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國農村科技》雜志是由科學技術部主管、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主辦的綜合性科技期刊。雜志面向農業農村科技領域,以“傳播科技,服務‘三農’”為宗旨,堅持宣揚中央農業農村科技政策、報道創新成果、宣傳先進事跡和典型經驗、引導農業走創新發展之路。特別是報道宣傳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以下簡稱“專項”)方面,雜志社通過對專項各項目進行深入采訪,報道國家在相關領域的重大需求和科技創新的重大進展,對專項科技成果宣傳普及和成果轉化起到重要作用。
科普宣傳對于人們認識科學,拋棄愚昧,少走彎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沒有科普宣傳的存在,人們也就少了對科學發展的敬畏之心,容易出現各種違反科學依據的不和諧聲音,讓迷信、謬誤有了想象空間。科普宣傳有必要去偽存真,還原事物發展的本來面目。
1.政策需要。“十三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學技術普及工作,中國特色科普理念不斷提升并豐富發展,創新文化建設深入推進,我國科普事業取得新的顯著成效。據科技部《“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數據顯示,“十三五”期末,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已達到10.56%,實現“十三五”科普規劃確定的超過10%目標;科普經費投入穩定增長,2020年,全社會科普經費籌集額171.72億元,比2015年增長21.6%,科普經費以政府投入為主,發揮了重要引領和支撐作用;科普場館數量穩步增加,全國共有科技館、科學技術類博物館1525個,比2015年增加21.2%;以多媒體手段尤其是新媒體技術為支撐的科普傳播更加廣泛。全國共有科普網站2732個,科普類微博4834個,發文量200.82萬篇,閱讀量達到160.90億次,科普類微信公眾號9612個,發文量138.68萬篇,閱讀量達到28.04億次。
2022年9月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新時代加強科普工作作出系統部署,提出具體要求。《意見》的出臺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普工作重要指示的切實舉措,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從制度上統籌推進科學技術普及和科技創新工作。此次《意見》印發,黨中央、國務院對新時代科普工作提出新的明確要求,是推動新時代科普創新發展的重大契機。《意見》提出,各類媒體要發揮傳播渠道重要作用,主流媒體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加大科技宣傳,增加科普內容。新興媒體要強化責任意識,加強對科普作品的科學性審核。
2.群眾需要。盡管我國的科普事業有了很大進步,但是離人們的實際需要還有很大距離,具體表現為:一些地方官員對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科研單位只知道埋頭搞研發而不知宣傳,大部分群眾并不了解我國科技工作進展到何種程度;對于大眾關心的熱點科技問題和社會突發科技事件缺乏足夠的應對能力;科普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效果不明顯,比如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很多農業科技成果沒有被地方農事工作者熟知,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難和“三農”市場需求供給難并存,科技成果信息流通不暢等問題也成為科普工作的一個難點。加大重點專項的科普宣傳有助于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形成推進鄉村振興與縣域經濟優質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實現科技創新對產業創新的有力支撐和產業創新對科技創新的帶動作用。
長期以來,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基礎地位和戰略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科技資源的布局與配置對于技術創新和現代農業發展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十三五”時期,科技部啟動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農業領域重點專項11項,重點布局“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重要農產品供給、食品加工、智能農機和宜居村鎮建設,投入中央財政經費總金額154.9億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按照專項和項目分層次管理,其中項目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組織實施的基本單元。
作為農業科技媒體,《中國農村科技》雜志社重點策劃每期“封面專題”欄目,根據各專項特性,深入調研,多方求證,對專項實施的背景、進展、成效給予了全面、易讀、深入的科普宣傳報道。
1.做足功課,全面了解專項實施情況。以“畜禽重大疫病防控與高效安全養殖綜合技術研發”(以下簡稱“畜禽專項”)為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畜禽養殖業取得了較快發展,其產值僅次于種植業,已經占據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三分之一左右。畜禽專項是作為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中畜牧獸醫領域唯一部署的專項,圍繞當前我國養殖業存在的“養殖效率低下、疫病問題突出、環境污染嚴重、設施設備落后”問題,圍繞“安全、環保、高效”,重點開展畜禽重大疫病防控、養殖技術與設施設備研發、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三個領域的研究。
