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民
在當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新形勢下,幼兒園作為教育部門專業的教育機構,應通過符合現實需要的系統化、個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導與服務幫助家長提升教育理念、優化教養行為、改善親子關系,在家庭教育中發揮主導、組織、促進作用。基于此,筆者從理念、實踐和時代三個角度進行教育創新,構建家園共育新生態機制,在對話協商、實踐互助中不斷深化對教育的理解、解決現實教育問題,用適宜、平等的教育方法和幼兒共同成長與蛻變,最終形成了富有“生態特色”的幼兒家庭教育指導與服務體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臺是我國教育改革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舉措,家庭教育作為孩子人生起點的重要性由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在支持與促進家庭教育質量提升的道路上,幼兒園作為對幼兒實施保育與教育的專門機構,擁有專業的知識與教育資源,應該主動承擔起從專業層面引領與促進家長教育理念與教育行為提升的責任,為家長更加理性地認識幼兒學習、優化自身教養行為、改善親子關系等提供建議和途徑。
在新形勢的背景和要求下,筆者基于多年來的幼兒教育經驗,從辦園實際與經驗出發,提出了構建家園共育新生態機制的主張,以期為幼兒教育提供一些思路。
多年來,我園秉承著“追求本真教育,建生態園所”的辦園宗旨,逐漸發展壯大,從初期的環境教育特色到逐步融入了生命關懷意識的生態式環境教育,同時將教職工合心合力的優良傳統融合我國傳統的“和諧思想”,最終升華為“和合相生”的生態式園所文化。我園以生態文化為指導,深化園所工作的方方面面,使管理從注重細節的事無巨細,走向動態延伸的精益求精;使教育從注重形式的求全求效,走向理性求索的品質內化。“生態教育”將幼兒園看作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通過教育和管理促使系統中各個因子處于和諧、平衡、互生互促的運轉中。在此價值理念指導下,我園提出“潤澤生命,融入自然,還原童心”的辦園理念,在實踐層面引導教師通過與己合、與人合、與社會合三個維度,學會以客觀、理性、積極、仁愛的態度去安教育之身,立教育之命;通過自我認同、接納差異、肩負責任三個層面幫助幼兒認識與感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學會用自己的力量去生存。
在幼兒園“生態理念”的引領下,家、園、社區共同構成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生態系統,其中各個因子既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又錯位而生、不可替代。在追求“三位一體”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我園關注組織中每個人的生命狀態,追求每個幼兒生命質量的主動提高。幼兒園在對家庭教育提供指導與服務中,不應該是站在專業高度的指導者,而應更多地以主導者、組織者、支持者的身份,引領與激發家長的自我成長。從去中心化、多維互生的生態視角出發,我園嘗試通過建設家長“成長共同體”的方式,引導家長樹立主動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教育意識,并在持續的教育實踐中不斷提升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真正讓家庭成為幼兒不斷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的肥沃土壤。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家庭教育服務指導體系構建中,家長既是體系的構建者,又是體系構建的受眾。我園通過創建形式多樣的家庭教育實踐團,借助評價制度,筑牢園所指導服務的持久力,同時促進家長自覺接受指導服務,提升家長家庭教育素養與能力。基于此,我園提出了生態家庭教育服務指導,這充分體現了幼兒園“讓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生存”的特色教育理念。具體而言,“一共識”——家庭教育是幼兒園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兩明確”——明確家庭是家庭教育第一現場,明確家長是家庭教育第一責任人;“四協同”——實現幼兒、家長、家庭、社區協同發展的美好愿景,同時彰顯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價值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家長學歷提升,育兒觀逐漸多元開放,家庭教育服務指導體系應從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視角深化建設,推動社區、園所、家庭、幼兒個體一體化協同共進。我園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融入家庭教育服務指導,以正面教養為實施方法,理性看待幼兒成長中的親子互動、親子溝通等家庭教育基本內容,營造和諧、平等、信任的家庭生活氛圍,建立幼兒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以“小家”建“大家”,助推社會和諧發展。為此,我園提出創建家長助教評價制度的“成長共同體”模式,家長進課堂、家長陪測團、男性家長助教團、半日親子開放活動等,讓家長置身于幼兒游戲第一現場,在平行游戲中體驗游戲帶給幼兒自主學習的挑戰與發展。其中,在家長學校培訓中,教師與家長進行角色互換,模擬生活中親子對話,切身感受幼兒在被督促、否定、不信任等教育環境下產生的逆反與不自信的心理,轉變家長以及隔代教育中的育兒觀念。我園引領家長善用“望遠鏡”放眼看待幼兒成長,以獲得終身可持續發展能力,善用“放大鏡”看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成長。
