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靜媚
一、工業經濟有望加速企穩回升
2023年開年以來,隨著疫情防控轉入新階段,生產生活秩序逐步恢復,我國市場開始呈現新氣象,結合當前政策和一些經濟先行指標分析來看,上半年我國工業經濟有望加速企穩回升。
(一)從先行指標看,疫情防控轉入新階段,行業景氣度明顯回升
今年1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0.1%、54.4%和52.9%,高于上月3.1個、12.8個和10.3個百分點,三大指數均由之前的收縮區間升至擴張區間,我國經濟景氣水平明顯回升。
從制造業來看,景氣度回升呈現幾個特點:一是供需兩端同步改善。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為49.8%和50.9%,高于上月5.2個和7.0個百分點,由于春節因素影響,生產改善力度小于市場需求。二是各規模企業景氣水平均有回升。大、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52.3%、48.6%和47.2%,高于上月4.0個、2.2個和2.5個百分點。三是重點行業景氣水平不同程度改善。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消費品行業和高耗能行業PMI分別為52.5%、50.7%、50.9%和48.6%,高于上月5.1個、4.7個、4.0個和1.2個百分點。從市場需求看,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和消費品行業新訂單指數分別為55.6%、52.3%和52.4%,高于上月11.2個、10.3個和8.5個百分點,均升至擴張區間,行業市場需求有所回暖。
(二)從發展環境看,消費復蘇疊加政策加力,市場主體信心逐漸恢復
隨著新冠感染人數達峰后回落以及擴內需促消費政策措施持續發力,開年以來我國消費呈現復蘇趨勢,與此同時,投資項目掀起開工熱潮,穩外貿政策陸續出臺,市場主體信心逐漸恢復。消費方面,春節假期,旅游景區摩肩接踵、車站機場人流涌動、電影院線又見火熱、餐飲小吃重現排隊……國內消費回暖態勢明顯。中國商業聯合會發布的數據分析顯示,國內零售企業經營信心明顯增強,1月中國零售業景氣指數(CRPI)達到50.3%,較2022年12月回升1.6個百分點,結束之前下跌的態勢,實現企穩回升;2月份CRPI與1月持平,且其分指數走勢表明零售業運行逐漸回歸常態,預期2月份傳統消費淡季不淡,經濟復蘇持續升溫。投資方面,1月初以來,各省市投資計劃密集亮相,聚焦先進制造、新型基礎設施、能源水利交通等重大項目建設掀起開工熱潮。外貿方面,近期印發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加快發展海外倉等外貿新業態,《關于跨境電子商務出口退運商品稅收政策的公告》則提出降低跨境電商企業出口退運成本,各地也紛紛響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將“穩規模、優結構”擺在外貿工作重要位置。隨著節后各地陸續出臺提信心、促消費、擴投資、穩外貿等政策充分激發市場潛能,有利于促進工業領域投資和產銷等良性循環。
(三)從發展趨勢看,在疫情高峰再次出現前,工業經濟將加速企穩回升提質
展望今年上半年,疫情對生產的負面影響快速解除,各地促增長擴投資的政策全方位加力,工業經濟增速有望加速企穩回升。具體來看,中央政策層面,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持續抓實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推動經濟運行在年初穩步回升,要求推動消費加快恢復和保持外貿外資穩定,增強對經濟的拉動力。地方政府層面,各地鉚足勁“拼經濟”,如上海召開2023年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大會、廣東省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江蘇、山東、浙江、重慶、江西等多省份部署新一年經濟工作重點,確保一季度經濟加快回升,實現工業經濟開門紅。據國家統計局工業企業景氣問卷調查顯示,在政策持續發力作用下,企業用工投資意愿有所恢復,2023年一季度用工預期指數環比上升0.9個百分點;投資預期指數環比上升0.5個百分點。因此,盡管2022年第四季度工業增加值的單月同比增速呈下滑趨勢,但隨著生產和消費逐漸回歸正常,同時中央和地方加大促增長促消費擴投資推進力度,經濟循環將更加暢通,工業經濟增速將實現企穩回升,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占比將進一步提高,綠色化低碳化智能化應用進一步提升。
二、影響工業平穩運行因素依然較多
當前影響工業經濟運行的問題主要是需求拉動乏力,同時企業經營面臨原料貴、用地缺、招工難招工貴等難題侵蝕正常利潤,且中小企業由于創新和數字化轉型發展能力等相對薄弱,抗風險能力弱,生存困境尤為突出。
(一)從需求環境看,內外部雙向需求拉動仍較乏力
國內需求方面,消費市場受疫情擾動明顯,盡管今年年初消費回暖勢頭顯現,但當前階段與以往年份比較來看,還未完全恢復和穩定。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4538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0.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9733億元,比上年下降0.2%。同時,2022年第四季度的消費支出數據明顯同比下滑,因此,當前國內的消費帶動仍處于較為不足階段。同時,房地產作為對很多行業增長帶動作用非常明顯的行業,近年來市場趨于飽和,走勢低迷,“爆雷”頻出,2022年投資累計同比下降8.4%。在住房不炒政策大基調下,當前穩定房地產行業發展的政策對支撐帶動國內需求作用有限。國外需求方面,由于受地緣沖突、能源危機、全球通脹等影響,全球經濟衰退,外貿出口增速放緩,2022年,以美元、人民幣計算我國出口金額增速分別比2021年下降22.62個和10.49個百分點。1月3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最新報告預測,2022年的全球增長率約為3.4%,2023年將降至2.9%,其中,發達經濟體的增速放緩將更加明顯,預計將從2022年的2.7%大幅下降到2023年的1.2%。因此,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前景影響,外需對我國工業增長的帶動作用可能進一步趨弱。
