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林芳(寧波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建設分公司)
自2020年以來,我國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不少企業受到疫情、市場環境等的影響,經營收入大幅下降,融資需求大幅增加。尤其是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其受到市場變化帶來的沖擊更大,但受限于企業規模、資產等,在傳統金融市場上很難獲得融資,融資難、融資成本高是中小企業經營的痛點。
互聯網時代下,科技技術快速發展,“互聯網+”下的供應鏈金融給處于弱勢的上下游企業帶來了另一條融資途徑,解決了供應鏈地位失衡問題,發揮“長尾效應”,促使核心企業和配套企業可以建立起長期協同發展關系,進而有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供應鏈金融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的應用也有不短的一段時間,但實際應用和理想預期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探究供應鏈金融的發展,了解互聯網背景下供應鏈金融管理優化策略,對推動供應鏈金融創新、優化中小企業金融環境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供應鏈是指從物料取得、加工,再到將成品送至客戶手中的一些企業和部門構成的網絡,其圍繞核心企業,將物料供應商、生產制造企業、銷售企業、顧客連成一個整體,即供應鏈是指包含生產、銷售、運輸等的一條完整鏈條,而供應鏈金融是為這一整個鏈條提供的金融服務。其通過對客戶交易鏈條、交易結構等的分析,綜合把控交易的“資金流”“物流”“商流”以及“信息流”,為供應鏈不同節點的企業提供封閉授信,用交易產生的收入來償還債務,借此來幫助企業有效盤活流動資產、解決企業短期融資困境。
與傳統企業信貸相比,基于互聯網環境的供應鏈金融具有以下特點:第一,主動授信。傳統金融環境下,有融資需求的企業需自行向銀行等金融機構申請貸款,銀行對企業資質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才會發放貸款,屬于“被動授信”模式。而基于互聯網的供應鏈金融可以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通過對交易信息的分析,挖掘數據背后的價值,直接掌握供應鏈上各企業經營情況,篩選出優質客戶,根據其需求,針對性地提供金融產品,主動為其提供融資服務,效率更高,風險更小。第二,管理成本更低。通過內外部數據的交互,可以更全面、準確地獲取客戶交易信息、借貸信息等,提高審核放貸速度,管理成本也隨之下降。第三,動態監督,及時預警。相比傳統銀行借貸,供應鏈金融可以借助公共資源系統,以及通過對整個供應鏈的監督,來動態監控企業業務開展情況、監控企業信用記錄等,比如當企業交易量大幅下滑,且持續時間較長,此時企業收入難以覆蓋債務時,主動通過系統預警來提示管理人員,及時采取措施,規避或降低融資風險。
以主導主體不同,可以將互聯網下的供應鏈金融發展模式概括為以下四類:
互聯網背景下,電商企業通過網絡實現了買賣交易電子化,其通過買賣平臺可以掌握大量的交易信息、客戶信息等,逐漸形成了供應鏈體系。因而電商企業憑借其在商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優勢,以自身為中心搭建供應鏈金融平臺,為供應鏈上的企業提供擔保服務,或者以自有資金為其提供融資,獲取收益。基于電商交易特點,以電商主導的供應鏈金融業因而可以快速整合和獲取內部交易情況、資金流情況等,而且其本身是基于互聯網時代發展的產物,信息化、科技化屬性較強,數據價值挖掘更便利,可以更輕松地獲知借款人的經營狀況以及商業信用,并借助云計算等技術,合理制定風險定價以及應對方案。
我國電商交易規模從2009年的3.6萬億逐漸擴大到超過20萬億,為搭建供應鏈金融平臺奠定了堅實基礎。實踐來看,電商互聯網金融平臺一開始是和銀行進行合作,提供特定金融服務產品,比如金銀島企業和建行就在2009年合作推出了“e單通”。后續發展中,隨著電商產業的擴大,龍頭行業的快速崛起,部分企業獲得了提供單獨小貸的資質,常見的電商主導的供應鏈金融平臺也轉變為由電商企業自行負責提供金融服務,比如阿里巴巴的“阿里小貸”、蘇寧的“蘇寧金融”、京東的“京保貝”“京小貸”等。