根據《“ 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農業領域立項項目布局分析——以畜禽重大疫病防控與高效安全養殖重點專項為例》一文中的數據顯示,畜禽專項布局畜禽重大疫病防控35個項目、占項目總數55.6%,安排經費94443萬元,占總經費66.4%;在養殖技術與設施設備研發領域布局25個項目、占立項總數39.7%,安排經費39746萬元、占總經費28%;在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領域布局2個項目,安排經費5929萬元。由于畜禽專項中有些項目涉及高致病性病原研究或實驗動物使用,所以對于承擔單位的資質提出了更為嚴格的專業要求。據科技部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共有36家單位牽頭承擔63個項目,平均每家單位承擔1.75個。項目牽頭承擔單位主要以“雙一流”高校及國家級科研院所,高校承擔項目數量最多且在專項立項總數中占比例最大達52%,而科研院所獲經費數量最多在專項總經費中占55%。63個畜禽專項的項目負責人全部具有正高級職稱,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等國家部委人才計劃的21人。雜志社通過專項管理單位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了解到畜禽專項初步材料和聯系人后,采編中心根據專項研發重點方向和內容策劃采訪方案,有卷首語、綜述以及專項內各項目采訪任務分配給各采編人員進行全面、細致的專題報道宣傳。
2.專題報道,展現專項突破的難題和科技成果。作為月刊紙媒,利用大版面、專欄等形式對專項進行全面、細致、深入地報道是最直接、最引人矚目的方式,對采編人員的科學素養也是一種提升。“封面專題”欄目作為每期雜志的重中之重,在報道畜禽專項時,拿出24P版面以“科技助力畜禽產業優化升級”為主題開設了四大板塊進行宣傳科普:畜禽產業高質量發展、畜禽養殖新技術、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以及畜禽污染無害化處理。
“封面專題”欄目通過7篇圖文:《我國畜禽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科技支撐畜禽產業高質量發展》《現代化飼養技術 讓養豬更高效》《畜禽營養新技術助推產業新發展》《畜禽繁殖調控:保障“菜籃子”》《科技發力 改善畜禽養殖污染 促進綠色發展》《“雙疫情”下的養豬業》重點介紹了畜禽各項目科研人員如何打通基礎研究、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集成示范科技創新鏈條并開展一體化設計,在畜禽重大疫病防控和高效安全養殖等方面突破主要基礎理論,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和建設應用示范基地等,以科技力量輻射引領產業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并且實現了核心場和示范場原有的基礎上畜禽病死率下降8%~10%,常規畜禽污染物排放消減60%,糞污和病死動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了80%以上,實現“全封閉、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養殖的目標,科技力量助力畜禽產業高質量發展。
3.宣傳報道專項成果的實際效果和影響。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體現了國家重大需求導向,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通過雜志的宣傳報道以及結合“十三五”重點專項各類科技成果凝練出科技計劃成果目錄,并根據國家鄉村振興幫扶縣的產業需求,在已完成宣傳的各類重點專項中進行精準匹配,精挑細選700項科技成果進行推廣,使廣大讀者和相關行業生產者了解到我國現代農業技術發展的進程和成果,助力打破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瓶頸,對提高民族自信和成果轉化起到積極影響。宣傳任務結束后,贈刊給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據廣大讀者和項目實施單位反饋,內容詳實,圖文豐富,可讀性高,對所在行業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起到了良好的宣傳作用。
媒體對于科技宣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應力求在內容和可讀性等方面得到持續改進,在報道形式方面要有所創新,加強科技研發對于各級地方官員和農民群眾的感染力,強化科技傳播成效,突出科技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力量。
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科技的力量,科技的成果也需要被社會所了解,通過宣傳報道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把原本晦澀難懂的技術突破變為人人易懂的科學知識,把遠在天南海北的研發人員拉近到讀者眼前,讓大家了解我國科研人員“做了什么工作,怎么做的,誰做的”“發現和解決了什么問題”“為后續相關研究奠定了什么基礎”“為行業和產業科技進步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了什么貢獻”。讓大眾不斷了解到,正是這些一個個問題的突破,卸掉了我國農業科技在關鍵技術上受制于人的枷鎖。
專項科普宣傳報道,是涉農科技媒體的職責,也是科技計劃成果被大眾所熟知的渠道。同時,促進科技信息、市場信息等要素向偏遠地區流動,使得農業科技園區與縣域產業利用新成果后質量和效益都得到提升,社會影響與產業貢獻率顯著增強,為農業高質量發展與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更充足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