(二)從企業經營看,原料貴、用地缺、招工難尤為突出
當前,工業企業在運營中面臨原料漲價、用地稀缺、招工難招工貴等難點問題對企業造成較大困擾。一是部分原材料價格高企。受國際形勢影響,近年來一些原材料價格暴漲,原材料行業的PPI單月同比、環比漲幅曾一度分別高達25.7%和4.4%,盡管近期不少品種價格已經回落,但目前走勢仍然不確定,部分產品的價格仍然在快速上漲,中下游企業的原料購進價格和產品出廠價格走勢“剪刀差”仍然侵蝕著企業正常盈利。2022年下半年以來,工業企業營業利潤累計增速不斷下行,至12月已降至-4.0%。二是用地稀缺。當前階段,東部省份工業用地供應趨緊成為普遍制約因素,很多地區已經進入存量時代,“一地難求”。在項目入駐、產業加速提升的大背景下,解決用地問題成為當務之急。三是招工難招工貴。不僅是東部地區存在這個問題,而且隨著沿海產業向中西部轉移,中西部不少地區用工需求增大,一些地方也出現了用工緊張問題。當前“80后、90后”群體作為我國主要勞動力群體,在就業選擇上更傾向靈活、自由、相對輕松的外賣、服務行業,而較為抵觸建筑工人、制造業工人等這種枯燥又辛苦的工種,盡管工資已經在水漲船高,但企業仍然存在嚴重的招工難困境。
(三)從企業表現看,中小微企業恢復元氣仍有難度
遭受三年疫情沖擊,中小微企業群體生存發展受到巨大影響,回血之路不易。盡管防疫政策優化調整后的首輪疫情已快速過峰,但當前需求緊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性扭轉,中小企業面臨的市場需求不振、現金流不足、還本付息壓力大、各項成本高等實際負擔仍構成較大壓力。從制造業企業PMI來看,2020年1月—2023年1月這37個月中,大、中、小型制造企業各月的PMI數值低于50榮枯線的次數分別為5、15、30次,小型企業在2022年全年的PMI都低于50,景氣水平的低迷反映了中小企業尤其是小企業生存壓力不容樂觀,據相關調查顯示,很多小微企業面臨嚴重的資金鏈危機,部分處于停擺狀態。與此同時,中小微企業在傳統行業領域數量較多,其在創新和數字化轉型中的能力相對較弱,資金和資源實力方面相比大企業應對危機的能力也更弱,因此,在當下的發展環境中,中小微企業恢復發展活力相對更加艱難,需要穩預期、提信心和相關助企政策繼續精準加碼。
三、政策建議
下階段,要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鞏固提振市場信心,積極擴大內外需求,加快經濟正向循環,通過更加精準有力的助企舉措推動工業經濟企穩回升、提質增效。
(一)全方位穩預期擴需求促循環
要持續推進穩增長系列政策來穩定市場主體投資預期和發展信心,千方百計促消費擴需求以帶動居民就業增收,通過正向的經濟循環提升工業增長的需求動力。一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持續提升“內循環”。繼續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創建和各類消費節活動,擴大汽車、綠色智能家電等消費。加大政策采購向中小微企業傾斜的力度,簡化中小企業參與方式,避免手續壁壘。二是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著力對接“外循環”。強化工業和貿易聯動,支持工業企業國際市場的開拓,重點包括新能源產品的出口等。開展跨境撮合活動,為中小微企業開拓更多市場,創造更多商機,通過鼓勵企業“走出去”,為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培育新機遇。
(二)深入推進保供穩價助企紓困
一是持續推進保供穩價。推動建立原材料重點產業鏈上下游長協機制,實現產業鏈上下游銜接聯動,保障鏈上中小微企業原材料需求。強化大宗原材料供需和價格變化監測預警,靈活運用國家儲備開展市場調節。二是創新優化工業用地供給。在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提高畝均產值,以及“騰籠換鳥”、優化產業結構以盤活低效用地的方式以外,可借鑒深圳“用地上樓”方式,結合各地實際將研發、辦公、生產等環節化零為整,集中到高層樓宇垂直化空間中,以更好節約土地資源,促進產業鏈協作。三是工廠園區要提升配套能力來提升招工吸引力。通過做好交通、就醫、就學、生活等相關配套,提升產城融合的水平來更好滿足求職就業年輕人的需求。四是深入落實已出臺的各類助力中小微企業紓困解難穩增長政策。
(三)助推中小企業創新轉型提質
一是發揮大企業對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協同帶動作用。發揮中央企業科技引領和帶動作用,開展攜手行動,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發揮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支撐作用,推動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健全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二是助力中小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增效率、提效益。據工信部統計,目前工業互聯網已經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具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240家。一批“低成本、輕量化”的解決方案,降低了廣大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門檻。要通過帶動中小企業“上云用云”,促使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將數字化智能化嵌入生產管理全鏈條,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擁抱發展新機遇。三是持續深入推進“專精特新”“單項冠軍”培育工作。通過分層分類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群體,打造更多創新強、效益高、抗風險的中小企業精兵強將。
(作者為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