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應峰
初唐詩人宋之問并無顯赫的門第家世,他的文辭修為傳承于他的父親宋令文。宋令文起自鄉閭,矢志于學,交友重義,多才多藝,富文辭,工書法,力絕人,世稱“三絕”。唐高宗時,宋令文官至左驍衛郎將和校理圖書舊籍的東臺詳正學士,頗有聲譽。
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宋之悌、宋之遜三兄弟自幼勤奮好學,各得父親一絕:宋之悌驍勇過人,宋之遜精于草隸,宋之問工于文辭,與沈佺期合稱“沈宋”,成為當時的佳話。宋之問身材高大,儀表堂堂,十九歲那年,也就是公元675 年,他進士及第,登臨“龍門”,踏上了仕進正途。
武則天時代,對于宋之問而言,是春風得意的絕好時代。武則天承應貞觀之勢,勵精圖治,選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問以才名與楊炯被召分直內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參軍。宋之問二十五歲時,又與楊炯同入崇文館充學士。九年后,武后稱帝,改國號為周,敕召宋之問與楊炯于洛陽西入閣。十五年間,宋之問由從九品殿中內教躋身五品學士,為世人欽慕。
武后雅好文詞樂章,宋之問巧思文華,頗受恩寵。一次游洛陽龍門,武后命群臣賦詩,左史東方虬詩先成,武后即賜錦袍。及宋之問《龍門應制》詩成奉上,武后讀后,連連稱妙:“真是文理兼美,不可多得呀!”遂奪東方虬錦袍轉賜給宋之問。一予一奪,反映了武后對靡麗頌德詩風的提倡,也間接鞏固了宋之問的詩名和地位。
宋之問的詩名,從唐中宗選詩制曲一事也可見一斑。公元709 年正月晦日,唐中宗臨幸昆明池,命群臣賦詩,從中選一篇優秀作品。群臣不敢怠慢,吟詠之間,下筆如飛,很快就有百余篇詩稿交了上去。上官婉兒在殿前的一座彩樓上負責評判,大臣們都聚攏到了樓下,等待結果。不一會兒,紙落如飛,落選的詩稿都被拋下,大家紛紛上前辨認,趕緊藏在懷中。最后只剩下沈佺期和宋之問的詩稿還沒有被扔下來。過了好大一會兒,一張紙飄然而下,大家爭著上前觀看,乃是沈佺期的詩,沈佺期不服。上官婉兒笑著說:“你們二人的詩,功力相當,難分軒輊,然而,你那首詩最后一句‘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材’,詞氣已竭,不及宋詩‘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頗有進取和回味的空間。”沈佺期聽了,不得不嘆服。
作為詩人,宋之問對當時的體裁多能把握,運用熟諳,佳作名句不乏其例。如短歌《冬宵引贈司馬承禎》訴友情句:“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松幽幽吟勁風。此情不向俗人說,愛而不見恨無窮。”五言古詩《題張老松樹》喻高潔句:“百尺無寸枝,一生自孤直。”七言古詩《明河篇》思征夫句:“明河可望不可親,愿得乘槎一向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五言絕句《送杜審言》表離別:“臥病人事絕,聞君萬里行。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五言排律《靈隱寺》繪勝景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皆清新坦易,抒情真摯,暢美如畫。宋之問為文賦詩,講求比興,屬對精密,點劃入微。可以說,宋之問在律詩上的造詣是堪為稱道的。
宋之問有一首《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表現了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摯愛之情和游子遠歸家鄉時不安、畏怯的復雜心理。語極淺近,意味深邃,心理描摹自然本真,熨帖入微。另有一首《度大庾嶺》:“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是他前往貶所途經大庾嶺時所作,真實生動地敘述了過嶺的情景,凄楚悲涼,真摯感人。將一個遭貶謫的失魂落魄的宦游人的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傳達出詩人去國懷鄉的深沉感情。全詩情景交融,將詩人魂斷庾嶺的情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兩首詩都是貶謫途中所作。
