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云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福州市分行,福建 福州 350005)
隨著國內經濟蓬勃發展,金融機構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積極助力打贏“三大攻堅戰”,為“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貢獻了獨屬于金融的力量。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在服務主體、鄉村振興、風險防控等方面取得了實效,在建設一流大型零售銀行的道路上采取了更扎實的行動,融入了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彰顯了金融擔當。
以農村金融主體之一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為例,截至2021 年6 月末,中國郵政全行資產總額595 億元;各項貸款新增180 億元,余額178 億元,同比增長14%,新增同業排名第五位;各項存款新增87 億元,余額304 億元,同比增長1%;存貸比77.35%,較2021 年年初上升5.08 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0.66%,較2020 年下降。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緊緊圍繞“三農”工作大局,加快產品創新、科技賦能以及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工作步伐,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截至2021 年6 月末,涉農貸款余額605 億元,年新增41.6 億元,涉農貸款占貸款總額的33.95%。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福建省分行在“十三五”期間積極進行金融支農和金融扶貧[1],主動擔當作為,高效率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以實際行動支持了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的本質是產業振興,《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 年)》明確了鄉村產業的發展目標,強調要想推動鄉村振興,就要運用科技、技術、金融等手段建立一批具有特色的鄉村產業。
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單列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強調金融在促進鄉村產業振興中具有重要作用,對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福建省分行為例可以說明金融支持對于產業振興必不可少。
1.1.1 因地制宜,支持特色產業
一是支持茶產業。為實施福建省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3212”工程,對茶葉、水果、蔬菜、林竹、花卉、苗木、畜禽、水產品、食用菌[2]等優勢產業給予支持,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福建省分行以信貸產品為基礎,加大對茶葉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在南平市政和縣支行推出“三茶貸”,并且開發了“閩南茶都貸”“白茶流水貸”“武夷巖茶流水貸”等新產品,致力于為當地茶文化、茶葉、茶產業科技發展提供融資服務,助力“福建茶”品牌推廣[3],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具體實踐,讓茶葉經濟成為鄉村振興、脫貧致富的法寶。除此之外,南平市分行持續與當地科技局等政府機構密切合作,加強對當地特色產業的扶持,例如浦城大米、延平百合花、武夷山茶葉、順昌海鮮菇以及建甌竹木等特色產業[4],推進“科特貸”深入發展,擴大輻射面,串起“產業+技術+金融”發展鏈條,將人才振興與產業振興有機結合。截至2021 年9 月末,“科特貸”累計放款4.10 億元[5],結余2.97 億元,有效促進了產業興旺和農民富裕。
二是支持食用菌行業。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福建省分行發揮郵銀合作優勢,深入推進惠農合作。寧德市古田縣支行依托食用菌惠農合作項目,協同郵政寄遞、電商等版塊,圍繞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鏈上下游客戶及農村商戶三大重點客群,成功打造“金融+寄遞+電商+科技+產業”綜合服務模式,為客戶提供金融、快遞、電子商務等一攬子綜合服務,有效解決客戶“融資難、物流難、銷售難”問題,打造具有特色的“古田模式”。目前,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古田支行已與中國郵政集團古田分公司合作走訪近1 500 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為食用菌產業注入信貸資金5.61 億元,惠及農戶3 040 戶。
三是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對公領域,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福建省分行作為福建省首家金融機構,對福州市首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項目提供信貸支持[6];服務轄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圣農發展、天馬科技、傲農股份、海欣食品等多個企業開展授信。截至2021 年9 月末,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福建省分行涉農余額636.33 億元,年凈增72.51 億元;普惠涉農貸款余額269.08 億元,年凈增30.21 億元,支農涉農投放力度不斷加大。
