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梁鄒實驗初級中學 宋 斌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化學工業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然而,伴隨著生產發展而產生的問題也不容小覷。化學工業科技的迅猛發展,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引發了人口、環境、生態、資源等一系列問題。為此,“如何保護環境”成為了引發熱議的社會性話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與深入,初中階段的化學學科將教學目標從“應試”轉移到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而社會責任是其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在教學中,化學教師應向學生滲透綠色的化學觀,讓學生在化學學習的過程中了解綠色化學理念的重要性,在學習化學知識的基礎上,能夠保護生態、熱愛環境,并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改善我們的生態環境。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化學工業技術獲得了顯著提高,但隨之而來的問題讓人類的生存環境也面臨危機——土地污染、能源危機、生態破壞……這些問題的出現對人類的生活質量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可以說,化學是一把“雙刃劍”,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在這一矛盾的大背景下,“綠色化學理念”隨之產生。所謂“綠色化學理念”,就是運用先進的化學技術在工業生產中,做到盡可能減少甚至完全避免有害物質的產生與使用,是一種從根源上解決污染問題的新手段。
初中階段的“綠色化學理念”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教學目標,共包含三方面的內容。
在教育教學中,如果想要將“綠色化學理念”根植于每一位學生的心中,教師就應對這一理念有充分了解,并且在教學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通過圖片、視頻、影像等方式,向學生展示化學污染對大自然和人類生活造成的危害和不良影響。同時,教師還要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化學污染與自身生活具有緊密聯系,從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合理運用所學化學知識,趨利避害,在減少污染的同時,讓化學產品發揮應有的作用。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化學學習過程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化學污染的危害,自覺提出問題、尋找答案,學生才能真正意識到綠色化學理念的重要性。同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向學生補充說明化學工業的發展歷程,以及化學科學家的豐功偉績,幫助學生樹立綠色化學觀。
想要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綠色化學理念的重要性,教師要讓這一理念在教學的方方面面有所體現,使學生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適當給學生補充一些綠色化學理念相關的課外資料,豐富學生的見識與知識儲備。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將“環保性”作為實驗的考量標準之一,選擇更為“綠色”的實驗裝置與實驗過程,讓實驗的反應物、生成物盡量做到環保無害。此外,即使實驗后產生了廢液廢渣,教師也應作好表率作用,帶領學生對其進行有效的無害化處理。
在實際教學中,如果使用“填鴨式”教學法,將綠色化學理念照本宣科地對學生進行灌輸,那么學生不僅難以做到深刻的理解與接受,而且很有可能會產生叛逆心理。因此,作為化學教師,應讓綠色化學理念滲透在學生化學學習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環保意識。
課堂教學是化學學習的主要環節,有利于促進學生對于化學學科概念性知識的掌握,也是學生操作化學實驗的基礎。在化學概念性基礎知識的教學中,蘊藏著許多隱性的綠色化學知識,需要教師進行深入地挖掘與探究,從而讓學生對綠色化學理念進行深入理解與掌握。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意識對學生“綠色化學觀”的養成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現化學學科素養的培育與提升。
以“空氣”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前,給學生設置開放性的話題,讓學生就“你認識的空氣”“空氣的重要性”“空氣污染”等話題展開深入討論。這種課前討論不受所學知識的約束與限制,具有開放性。學生可以在討論的過程中意識到空氣對人類生活、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并引申到“空氣污染”對人類生活的危害這一話題,列舉出如汽車尾氣污染、工廠排放廢氣廢水等不利于環境保護的現狀,從而引導學生對綠色化學的思考與探究。可以說,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的意識,有助于學生從自身的實際生活出發思考問題,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課堂參與程度,讓學生將綠色化學觀念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激發出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環境保護意識。
實驗是化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滲透綠色化學理念的有利教學環節。學生在化學實驗的參與過程中具有實操性與體驗感,能通過親自動手切實體會到化學污染的危害,意識到“綠色化學”的重要性。然而,在實際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往往缺乏對“綠色化學理念”的重視,導致很多學生在實驗中出現浪費化學實驗材料、不回收廢氣廢液等行為,不僅不利于環境保護,而且白白浪費了“綠色化學”的教育契機。
因此,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綠色化學理念”的培養,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節約化學資源、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同時不能對實驗所產生的廢氣廢水放任不管,而應采用正確規范的實驗步驟對其進行處理。此外,在實驗結束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清洗實驗器材的意識,形成綠色實驗的好習慣。
以“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教學為例。通過學習,學生認識到,實驗所產生的二氧化硫屬于有毒氣體,具有危害性,因此教師應提醒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注意用量適宜,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如何處理二氧化硫”這一問題進行討論與思考,有些學生運用了所學知識,提出了“把氧氣通入堿性溶液中吸收二氧化硫,降低危害”這一方法,學生運用所學化學知識進行環境保護,這就是綠色化學理念在實踐中的踐行成果。
作業設計是對化學課堂知識的總結與練習,有利于鞏固學生的概念,幫助學生在課后查漏補缺。然而,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下,課后化學作業常常以“應試”為主要目標,缺乏綠色化學理念的滲透。基于此,教師應在教學設計中把握試題的本質,引導學生關注化學知識背后所蘊藏的綠色理念,在作業練習的過程中融合綠色化學觀念,體會綠色化學觀的內涵。
例如:在學到“水體污染”這一內容時,教師以“減少水體污染的方法”為題進行作業布置,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尋找解決方法。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學生首先要關注水體污染的原因,如工業廢水的排放、農業化肥以及含磷的洗衣液等,并且針對這一問題逐一尋找解決方法。學生可以通過信息查找、網絡搜索、數據調查等方式收集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切實關注到生活之中水體污染的現狀,明白問題的嚴重性,擴寬學習視野,樹立化學觀念。
在作業設計中樹立綠色化學觀念,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總結與升華,更是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重要手段,更好地在化學學習之中感悟綠色化學的思想。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化學教師,應當在深入理解把握綠色化學觀的基礎上,以此為中心展開教學規劃與設計,讓綠色化學理念滲透于課堂,并且根植于每一個學生的心中。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樹立創新意識,利用科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意識,在實驗教學中培養綠色化學理念,在作業設計中樹立綠色化學觀念,促進學生化學學科素養的培育與提升,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擁有社會責任感,自覺為環境保護工作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