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川 何雪梅
關鍵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新唯物主義;社會認識論;社會歷史觀;人的實踐
學界對《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做了大量研究,想弄清其中的思想奧秘。一般做法將《提綱》分成幾部分加以闡述,突出實踐觀。這種做法對《提綱》結構進行重塑,失卻了每條提綱獨立存在的意義。本文在保留《提綱》原有結構基礎上,提出了新的闡釋方案。
第1條是舊唯物主義批判總綱。首先,《提綱》批判對象是“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就是舊唯物主義,它斷言存在先于思維,思維源于存在。馬克思認為這種唯物主義有理論缺點——“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理解對象、現實、感性。“客體”是存在另一種說法,客體的理解就是把萬事萬物看成自然事物。“直觀”指思維的直觀形式,因為整個世界由自然事物構成,所以人對世界的認識通過直接觀察和經驗達成。這樣,人與世界的關系就歸結為受動的自然主義認識論關系,遮蔽了人與世界的辯證聯系。對此,馬克思認為,世界并非只有客體形式,還有對象、現實、感性,人并非只有直觀思維,還有感性實踐能力。由于人的實踐,主體與客體、人與世界就在人的實踐產物即對象、現實、感性中獲得了不同于自然主義認識論受動意義的統一。這顯示出馬克思認識論立場的實踐性與社會性。
其次,馬克思比較作為舊唯物主義哲學敵對陣營的唯心主義。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一同發展起來,但是不同于唯物主義,它斷言思維先于存在,存在源于思維。唯心主義認為思維或精神創生物質世界。所以“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把能動的方面抽象地發展了”。馬克思認為,唯心主義主張精神是世界本原,不外是抽象和夸大人的主體能動性。它沒看到人的實踐的物質制約性,在本質上就同唯物主義一樣,也遮蔽了人與世界的辯證聯系,沒看到人與世界在人的實踐產物即對象、現實、感性領域實現的統一。因此唯心主義“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唯心主義缺少現實的實踐觀點與社會視角。
最后,馬克思交代批判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論來源,對比黑格爾哲學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不徹底性。作為近代哲學最后成果,德國古典哲學中黑格爾哲學終結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陷入的思維與存在二分問題。黑格爾認為,世界由絕對觀念生成,人們置身觀念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中認識到的,是絕對觀念自我展開自我實現的思想內容。思想認識與觀念世界辯證統一,伴隨認識過程和觀念世界不斷發展,人與世界達到絕對觀念的實現。黑格爾抽象理解人與世界辯證統一歷史進程,作為黑格爾以后最杰出的哲學家,費爾巴哈拒斥這種抽象思辨的學問。他吸取并發展舊唯物主義,聲稱整個世界除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東西,黑格爾鼓吹的絕對觀念是宗教世界信仰殘余,而觀念,不外是人從觀察自然界中得來的。費爾巴哈使唯物主義在德國登上理論王座,一度影響馬克思的精神世界。但是后來馬克思意識到,費爾巴哈雖然炸開黑格爾的思辨體系,卻拋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他口口聲聲的人,只是觀察自然的人。因此“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費爾巴哈看不到人與物質世界的辯證聯系。當他理解對象、現實、感性時,仍然是直觀的。“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譬如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認為,只要依靠基督教自然純真的思想感情,就能消除猶太人利己主義。他不懂,并非猶太人沒有信仰基督教而有這些觀念,而是猶太人的社會實踐帶來這些觀念。據此,費爾巴哈暴露出理解對象、現實、感性的唯心主義,他的唯物主義不徹底性使他對西歐社會物質實踐領域的工人運動和空想社會主義也缺乏了解,并對這些運動的革命意義缺少充分的評價與估計。