1.1.2 創新擔保模式
除傳統的房地產抵押類貸款外,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福建省分行個人貸款已開發加油站抵押、小水電抵押、漁船抵押、漁排改造補貼款質押、農業設施抵押等多種非標抵押物類貸款,積極探索海上養殖設施改造小額貸款,力爭拓寬水產養殖行業客戶群體融資渠道和提高融資便利性。
在小微貸款方面進行普惠金融產品創新,通過與擔保公司合作銀擔貸款、與保險公司合作貸款擔保保險、與各級部門合作開展商業貸款擔保等小微企業擔保措施,擴大了無形資產質押和收益質押、第三方擔保,有效拓寬了擔保范圍。截至2021 年8 月末,小企業法人類保證保險貸款結余9 779 萬元,擔保公司擔保貸款結余55 713 萬元。
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農業服務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鞏固和拓展了脫貧攻堅成果,為促進農村全面振興和農村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7]。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對于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構建發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各大金融機構都在積極落實《關于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意見》(銀發〔2021〕133 號)文件精神,助力鄉村人才振興。各銀行根據創業發展需要,積極打造適合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創新創業帶頭人、返鄉人員的“村委貸”“人才貸”等信貸產品[8]。金融機構還致力于幫助貧困家庭學生順利入學,繼續做好助學貸款和助學金工作,盡最大努力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福建省教育廳將在高校開學季啟動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資格認定工作。各大銀行積極配合福建省教育廳的工作安排,以高三學生和大學生為重點,通過在學校和鄉鎮的入戶宣傳,提高國家補貼政策的覆蓋面。從教師、扶貧辦、招生發放部門等渠道獲取貧困學生信息,做好資助政策的精準宣傳。
各大銀行組織分支機構加強與當地政府部門聯動,積極對接各地政府鄉村振興局及金融監管部門,及時了解當地鄉村振興政策、方向,獲取鄉村振興重點小微企業及定期更新發布和認定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名單,針對名單開展信貸服務,增加“首貸戶”貸款、信用貸款及無還本續貸投放,切實提高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服務水平。
1.3.1 積極參與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示范工程建設
金融機構堅決貫徹落實七部委《關于組織開展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示范工程的通知》(銀發〔2021〕92 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結合不同銀行的特點,著力推動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創新,通過數字信貸服務、農村綜合服務和農村數字金融服務提升農村數字金融服務水平。
1.3.2 持續優化升級線上化信貸產品
一是升級信用戶線上產品。不同金融機構都在創新推出信用戶線上貸款產品,進一步實現覆蓋廣大農村的“免擔保”“手續簡”“速度快”信用類產品升級。這些線上產品能夠助力企業做大做強,支持完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業鏈條,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二是針對“一村一品”示范村的信用戶,給予較高的額度授信。
為幫助小微企業客戶獲得信貸支持,解決綠色金融產業中小微企業傳統抵押物不足、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不同銀行按實際情況推出了節能減排產業“綠色信貸”金融創新項目及專屬金融產品,該項目和產品要求中小微企業有市場、有發展潛力且節能減排,努力扶持鄉村節能減排產業發展,助力鄉村美麗宜居[9]。
各大金融機構積極響應中央文件精神,在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渡期內,保持現有幫扶政策、支持力度總體穩定,主動配合省內各級銀保監機構開展脫貧人口小貸業務,積極與各市縣政府部門對接,尋求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業務合作方案,積極開展建檔立卡脫貧人口、邊緣易致貧戶的摸排走訪工作。自金融機構各項措施實施以來,有一些典型問題值得思考。
各大金融機構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要求[10],逐步完善對鄉村經濟的支持體系,但從目前來看沒有與金融體系相匹配的監督體系。
金融機構應全面落實普惠金融,將金融產品切實帶給需要的人,但是目前出現的情況是很多金融產品被用于“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考慮到金融風險,這一現象可以理解,但確實不利于鄉村振興。在這種情況下,相關部門和金融機構要加大力度完善監督機制,盡可能確保金融支持的公開透明,同時政府部門要盡量簡化各項補助發放的流程,逐步實現金融穩定發展。
