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菁
(甘肅省古浪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甘肅古浪 733100)
中職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擔負著為我國培養具有高素質中等職業技術人才的重要使命。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具備專業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呈明顯上升趨勢,國家也加強了對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視,并且2019 年頒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案》,隨后2022 年5月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指出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要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堅持面向市場、面向實踐因材施教。這些新要求為新時期的中職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對新時期的中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其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是新時期中職教育的一項被關注的內容。語文學科作為中職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公共課程,也是必修學科,在學科教學中也承載著培養學生職業精神的重要使命。對此筆者談一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所謂職業精神一般是指個人應該具備的與職業緊密關聯、具有本職業特征的精神與操守,以及從事這種職業應該具備的精神、能力和自覺。對于中職學生來說,他們所應該具備的職業精神是指他們在步入社會工作崗位后,對本職業不僅具備較為優秀的專業技能,還表現出勤懇務實、積極向上、待人友善等積極的工作態度和優秀的品格。從本質上來說,它是社會主義精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灌輸性”的特點,需要進行必要的引導和培養。從內容上來說,它應該由這些要素構成: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職業責任、職業技能、職業紀律、職業良心、職業信譽、職業作風等。這是個體適應職業崗位以及在此基礎上做好本職工作的重要前提。
課程標準是開展中職語文教學工作的指南。在最新的中職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中職語文教學要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要遵循技能型人才的成長規律,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融入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學生增強職業道德意識,提高職業素養。而職業精神教育就是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把職業精神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中就是在落實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也能夠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好基礎。
根據新時期教育的發展要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新時期教育的中心任務,也就是要培養學生適應其終身發展和未來社會需求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對于中職學生來說更要關注對其職業素養的培養。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職業精神,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關于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還能夠在語文學習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發展需要適當地進行知識拓展,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學科知識之外的其他知識,促使他們在此基礎上拓寬視野,了解更多的人生道理,使學生在扎實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逐步提升其職業素養,增強其對未來職業的認知程度。
雖然我國對中職教育的重視程度在提升,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現上升趨勢,但是對于中職學生來說,他們依然面臨著較為嚴峻的競爭形式。因為從學歷上來說,中職學生的學歷水平相對比較低;而從經驗上來說,中職學生年齡介于15—18 周歲之間,其心智尚未成熟,所以其成長目標不明確,缺乏科學的職業規劃,所以在步入社會或者從事具體工作后往往缺乏必要的準備,給其成長帶來不利影響,需要教師提前加以引導。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等特點,是教師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科目,可以引導學生在為人處世、如何工作、如何面對困難等問題上提前做好準備,特別是從職業精神的角度告知學生企業需要怎樣的員工,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好技術上的準備,也做好思想上的準備,幫助其養成良好的職業觀念。這也會提升學生的社會競爭力,為學生順利就業并融入社會打好基礎。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特別是在新課改下的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這要求教師不僅要設計好學科教學,而且要成為學生有效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潛能的挖掘者,引導學生發揮主體性與積極性。對于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工作來說,中職學校的學生有其內在特點,其學習目標要求與普通中學有一定的差異,特別是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而且學習習慣存在問題,需要語文教師立足于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把知識學習、技能提升、習慣養成等教育工作落到實處,與此同時也要重視對其職業精神的培養,這對教師自身職業素質要求更高,需要根據新時期教育的新變化來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職業素質。
提高教師自身職業素質可以從這些方面著手:首先,重視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學博為師,德高為范”,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既需要言傳也需要身教,教師的人格魅力也是影響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教師對學生要有愛心、有耐心,尊重學生的差異性,以德立身、以身立教。其次,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中職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因此教師要著眼于中職學生未來走向社會的需求,結合學生的需求來科學的設計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提高教學實效。最后,要立足中職學生未來職業需求的角度開展教學活動,“以學定教、以教導學”,改變單一的講授法,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尤其要重視對學生自主閱讀習慣和會話能力的培養,嘗試把職業文化內涵、職業精神的相關因素融入到教學中,為實施職業精神教育做好準備。