核心企業是整個供應鏈發展的主導企業,多年經營中積累了不少上下游供應商、經銷商以及客戶資源等,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的供應鏈中,彼此信息不對稱問題較小,核心企業對上下游企業經營情況、信用等有著較為充分的了解,既能為其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而且也能精準確定風險定價,合理控制管理成本,且放貸效率更高。一般地,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的供應鏈金融,其服務平臺多為核心企業設立的融資租賃公司、保理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如果核心企業資金有限,還可以通過P2P或是通過資源整合向銀行融資,能夠實現上下游企業共贏。
雖然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的供應鏈金融具有用戶穩定、成本低的特點,但目前這一模式在我國的發展還較晚,參與企業多為大型公司,比如海爾集團設立了采購自由貸、海融易;國美家電企業設立了國美金融;中石化企業建立易派客供應鏈管理平臺。
金融資本主導是指以商業銀行為中心,銀行設計融資方案,選擇符合條件的企業;企業也可以對各商業銀行提供的服務產品進行選擇,相比傳統銀行借貸,銀行和客戶關系相對對等。相比其他模式而言,商業銀行作為專業借貸機構,本身在融資管理方面就具備諸多經驗,有著豐富的網點、專業金融人才,長期發展下也積累了大量客戶資源,自身資金量規模也較大,因而其提供的金融服務更加多樣,基本能覆蓋供應鏈各環節。
互聯網時代下,電子支付以及基金、信托等的多元化發展,給銀行傳統業務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商業銀行也在尋求業務創新,不少金融機構紛紛和電商、核心企業合作,提供融資服務。比如平安銀行的“橙e網平臺”;中國銀行的“融易達”;建設銀行的“e貸款”“e商貿通”;光大銀行的“陽光供應鏈”等。
供應鏈服務商專注于為客戶、企業、消費者等提供有競爭力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其業務貫穿整個供應鏈鏈條,其本身經營發展集結了物流、商務、資金、結算等要素,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深挖,對客戶、企業等的經營信息有較為全面的了解,設立的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平臺既可以通過審核企業訂單、經營情況等來進行風控,還可以以物流服務為基礎,對企業貨物的存儲、運輸數據變化進行實時監督、反饋,可以有效控制風險。目前我國供應鏈服務有很多,包括建發股份、嘉城國際、寧波電力、利豐等多家在A股上市的企業,但提供互聯網供應鏈金融服務的較少,較為成熟的主要有怡亞通以及阿里巴巴一達通等。
目前,我國信用體系還處于完善階段,市場交易中各主體之間對彼此信用情況的了解缺乏一個正規的渠道,信用體系的缺位既會增加交易信息成本,也使得交易主體間存在不信任問題。信用風險也是供應鏈金融發展中面臨的關鍵問題,不論是何種模式下的供應鏈金融,都難避免上下游部分企業失信的問題。但實踐中,雖然互聯網的發展讓企業經營信息逐漸透明化,但中小企業基本不會主動公開自身財務情況、經營數據等,而且不同企業信息化建設程度不同,仍然存在較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而供應鏈金融平臺主要服務顧客又多為中小企業,存在信譽不夠、管理不規范等問題,但金融供應鏈平臺往往會基于企業業務交易而放寬授信要求。然而實踐中存在部分企業為了拓展市場規模或是業務等,還可能會與借款公司聯合作假,難以公正評估抵押物價值,或偽造交易,供應鏈金融平臺基于虛假貿易提供的融資服務,并不能有真實的應收賬款或是收入對應,后續借款方一旦無法償還資金時,平臺也無法拿到等價的抵押物。在非資本(金融機構)主導的供應鏈金融模式發展中,由于主導企業、機構等進入金融市場、業務的時間較短,管理制度、模式等仍在不斷完善和規范中,資本力量、技術力量等相對較弱,風險應對能力較差。
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持,雖然互聯網環境下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國外供應鏈金融業務也多是利用這些先進的技術來提升管理效率。比如荷蘭銀行就利用因特網自行開發了一套系統,能夠自動處理信用證交易下銀行和買方上傳的單據,客戶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利用指令、密碼等實現交易查詢、報告定制等功能,大大減少了客戶和銀行的溝通以及管理成本等。但在國內,大數據、云平臺、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才剛起步,且不同行業、不同區域技術研發水平參差不齊,這也使得國內供應鏈金融平臺在單證、應收賬款、文件傳送等環節仍需要人工確認,增加人為操作風險。
