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科技革命的出現加速實現人類進步。依靠前幾次科技革命,英國、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抓住了發展機遇,完成資本積累,形成領先優勢。而中國卻從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被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打開大門,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無數仁人志士不惜流血犧牲,為了民族獨立嘗試各種救國運動,最終還是依靠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帶領人民走上了民族解放之路,逐步縮小同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我們把握機會,實現超越,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區塊鏈、5G通信、物聯網等領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需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指引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不竭動力。
一、科技自立自強的實現路徑
(一)堅持黨的領導
回顧過去五年,尤其是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我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科技事業,在國家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黨對科技事業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作出重要部署,引領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正確航向。
當今,世界局勢發展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兩個確立”就是要用最大的確定性來應對一切不確定性。我們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深刻理解科技創新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意義,堅持守正創新,以高質量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
(二)人才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要素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才是人類發展進程的排頭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升空、第一座南極科考站建成、第一臺深海載人潛水器下海……每一個第一都凝結著無數個團隊的堅持和付出。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我們黨始終注重對人才的培養。當今世界風云激蕩,正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說到底其實就是人才的競爭,人才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
我們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國目前有門類齊全的學科種類,有完備的教育體系,教育質量不斷提高。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和在世界上的廣泛影響力,出國留學和來我國留學的國外學生都在逐年增加。人才的雙向流動促成中國和世界的文化交流、技術交流,中國開放的發展環境為人才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科技人才隊伍規模和質量明顯提升。我國在人才規模和人才環境方面優勢明顯,但是在人才投入、人才效能、人才質量三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三)企業、高校和科研單位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了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戰略意義,為發揮企業創新主力軍作用指明了方向。科技創新的目的就是要將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生產力發展,而企業正是市場主體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有很多優秀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及私營企業,科技企業匯聚成強大的創新力量,為我國各領域發展起到了推動和引領作用。航空工業、中國電科、中芯國際、華為、字節跳動、國盾量子、大疆……除了這些大眾熟知的知名企業外,我國還有很多重量級的獨角獸企業,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生物醫藥、移動通信等領域都有深耕多年的創新成果。我們必須堅持以企業為主導,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將企業與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優勢集中起來,發揮出最大效能,將研究成果產品化和市場化。
雖然我國整體科技實力已經得到大幅提升,進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但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在科技原創能力和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仍然有短板和不足。近年來隨著經貿摩擦加劇,我們被“卡脖子”的問題更加凸顯出來,關鍵核心技術依然受制于人。在俄烏沖突中,受到美國為首的北約制裁,俄羅斯被斷網、斷供芯片,這給我們帶來了深刻啟示。為了遏制大國崛起,美國等西方國家試圖通過各種方式阻撓我們,企圖延緩甚至是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我國能否在民生、金融、科技等各領域依靠自身力量維持好現狀并謀求進一步發展,關鍵取決于我國的科技創新是否自立自強。俄烏沖突中,馬斯克的星鏈衛星網絡為烏克蘭攻擊俄羅斯提供了重要指導信息,可見衛星互聯網不僅是民用通信的需要,在戰爭中更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的低軌衛星互聯網雖然在網絡規模和在軌衛星數量上目前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但是在太空資源爭奪中我們依靠國家力量組建的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在雄安落地,做好頂層設計和資源整合,在衛星互聯網賽道快步追趕。此外,高端芯片制造、激光雷達、核心工業軟件、航空發動機等很多關鍵技術依然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必須推進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和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資源共享,聚焦核心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關鍵基礎軟件、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引導產業鏈上下游聯合攻關。