第2條批判舊唯物主義自然主義認識論。舊唯物主義深陷思維與存在的二分,它雖確立存在相對思維、客體相對直觀優先地位,卻遮蔽了人的主體能動性,遮蔽了人與世界的辯證聯系。因此,舊唯物主義在對象、現實、感性的社會領域中,仍像觀察自然時那樣,認為社會中實踐產物和自然中“自在之物”一樣,難以證明其可知。恩格斯在《終結》中曾提到舊唯物主義這一問題,他說“這個問題叫做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對這個問題,舊唯物主義者也就是從經院哲學唯名論者鄧斯·司各脫以來,經培根、霍布斯、洛克到貝克萊、休謨的英國經驗論者都沒能解決。最后休謨以其不可知論宣告經驗論困局:直觀思維與自然事物之間鴻溝無法彌合。德國古典哲學中康德哲學繼承了不可知論。康德綜合唯心主義抽象的思維能動性學說與英國經驗主義思維直觀性理論,認為人的認識能力由能動統覺和受動直觀兩部分構成,這是人先于經驗的先天認識能力。在認識過程中,人發揮先天認識能力認識并綜合事物經驗表象,構成主觀認識和真理。但是康德既未能解釋先天認識能力來源,也否定認識事物自身可能,他認為“物自體”本身處于不可認知的彼岸世界。德國古典哲學發展到黑格爾,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才得到基本解決。黑格爾指出,康德解釋不了人的先天認識能力,因為他不知道先于世界的絕對觀念,絕對觀念是世界本原,它既創生自然界的客觀精神,又創生人的主觀精神,在主客觀的辯證運動中,二者相互滲透、相互生成,壓根也不存在物自體的彼岸世界。黑格爾抽象解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揭示了人與世界的辯證聯系,但這不夠。馬克思認為,對已置身對象、現實、感性的社會中的人來說,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是現實的、一目了然的、已被人的生活實踐證明了的真理。對此,恩格斯說“既然我們自己能夠制造出某一自然過程,按照它的條件把它生產出來,并使它為我們的目的服務,從而證明我們對這一過程的理解是正確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結了。”人的思維的對象性的真理性,就不再是理論的問題,而是實踐的問題。人要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就要到人與世界現實的辯證聯系或社會實踐中去尋求。
第3條批判舊唯物主義直觀主義社會觀。直觀主義社會觀是自然主義認識論在社會上的運用結果。《神圣家族》中說,法國唯物主義者孔狄亞克受教于英國經驗論者洛克,他曾在《人類知識起源論》中闡述洛克的經驗主義,證明人的靈魂和感覺來自經驗和習慣,取決于教育和外部環境。愛爾維修以洛克學說為出發點,把經驗主義應用于社會,提出教育萬能論。拉美特利、霍爾巴赫在道德部分與愛爾維修道德論保持一致。但是法國唯物主義關于經驗、習慣、教育、環境影響人的學說,仍帶有思維與存在二分的自然主義認識論特點。馬克思說“關于環境和教育起改變作用的學說忘記了: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直觀主義社會觀一面把教育和環境看成客體,另一面將人等同于直觀經驗,忽視人對教育和環境的實踐改變,沒有看到人與世界的辯證聯系,無法科學揭示社會生成和發展規律。空想社會主義便是明證。1888年《提綱》稿本中,恩格斯曾為這段話加上“在羅伯特·歐文那里就是如此”,表明空想社會主義與直觀主義社會觀存在思想聯系。《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說,羅伯特·歐文接受唯物主義理論,從直觀主義社會觀出發,按照合乎人的自然天性原理,籌建新拉納克等空想共產主義試驗區,想借此消除因資本主義生產帶來的工人階級道德墮落,實現社會主義絕對真理和正義。但事實證明,由于歐文沒看到并發揮無產階級能動改造世界作用,將社會主義奠基于人與世界的辯證聯系,奠基于對象、現實、感性的社會物質現實,因此他的共產主義只能流于空想,無法轉變為科學。馬克思不同意直觀主義社會觀,他認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社會生活中人與教育和環境本就辯證統一,二者憑借人的實踐相互生成和改變。由此,社會物質實踐的進一步發展必然導向無產階級普遍聯合與政治革命。
第4條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組成部分之一:宗教哲學認識論。黑格爾逝世后,德國涌動著政治斗爭的暗流,這一斗爭首先集中于反對作為德國官方意識形態的宗教的斗爭。宗教斗爭的需要使人們注意到前后相繼掀起革命浪潮的英法唯物主義,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就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中登場。他宣稱“自然界是不依賴任何哲學而存在的;它是我們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界的產物)賴以生長的基礎;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東西,我們的宗教幻想所創造出來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我們自己的本質的虛幻反映。”他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的關系諧和一致,宗教源于人直觀自然所得的道德情感。宗教賴以存在的基礎中沒有什么矛盾,宗教幻象的消除只是使人們道德覺醒思想覺知的事情。費爾巴哈以宗教哲學認識論和宗教批判破除了基督教德國意識形態迷障。但他拋棄了黑格爾能動的辯證法思想,他看不到,由于人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世界就越來越脫離客體式存在,日益進入對象、現實、感性的社會領域。