從走訪情況看,各市縣政府相關部門對開展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業務態度不明朗,意愿不強。調研了解到政府相關部門意愿不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當前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業務未納入地方政府考核,政府相關部門表態愿意配合銀行開展此項工作,但多數對繼續開展第二輪簽約工作積極性不強。二是部分縣政府原代償款項暫未向貸款戶收回,貸款催收難度大,政府部門不愿意新增代償。調研了解到,大部分建檔立卡脫貧人口和邊緣易致貧戶為因病因殘導致,實際有經營項目且有貸款意愿和還款能力、符合準入標準的群體預計占比少于脫貧人口總戶數10%。
農村人口對金融服務意愿較低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現有的鄉村大多數人口仍處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種植生活中,很多人依然認為只有衣食住行是必要的,除了存取款外不需要其他金融服務。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安于現狀,對新鮮事物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加大了金融產品進入農民生活的難度。二是由于文化程度差異,農民較難理解政府相關政策和金融機構相關產品,在缺乏理解的前提下,農民對金融產品的接受度很低。
各行各業人員在從業初期都會面臨所學理論與從業現實具有很大差距的問題,金融行業也是如此。從業者不僅需要熟練掌握并運用自己所學理論知識,還要熟悉不斷發展的業務操作和流程,努力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業務相結合。
對于鄉村金融從業者而言,面臨的問題還包括很多客觀條件,例如路途遙遠、出行不便、交流困難等,而且在鄉村工作的薪資福利較差,晉升機會也較少,因而很多綜合素質較強的從業人員選擇留在福利待遇更好、生活更方便的大城市。這導致鄉村從業人員少,專業素質不高,從而影響了金融業務支持鄉村振興的效果。
3.1.1 建議政府部門適當補貼支持農村地區支付服務建設成本
為支持鄉村振興工作,推進支付服務在農村地區的覆蓋,建議監管部門向相關政府部門建議,由鄉鎮級政府部門大力支持金融機構開展支付服務村級行政區全覆蓋工作,適當補貼支付受理終端成本,解決偏遠地區網絡接通與使用問題,特別是支付服務空白的區域。
3.1.2 建議政府加快省級農村大數據平臺的推進
目前,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福建省分行省級涉農數據平臺暫未對外實現數據對接,導致各金融機構需要在福建省范圍內開展各層級的數據對接和平臺搭建工作。這將增加各行在平臺開發建設的人員投入和資金投入,但對推進福建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作用不明顯。因此,建議政府加快省級農村大數據平臺的推進,加快完善農村數據的適用規范。
3.1.3 建議相關部門共同督促
建議監管部門和政府相關部門共同督促基層鄉村振興部門履職代償事項,聯合政府相關部門討論或完善對貧困戶貸款的相關訴訟方式和渠道;督促各地鄉村振興局盡快與金融機構簽訂脫貧人口小貸合作協議。
3.2.1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決策,嚴格落實金融機構有關工作要求,在農村脫貧攻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轉型期,保持現有扶持政策總體穩定,支持農村貧困地區金融服務振興。積極與地方政府溝通,了解當地扶貧人口小額信貸財政貼息和風險補償政策。政策落地、細化、到位,組織分管機構主動對接市鄉村振興部門(扶貧部門),獲取相關計劃和已登記脫貧、邊緣貧困戶名單,洽談脫貧人員小額信貸業務合作方案。積極開展脫貧群眾和邊緣易返貧困戶調研走訪,做好對脫貧人口小額信貸發放工作。
3.2.2 科技賦能助推農村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
持續落實鄉村振興各項數字化項目推進要求,實現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推進農村普惠金融服務數字化轉型。積極對接相關部門各類平臺及數據開放情況,助力全行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建設。持續做好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工程項目的申報及落地推廣工作,加快推進“三農”金融數字化轉型,致力打造服務鄉村振興的數字金融銀行。
依托農村金融,加大資金資源配置和政策保障力度,努力探索新路徑、新方式,打造新金融服務,促進農村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穩步推進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2020 年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以來,鄉村振興發展開啟新征程。金融支持對鄉村振興至關重要,發揮著獨特作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產業規模化發展、發展綠色金融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只有金融服務到位、質量好,鄉村振興才能事半功倍。
金融支持與鄉村振興息息相關,共同發展,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積極創新,明確發展導向,不斷優化完善支持體系,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激發金融對鄉村振興的支持,夯實鄉村振興和金融業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