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翠敏
《唐詩五首》是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它包括五首古詩,教學容量較大。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比如可以讓學生為詩句配插圖,或將詩與畫鏈接起來,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學習;也可以對某一首詩歌進行專題教學,以加深學生對詩歌的深度認識;又比如引導學生對其中的兩首詩進行對比閱讀,以使學生掌握詩歌間的共同規律。此外,還可以對某一首詩歌進行拓展學習,以強化學生對詩歌的認識,以此打開學生的學習思路,引導學生從課本出發,探索更為廣闊的詩歌世界,感悟從詩句之間所傳達的情思與意蘊。
古人喜歡在詩歌中進行畫面的勾勒,喜歡用詩句描繪一定的場景,這就使得詩歌中隱藏著一定的畫面,詩句與畫面的完美融合,就形成了美好的意境。同樣的,畫中也常常隱藏著詩歌,中國畫講究“寫意”,即所畫內容不只是對客觀事物的直接反映,更是滲透進畫者的主觀情感,將物象與情感融為一體,以此形成“意象”。情感與物象的完美融合,詩歌與畫面的融為一體,是中國詩歌的獨有特色,值得讀者進行細細探究。
詩歌屬于語文學科的范疇,繪畫屬于美術學科的范疇,將詩歌與繪畫進行結合,是對跨學科的一種嘗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規定,義務教育階段跨學科的教學內容應該不少于10%,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這一主陣地上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學習,以引領學生核心素養綜合發展。
為了引導學生學會給詩句配插圖,筆者設置了這樣一個任務情境:
小語的同桌小文正在學習中國畫,她的老師要求她在暑假期間完成一個詩句配插圖的作業,選來選去,小文決定選用《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作為匹配插圖的詩句,現在請你根據對這首詩歌的理解,與她進行對話,從而探究匹配的可能性、匹配的路徑以及注意事項。
小語:小文,我很好奇,你為什么選擇這首詩歌作為匹配對象呢?
小文:你也知道我所要完成的任務是為詩句匹配插圖,這就需要所選詩句和插圖之間要有高度的契合性。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有這么一句話:“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意思是說品味摩詰的詩歌就會發現,他的詩句之中,經常隱藏著絕妙的畫面,而看摩詰的畫的時候,就會發現他所畫的畫里面,經常富有詩意。正是出于這個原因,我選擇用《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句詩進行作畫。
小語:說到繪畫我就想起一個比較專業的問題,那就是在畫的過程中你是打算采用橫幅還是豎幅進行構圖呢?我想不同的構圖也會導致意境的差異。
小文:說到這一點,其實我也有考慮到,我的初步想法是這樣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的“大漠”和“長河”這兩個意象,在空間上明顯呈現出平曠、悠遠的特點,考慮到這一點,我打算采用橫幅的構圖,以此表現“大漠”和“長河”的平曠、悠遠景象所給人造成的蒼茫空曠的感受。
小語:我還有一個疑問,那就是你所要畫的這幅畫里面,最有特點的風景當屬“孤煙”和“落日”吧?
小文:是的,你理解得很對。我是這么思考的:原詩中先是用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空曠與寂寥等特點,隨后又用一個“直”字,表現出景物勁直挺拔的特點。我們都知道“落日”本來就容易給人形成感傷的印象,在這里詩人卻用一個“圓”字,這就給人造成一種溫暖圓融的感覺。
小語:難怪老師說這句詩十分符合大漠的景觀特點,和你討論后,發現確實如此!
通過設置情境,學生嘗試了跨學科學習的學習方式,領會了為何詩歌和繪畫可以進行完美融合,也明白了二者如何進行融合,更懂得了二者結合帶來的效果。
除了可以利用跨學科的方式進行學習外,還可以對詩歌進行專題學習。以《黃鶴樓》為例,具體可從賞析詩中的“畫”、感悟詩中的“情”以及品味詩中的“味”三個方面入手。
在引導學生賞析詩中之“畫”時,可以以《黃鶴樓》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為例,讓學生想象這句話所描繪出的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學生抓住了詩中的關鍵詞,認為這句詩描寫了這樣一個美好畫面:在晴空萬里之下,天空中飄著朵朵白云,河中奔騰著滾滾的汗水,河面波光粼粼,好一派悠閑自在的景象。在艷陽之下,樹木顯得郁郁蔥蔥,清晰可見。在鸚鵡洲上,芳草如茵,洲邊的江水十分湍急,引發人的情思……在引導學生感悟詩中情感的時候,可以拿尾聯進行討論。按照“起承轉合”的原則,詩人通常會在詩歌結尾處含蓄地表露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在《黃鶴樓》中,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到底表達的是什么感情?其中的“愁”到底指的是什么情緒?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經過討論后認為,在夕陽西下,暮色籠罩的茫茫之中,詩人心中懷有心事,他望著遠方,卻不知道自己的故鄉在何方,此情此景下,思鄉之情油然而生,難以消散……詩人在高樓之上,憑吊古人、古跡,看著時光匆匆流逝,看著人去樓空,詩人不禁產生了時光飛逝、斯人不在的感慨。
在引導學生品詩中之“味”的時候,可以引入清代趙臣瑗在《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中所寫的關于讀《黃鶴樓》的感慨:“(《黃鶴樓》)妙在一曰黃鶴,再曰黃鶴,三曰黃鶴,令讀者不嫌其復,不覺其煩,不訝其何謂。尤妙在一曰黃鶴,再曰黃鶴,三曰黃鶴,而忽然接以白云,令讀者不嫌其突,不覺其生,不訝其無端。此何故耶?”面對這一評論,學生的想法是什么,是同意還是反對?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自由提出看法,以理解《黃鶴樓》之“味”。學生經過討論,認為趙臣瑗所提到的三個“黃鶴”是有區別的,第一個“黃鶴”指的是神話里面仙人所乘坐的黃鶴,因為是在神話之中,所以充滿了神話色彩。第二個“黃鶴”指的是“黃鶴樓”,這一“黃鶴”所指比較明確。第三個“黃鶴”依然指的是仙人的黃鶴,這里的“黃鶴”與第二句中的“黃鶴”相接,語氣連綿起伏,與第一句中的“黃鶴”相呼應,以此形成回環往復的效果。此外,第三句中的“白云”襯托前三句中的“黃鶴”,以此形成色彩分明、動靜相宜的效果。“白云千載空悠悠”所發出的,是閑人已去、只剩此樓的感慨,前后呼應,渾然天成。
通過對《黃鶴樓》的專題學習,學生學會了賞析詩中的美好畫面,學會了賞析詩中所蘊涵的情感。通過“畫”“情”“味”的品讀,學生得以對詩歌有比較深層的把握,得以對詩歌的思想情感有比較充足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