現階段,我國供應鏈金融涉及范圍較窄,商業銀行推出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多局限于新能源、汽車、鋼鐵以及電信等行業。這一發展局限主要是由于現階段國內供應鏈金融管理意識不強,成員權責邊界模糊,關系松散。比如核心企業對成員的管控沒有形成制度化約束手段,成員企業對核心企業也沒有多少歸屬感,聲譽效應、違約成本等也較難有效約束成員行為。而國內包括核心企業在內的非銀行主導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也多需要銀行支持,協同管理不到位,使得銀行在開發鏈條、業務時,也多是選擇性進行開發,且通常要對供應鏈內部約束機制的有效性進行審慎評估。
互聯網環境下,我國供應鏈企業多在轉型關鍵時期,積極利用互聯網手段向資本市場靠攏,但要想更好地契合供應鏈金融戰略規劃,謀求更佳發展,企業還需選擇適宜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基于實踐總結,在供應鏈金融模式選擇上,企業可以從以下角度考慮:第一,若企業知名度較高,有大量用戶群體,可以選擇電商主導模式,基于專屬物流體系、自營商務等構建起互聯網金融平臺。不過這一模式的應用對企業知名度、用戶量有較高要求,企業在建立過程中,還需加大宣傳力度,維護企業口碑、聲譽,增加和客戶的黏性互動,從而形成供應鏈閉環。第二,若企業處于行業龍頭或是頂尖位置,自身實力雄厚時,可以選擇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可以選擇成立全資金融子公司,充當信貸擔保方、資金提供方的角色。第三,若屬于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選擇以金融資本為主導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對傳統金融業務進行創新,擴大銀行經營范圍。第四,實力強大的物流企業可以選擇供應鏈服務商主導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基于覆蓋全國的物流體系,加強采購、銷售、零售、金融等各環節的聯系。而且基于完善的物聯網,企業可以實時追蹤、定位企業貨物流通情況,發生意外時,直接攔截,從而減低風險。
供應鏈金融中,大量的數據處理、分析等需要科技賦能,面對互聯網下越發復雜的供應鏈金融業務,需要加大對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借此來提升平臺處理上下游供應商、客戶、物流、倉儲等成員經營相關數據的效率,包括財務數據、交易數據、貨物數據等,深挖數據價值,梳理出數據間的勾稽關系,幫助企業更加快速、有效地了解融資對象的業務經營情況、交易數據的變化等,評估其發展能力,盡量保證自身提供金融服務的對象是具有高發展潛力或是經營發展穩定的企業,降低金融風險。為此,供應鏈企業應重視共享平臺的搭建,積極引入先進的信息系統,搭建數據共享平臺,統一處理上下游客戶、供應商等的信息,并引導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主動建立供應鏈共享機制,打破信息孤島,從而展開綜合性數據分析。另外,企業還可以建立專門的網站,用于公布行業信息、金融服務等,讓供應鏈各成員都可以及時了解到行業政策、供應鏈金融服務內容等,提升政策數據、行業數據等的透明度,增強企業信任度,為供應鏈金融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首先,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基于當前我國供應鏈金融發展環境,還需進一步明確互聯網背景下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金融屬性,規范各類供應鏈金融模式的準入限制、組織形式的選擇、風險的防控等管理程序。相關監管部門應積極做好調研工作,識別供應鏈金融發展風險,保證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有據可循。其次,積極發揮行業自律管理作用。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涉及上下游多個企業,包括核心企業、金融機構、倉儲物流企業、平臺企業等,可以通過行業自律管理,調動各企業發展積極性,規范進入市場的行為,自發維護市場秩序,為“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環境。
綜上所述,供應鏈金融在我國的發展時間還較短,雖然互聯網環境為其提供了便利的發展條件,但實際管理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面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大趨勢,必須要認識到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還需立足于實際合理選擇供應鏈金融模式,利用科技技術對管理進行賦能,并強化監管力度,有效推動供應鏈金融的改革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