中職語文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也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主要參照。現在所使用的中職語文教材立足于中職教育的特點,結合中職學生的知識層次、認知層次、審美能力和社會參與程度來選擇、編排學習內容,既重視其基礎性、應用性和發展性的特點,還重視其所體現的時代性、實用性和生活化,以服務于未來的職業活動。在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上,它凸顯了中職教育的特點,因此中職語文教材選用的課文和相關探究資料與職業精神有一定關聯,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合理地應用教材,結合教學需求對有利于滲透職業精神教育的內容進行挖掘和拓展,發揮教材對學生職業精神教育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詩人李白的《行路難》這首詩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對古詩的基礎知識如重點字詞、詩句翻譯、背誦等內容進行學習后,可以結合本課的主旨對學生進行職業精神教育與引導,深度挖掘其精神內涵,通過本詩所描寫的“詩人雖然仕途不得志,但是并未放棄對自己未來的追求”這一主旨,告訴學生在未來走上工作崗位后也會像詩人一樣遇到各種困難,但一定要堅持理想,相信自己的職業選擇,通過學習和努力一定能夠戰勝困難,成就自己,正如詩中所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而在學習完馮友蘭先生的《人生的境界》這篇文章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討論性的問題:學完本課后你覺得人和動物的不同在哪里?人應該追求怎樣的人生境界?這對學生來說是超越了課堂學習內容的話題,學生的興趣度比較高,很多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開放性課下作業,讓學生寫出自己對未來工作和人生的規劃以及對人生的思考,下節課和同學進行分享。這種教學形式既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和教育性,也有利于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深化對職業精神的認識,逐漸實現“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依托,同時對于學生的構思與表達能力要求較高,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直接體現。中職語文教學根據中職教育的特點把寫作教學內容分為了基礎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三部分,涉及根據表達和交際需要的寫作、片段與篇章寫作、各類不同文體的文章寫作、應用文寫作、文章修改方法以及應用常用軟件及文字處理程序編輯文本等內容,體現了職業教育以及學生未來發展對寫作的要求。所以,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重視寫作訓練,同時也要在寫作教學中把職業精神教育滲透其中,實現對學生的教育與引導。
在寫作教學中滲透職業精神可以從寫作的各個環節著手,可以給學生布置關于職業精神的命題作文,如“如何做_____工作”或者“實習職業感受”等,使學生主動了解職業精神。在學生寫作的基礎上,教師進行作文評價,結合每一名學生的作文進行針對性的批閱和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職業觀。之后,教師可以把學生的優秀作文遴選出來進行展示,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理解的職業精神談感悟和體會,使學生感悟職業精神的內涵及其重要性。這種寫作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其寫作能力,也使學生對職業精神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
中職教育的特點之一就是實踐性強,而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如果僅僅依靠教師的說教和引領學生思考很難真正實現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還要利用好課外實踐這一路徑,結合語文教學的需求開展多樣化的課外活動,使學生由課內走到課外,開展實踐、調研等活動。這既豐富了教學形式,也會給學生更為直觀的感受與印象,幫助學生理解職業精神。
例如,在學習了《鄧稼先、楊振寧》這篇文章后,教師可以順勢對學生進行引導,如本課內容不僅是想讓大家了解科學家努力工作的事跡,更希望大家了解其熱愛祖國、甘于奉獻、不求回報的高尚的職業精神。然后,教師可以告訴學生這種精神在普通勞動者身上也有體現,隨后利用校企合作的優勢走進企事業單位去看一看廣大企業優秀員工的工作和生活狀況;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邀請優秀的企業職工代表和學生進行交流,使學生近距離感受其身上體現出來的職業精神。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也可以給學生布置需要調查研究的與職業精神相關的調查研究作業,如“企業招聘員工的原則”“什么樣的新員工能更快融入工作崗位”等課題,促使學生從企業角度、員工自身角度了解職業精神的重要性,這種教育形式對學生來說更有價值。
教學評價是中職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教學評價能夠對學生學習實現診斷、總結、調節和激勵引導的作用。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教師也要發揮教學評價的功能,將學生的學習表現與職業精神的要求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認真勤懇、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這也會為學生未來走上工作崗位打好基礎。具體來說,教師要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也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如在課前預習、課后作業環節是否嚴格地按照教師要求完成任務;在課堂教學中是否積極參與且有合作意識、創新意識。針對學生的表現,教師既要肯定其優點,也要及時指出其不足和問題,并提出合理建議。在進行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把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相結合,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總結與反思,這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成長。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告知學生做好學習與做好工作具有相通之處,都需要一種態度與精神,使學生進一步感受職業精神的重要性。
總之,新時期的中職語文教學工作要立足于中職教育的現實需求,不僅要重視知識與技能,還要重視發揮學科優勢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為學生打好基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