因此費爾巴哈的宗教哲學認識論不徹底,他的宗教批判也不徹底。馬克思認為,對宗教的批判應著眼人對世界的物質實踐,著眼對象、現實、感性的社會生活,“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說明”。早在《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就分析過宗教產生的世俗根源,他說“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產生了宗教”“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對宗教的批判就是對苦難塵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環——的批判的萌芽”。他認為宗教來自社會中不合理的實踐關系,是被壓迫階級對壓迫者制造的苦難的抗議和謀求世俗幸福的思想幻覺與心靈慰藉。費爾巴哈拋棄矛盾統一的辯證法,就喪失了理論上理解宗教的社會起源,在社會實踐中使之發生革命,現實、徹底地批判宗教的可能。
第5條總結費爾巴哈宗教哲學認識論特點及缺陷。費爾巴哈把宗教歸結為人從自然中直觀得來的道德情感,形成宗教哲學認識論,他以為黑格爾哲學只是抽象思辨,對其置之不理,錯失了辯證法這一理論瑰寶,不能進一步從人與世界的辯證聯系入手,發掘社會實踐在宗教問題上的革命意義。
第6條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組成部分之二:倫理學唯心史觀。這一批判分兩步進行:一是批判費爾巴哈取自宗教哲學認識論的倫理學唯心史觀理論本質。二是批判費爾巴哈倫理學唯心史觀理論表現。費爾巴哈把宗教哲學認識論應用于社會研究,分析宗教本質與人的本質關系,構筑了他的倫理學社會觀。馬克思說“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對此,恩格斯解釋說“按照費爾巴哈的看法,宗教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的關系、心靈的關系”。以往這種關系在虛幻的宗教意識形態中得到反映,而現在,依據費爾巴哈對宗教祛魅的結論,人們只需在彼此的道德本質中自我覺知了。費爾巴哈否定屬神的宗教,又試圖以人們的道德情感為依據,建立世俗的屬人的宗教,說明他對宗教抱有不切實際的留戀和幻想,而這一問題的產生,還在于其宗教哲學認識論不徹底。因為費爾巴哈拋棄了黑格爾哲學,所以他看不到黑格爾以抽象形式揭示的人與世界辯證發展規律,不能進一步從社會實踐出發說明人的本質及道德觀念,而是反過來從道德觀念出發說明人的本質及社會關系。費爾巴哈自以為擺脫抽象思辨,卻在社會觀上退回唯心主義。對此,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費爾巴哈沒看到他的倫理學唯心史觀中的道德人不是現實的從事社會實踐的人。按照恩格斯說法,這種人其實是“許多現實的人的精華”,是許多人在與世界的辯證聯系中發展出的思想抽象。而現實的人,他們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他們的本質來源于實踐的、實際發生的社會歷史過程。
費爾巴哈倫理學唯心史觀理論本質必然決定其理論表現為:首先,把神圣化的道德或“宗教感情”說成孤立的抽象的人的本質。其次,既然“宗教感情”是人的本質,而具有這種本質的人就是人類,它統治許多自然的個人,因此人類與其自身、與自然界就在這樣的世界中和諧共處,相安無事。這就是費爾巴哈撇開辯證實踐的社會歷史過程達到的最終結論。
第7條總結費爾巴哈倫理學唯心史觀特點及缺陷。費爾巴哈倫理學唯心史觀不知道由人的實踐開啟的人類社會生存境遇,不懂得具有“宗教感情”的人是社會歷史的產物,這種人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上需要不同現實內容支撐,而對費爾巴哈這個時代來說,宗教感情的基礎是“一個分裂為利益直接對立的階級的社會”。不同階級,由于他們在社會物質實踐中地位不同,同一種“宗教感情”可以表達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對立的階級訴求,而“宗教感情”絕不能消除這些對立。因此費爾巴哈從反宗教和舊唯物主義出發,卻得出溫和保守的政治結論,他未能為德國社會進一步的斗爭提供積極的內容。
第8條提出新唯物主義社會認識論。“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對置身對象、現實、感性的社會中的人來說,社會由他們的實踐開創,他們與世界之間本來就存在辯證作用的關系。黑格爾在哲學史上第一個全面地敘述了這種關系一般形式,但是辯證法在他手中神秘化了,因為黑格爾認為辯證法是絕對觀念的自我發展和實現。應把辯證法重新置于唯物主義基礎上加以考察,但這種唯物主義不是早已被黑格爾批判過的舊唯物主義,而直接是現實的社會歷史。這樣,社會歷史領域內辯證法就歸結為兩方面:一是社會的現實的人的實踐,二是對這種實踐的辯證關系的理解,或者說,關于社會歷史運動規律的學說。后者從屬于前者。因此“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如果對黑格爾以前的英國經驗論者來說,他們的思想中還殘留著種種不徹底性,妨礙他們認識世界,由此造成了理論上的不幸,那么在黑格爾誕生后,尤其當社會歷史已經發展到這種程度,即已經可從各種偶然事件中看出其后的實踐動因及由此展開的辯證聯系時,像黑格爾絕對觀念一樣的各種唯心主義怪想,就絕不是不可避免了。恩格斯說“這就是說,人們決心在理解現實世界(自然界和歷史)時按照它本身在每一個不以先入為主的唯心主義怪想來對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現的那樣來理解;他們決心毫不憐惜地拋棄一切同事實(從事實本身的聯系而不是從幻想的聯系來把握的事實)不相符合的唯心主義怪想。”