此外,生態系統是一個個體、組織與社會三方協同發展的開放性組織。因此,生態化幼兒園在自我發展的同時,還需要承擔起服務社會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與價值。我園樹立“一個家長帶動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區”的管理理念,將家園、社區整合為完整的教育生態圈。我園成立了男性家長助教團,定期邀約家長參與園所活動,在服務教育的同時提高自身教育能力;成立了家長學校宣講團,以家長間的優勢資源進行育兒理念的傳遞,達成家園之間的教育行為協同;成立了家長陪測團,以家長視角監督評價教育成果,使家長承擔起家園共同體建設的責任。同時,我園還把教育的觸角延伸社區,在通過各種家園共建活動引領家長的同時,建立三支教師社區志愿者隊伍,開展圖書進社區、送教進家庭、社區準媽媽班等活動。我園積極融入社會、履行作為社會公民的責任,參與社會的完善,真正實現了教育回歸本源、服務民生。
通過“成長共同體”的建設,我園不僅搭建了家園間更為高效順暢的溝通與合作機制,而且拓展與整合了教育資源。在生態化的發展模式中,家長是主體,幼兒園是主導。在幼兒園的組織、指導、支持下,家長共同體自身生長出成長的力量,獲得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提高了教育水平和綜合素質。我園通過成長共同體輻射擴展到所有家長,進一步幫助家長明確自身的主體責任,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指導家長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用適宜、平等的教育方法和幼兒共同成長,幼兒園形成了家園聯動的有效合力。
近幾年,中小學教育教學更多的是采用線上、線下交替開展的方式進行,學前同樣更是面臨著諸多機遇和特殊挑戰。幼兒園只有不斷充實教育內容、改進教育環節、優化和更新教育方法、提高幼兒教育的成效,更好地將家園共育融入幼兒教育中,才能回應國家、社會對幼兒教育提出的要求。教師們也常常以線上授課的方式與幼兒開展游戲、與家長隔空進行交流互動。在與傳統的家園共育模式碰撞下,如何構筑家園共育新生態,在實踐優化、完善與調整中做好線上與線下教育銜接,實現資源匯聚和家園協同育人,是幼兒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探索。
家園共育從本質上講屬于教育模式的一種,但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切換逐漸成為學前教育家園共育工作中的新問題、新挑戰,出現了種種問題。如因家長工作、生活安排等多種因素,有許多家長誤認為線上教學等同于給家長“布置作業”,出現低質量完成互動等現象,關注度不夠、互動效果不清晰、實效性不高;線上教學對教師在專業上發展提出新考驗,老教師在媒體技術的運用上較為生疏,大多時候教師在推送視頻后忽略對教學互動的追蹤與效果評價等。故此,幼兒園應從線上教研計劃、園本與班本課程以及制訂“停園不停育”線上教學預案等多角度,綜合幼小銜接教育,并達到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目標。注重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等方面的有機融合與滲透,幫助教師與家長明確在此項工作中的各自職責。
為解決線上家園共育活動開展情況的不足,我園在“生態教育”辦園理念的理論支持和引導下,要求教師以生態的視角去看待教育的科學發展,以不斷提升自需學習充盈自己,推動教師整體全方面發展。在具體實施中,我園將教師專業素養視為生態的動態發展,在與幼兒、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發展。同時,高質量家園共育應是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上的有機結合,形成合力共育。優秀的教育行動要建立在優秀的教育理念之上,家長觀念轉變與提升才能改變線上家園共育現狀。比如,教師以吐槽大會形式,傾聽家長心聲,邀請家長拋出問題,袒露心聲,將個性問題歸因、分析、集合成幼小銜接中幼兒成長的共性問題,從而科學引領家長幼小銜接教育觀念。
幼兒教育應隨時代前進而不斷發展,線上家園共育還要注意創新宣傳方式,結合實際,充分發揮教育主陣地作用,開展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公益性宣傳,注重社會影響,營造社會氛圍,構筑家園共育新生態。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都在召喚社會使命感,放眼全局、著眼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眼光,而這種永久生命力正是“生態理念”所追求的核心價值所在。在二十多年探索與踐行的過程中,筆者欣慰地看到幼兒園在特色生態教育之樹上所結出的豐滿果實——教師的協同互助發展、幼兒的自主快樂生長、家長的主動融入與自我成長,共同構筑起幼兒園的三方協同、內涵式發展。未來,筆者和幼兒園將繼續探索,將生態之路以時代精神為導向,讓幼兒園真正成為一方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沃土,成為個體生命豐滿與社會和諧發展的起始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