工、客服運營、市場推廣、數據分析等電商服務的供給問題,同時在農產品電商方面,做好農產品檢測、農產品溯源、品牌營銷和策劃等服務供給。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銀行山東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