第9條總結舊唯物主義從直觀思維出發形成的社會歷史觀。法國唯物主義從英國經驗論和自然主義認識論出發,將社會一分為二,一半只是作為客體的教育和環境,另一半只是直觀和經驗世界的人,這種直觀主義社會觀曲解在人的實踐中本就辯證統一的對象、現實、感性,不能科學回答社會歷史運動之謎。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理論表現異于英法唯物主義,但在理論本質上,其宗教哲學認識論和倫理學社會觀仍有著和英法唯物主義一樣的缺陷。費爾巴哈認為宗教的根據是人對自然事物直觀產生的思想情感,進而認為道德感情或宗教感情是人的本質,幻想它可以把許多人自然聯系起來,構造其樂融融的世界。但費爾巴哈不知道他追求的那種抽象的道德人實則生活在利益彼此對立的市民社會中,宗教觀念只是這一社會的意識形態外衣,它需要現實內容和階級訴求補充。因此“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達到對單個人和市民社會的直觀。”費爾巴哈倫理學唯心史觀是直觀主義社會觀最后形態,但這一理論并不徹底。
第10條從辯證實踐角度闡發新舊唯物主義不同社會立腳點及歷史旨向。“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舊唯物主義發端于基督教中世紀,那時以來的西歐世界經歷了具有深遠意義的物質實踐變革。早先從封建土地制度和人身束縛下逃出的農奴結成城市,形成最早的城關市民。伴隨農奴不斷涌入,城市中形成掌握技術和勞動資料的市民組織,同時出現純粹以勞動為生的平民。勞動生產的發展使城市興起和壯大,城市間加強聯系。共同的城市條件發展為階級條件。市民階級就降生于這樣的環境,他們代表新興資產者利益,與封建貴族展開經濟利益的斗爭。同時,無產階級也就是早先以勞動為生的平民轉化來的產物,依附于市民階級生產方式,與市民階級達成了反封建的政治同盟。要奪取革命勝利,還需相應意識形態武器,于是舊唯物主義成為市民階級爭取政治解放理論工具和思想反映。但是一當封建制度崩潰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就顯露出來并愈發尖銳。特別在以機器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大工業時代,資本主義一面造成無產階級普遍貧窮,另一面造成嚴重生產過剩,“這個矛盾必然要求通過改變生產方式來使生產力擺脫桎梏”。因此繼英法資產階級革命后,醞釀中的德國革命代表新的物質實踐要求和歷史潮流,面向這一革命的新唯物主義是對舊唯物主義的否定,它致力于引導德國無產階級開出新的社會形態和人類未來,實現對市民社會的否定。
第11條前半句批判舊唯物主義哲學家解釋世界的方式,并以新唯物主義實踐觀宣告解釋世界方式的變革和舊哲學轉向新世界觀而終結。“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哲學家們”指舊唯物主義哲學家們,如果還涉及唯心主義哲學家,比如黑格爾,那么這是在唯物主義對立面意義上談的。“不同的方式”指客體的或直觀的思維方式,“世界”指對象、現實、感性,“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就是用客體的或直觀的方式理解作為對象、現實、感性的社會,形成社會認識論和社會歷史觀。但是,舊唯物主義這兩個成果的性質并不一致,前者是唯物主義的(不徹底的唯物主義),后者是唯心主義的。因此,必須改變舊唯物主義解釋方式,用統一的人的實踐來解釋,既在社會認識論又在社會歷史觀上貫徹唯物主義,形成新唯物主義世界觀。這樣,舊唯物主義哲學要么轉向新世界觀,要么就自行終結了。
第11條后半句闡發新唯物主義革命旨向,即引領現存世界的改變,開辟新的社會形態和人類未來。“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需要指出四點:一是這里的“世界”與舊唯物主義的不同,這里的“世界”是作為對象、現實、感性的社會,舊唯物主義的“世界”是客體或自然界。二是由第一點引申出“改變世界”是改變現存不合理的社會形態。三是“改變世界”與“解釋世界”相通,既然從人的實踐出發能合理解釋世界,那么從人的實踐出發改變世界就順理成章。四是要改變的世界主要且首要的是德國社會,對《提綱》寫作的時間點而言,“這終究是德國準備1848年革命的時期”,任何哲學革命都是政治變革的前導。新唯物主義世界觀變革也不例外。“它一開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階級的”,它的理論任務是成為德國無產階級革命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實踐任務是領導無產階級改變現存世界實現共產主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李廣川 何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