(四)完善和加強制度建設
創新需要人才,需要企業和科研院所共同研究、試驗、產品化落地,這些都離不開創新體制機制的支撐。對重點領域的發展規劃要有頂層設計,強化整體協調和政策支持。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首先要保證人才有足夠的創新動力,在待遇、評價、激勵等物質和精神層面都要體現出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也是人才能力體現的具體要求。我們需要科學家,需要科技領軍人才,需要理論研究專家,也需要大國工匠,我們要堅持全球視野,用好用活各類人才,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和引入機制。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同時企業也要經受市場經濟的考驗。企業創新需要投入大量經費,根據項目大小不同投入的人力、時間、金錢成本也有很大差異,有些研究成果可能需要十多年或更長時間,因此在企業稅收管理和財政補貼等方面要細化制度。企業成長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以前用慣了三星、諾基亞、摩托羅拉、蘋果這些國外手機的國人,有多少人能想到當年剛進入手機市場的華為會有今天的市場占有率。企業通過不斷創新,不斷推出更優質的產品,滿足了人民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美好生活向往,這是需要社會良性反饋和靜待花開的過程。現階段我們面臨同樣的問題,國產操作系統與成熟的微軟、蘋果系統相比,在性能和功能上還有一定差距,但只要我們加大推廣力度,給企業足夠的時間去優化和改進,優秀的民族品牌一定會引領世界潮流。
在鼓勵創新的同時也要注重綠色發展理念,對企業生產行為進行約束,要通過技術的不斷革新,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調整優化,加大循環利用的力度,控制碳排放總量的強度,努力營造節約、環保、綠色低碳的生活氛圍。
(五)以胸懷天下的擔當加強國際創新合作
科技向宏觀和微觀發展的過程是辯證統一的,對于宇宙探索、暗物質暗能量研究、生命科學、新能源新材料的研究都是為了造福人類。
人類一直在進行外太空探索,尋找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我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嫦娥五號探月、天問一號登陸火星、天宮空間站的建設為中國航天事業書寫了新的輝煌。2022年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后,我國首次實現兩個航天員乘組在外太空的勝利會師,標志著中國空間站正式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我國在堅持航天科技自立自強的同時以開放合作的態度與國際組織及航天機構共建共享科研成果,通過推動太空技術發展來造福人類。同樣,深海深地探測領域也是國際科技競爭的主戰場,通過國際合作,實現對新能源和資源的開發利用,為人類帶來新的原料。在生命健康方面,腦科學研究、干細胞和再生醫學、精準醫學等方面,加強國際交流,互通有無,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二、科技創新在新華社事業發展中的思考
新華社作為國家通訊社,從延安的一部半電臺起家,跟隨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肩負著黨和人民賦予的神圣使命。習近平總書記給新華社建社90周年的賀信中寄語新華社,堅持守正創新,努力建成國際一流新型全媒體機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新華社作為黨的意識形態重鎮和新聞輿論陣地的主力軍,在媒體格局發生巨變的今天更需要創新,構建適應全媒體發展格局的新聞采集及傳播手段,堅持“內容+技術+靈感+美學”的創新之路,加強國內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讓黨的聲音傳播到世界各地。
(一)堅持人才是創新第一要素
新華社正在落實《新華社“人才強社”戰略三年行動方案》,堅持求賢若渴選人才、海納百川攬人才、知人善任用人才、德才兼備育人才,通過社會招聘和海外專場招聘等方式,引進了很多事業發展急需的“高精尖”人才。通過成立個人工作室、“揭榜掛帥”機制和《新華社百名高層次人才支持計劃》的實施,讓更多的優秀人才涌現出來,舉全社之力給人才提供人員和經費支持,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創造熱情。將優秀人才放到最適合的工作崗位上,同時在人才成長方面給予足夠的空間,真正留住人才。在人才培養和發展方面,還要結合現階段及未來工作規劃加強培訓,持續獲得最新的理論和業務知識。在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下,激勵人才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二)堅持自主創新與聯合創新相結合的模式
媒體融合發展,內容建設是根本,技術創新是推動。我們要利用好人工智能、大數據、5G、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為采編賦能,創新新聞生產和呈現模式,增強用戶黏合度。在自主創新的同時還要注重聯合創新,與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課題研究,孵化出人民喜愛、傳播能力強的新聞產品。機器人寫稿、AI主播、“較真”智能檢校、多模態檢索……技術推動創新的新聞產品,在生產和傳播上能夠進一步提高時效性,擴大影響力。在向建成國際一流新型全媒體機構目標邁進的征程上,我們要堅持加快推進全鏈條、全方位、全領域融合創新,努力在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上取得更大突破,履行好黨中央賦予的“耳目”“喉舌”“智庫”職能。
(三)堅持基于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
面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種種打壓,我國必須提高關鍵技術自主掌控能力。我國的各生產領域、各行業都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新聞媒體行業同樣如此。新聞采集、編輯、發稿、供稿是新華社的核心業務,哪些環節目前重點依賴國外系統或平臺,哪些環節能夠實現自主掌控,這是對于技術發展路線的新要求。必須堅持基于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這樣才能有效應對國際局勢深刻變化帶來的風險挑戰,事業才能行穩致遠。
黨的二十大吹響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進號角。我們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用科技創新推動各項事業發展。
(作者單位:新華社技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