宋之問雖然有出眾的詩才,但他最終還是自毀于令人不齒的人品:一是圖名殺人,二是諂媚逢迎,三是恩將仇報。
宋之問有一個外甥名叫劉希夷,與宋之問年齡相仿,中過進士但無心仕途。有一次,劉希夷寫了一首題為《代悲白頭翁》的詩,詩中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之句。宋之問覺得妙不可言,請求外甥將這首詩讓給自己,劉希夷起初答應了,可不久又反悔,因為他實在難以割愛。宋之問惱羞成怒,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將外甥活活壓死,可憐才華橫溢的詩人劉希夷,離世時還不到三十歲。
武周時期,宋之問不僅扈從武后朝會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樂優游,自感“志事僅得,形骸兩忘” 。這期間,宋之問經常寫一些歌功頌德的詩逗得武則天眉開眼笑。當時,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倚仗女皇的寵愛,飛揚跋扈,權傾一時,連武承嗣、武三思等朝廷重臣都得巴結他們。宋之問不甘落后,放下文人的自尊和清高,竭力巴結張氏兄弟,極盡諂媚之能事,做夢都渴望像張氏兄弟那樣得到武則天的寵愛。有一次,他寫了一首艷詩獻給女皇邀寵,武則天讀后贊不絕口。只是,在宋之問離開后,她對身邊人說:“宋之問的確是個難遇之才,可惜他口臭熏人,讓朕無法忍受。”
這樣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漸沉溺和墮落,自覺不自覺地陷入了統治階層爭權奪利的政治漩渦中。武后晚年,宋之問先后轉任尚書監丞、左奉宸內供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雅愛其才”,召他與好友杜審言、閻朝隱、沈佺期、王無競、尹元凱、李適、富嘉謨、劉允濟等文士預修。宋之問與閻朝隱等多為張氏兄弟代筆,賦篇入集,傾心媚附。書成,宋之問升遷為司禮主簿。兩年后,宰相張柬之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誅殺二張,迎立唐中宗,宋之問與杜審言等皆遭貶謫。
被貶瀧州參軍沒多長時間,宋之問難以忍受嶺南蠻荒之地的生活,便瞞著朝廷,偷偷逃回了洛陽,藏匿于好友張仲之家中。當時雖然武則天已死,但武姓殘余勢力仍在,武三思等人依然聲勢顯赫,包括張仲之在內的一些朝廷大臣對此憤恨不已。一天,張仲之與王同皎等密謀殺掉武三思,宋之問聽到后立即派侄子前去告發,結果張仲之全家被殺。宋之問依附武三思,不但擅自逃回洛陽一事沒有被追究,反而被提拔為鴻臚主簿,后又改任考功員外郎。宋之問如此恩將仇報、賣友求榮的作為,為義士所譏,為時人不齒。
又過了兩年,太子誅殺武三思父子,政變失敗。宋之問上表歌頌武氏父子功德,請造唐中宗神武頌碑,探獲賞識,于次年遷考功員外郎,并與杜審言、武平一、沈佺期、閻朝隱等首選修文館直學士。
此后,朝廷朋黨爭立,宋之問傾附安樂公主,遭太平公主忌恨,進言中宗,于公元709 年被貶為越州長史。如此寵辱無常的經歷,宋之問感觸良深,由朽爛陳腐的宮廷來到清新秀麗的水鄉,使他心靈得以滌凈,境界得以升華。在越州寫的《祭禹廟文》,真誠歌頌了大禹治水、救災拯民的千古圣德。他的詩歌創作也開始轉入健康清新的軌道。
然而,就在宋之問開始走上“新生”之路的時候,又一次宮廷政變將他逼上了絕境。公元710 年,臨海郡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以宋之問嘗附二張及武三思為由,詔流欽州。公元712 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宋之問被賜死于徙所,結束了起落無常、變幻難測的一生。
代悲白頭翁
〔唐〕劉希夷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