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雅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高校承擔著教書育人的使命,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學階段的廣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期,如何在這一時期培養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成為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實踐者,需要所有課程發揮育人功能,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共同承擔起這份責任。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課堂教學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強調要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育人主陣地,要提升親和力,滿足學生成長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程在做好本課程知識傳授的同時,要積極參與思政育人工作,發揮育人功能,從而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在這一背景下,全國高校響應國家號召,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所謂課程思政,即高校所有課程均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2]課程思政是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舉措,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育人成效都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質量。
(1)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辦什么樣的大學、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回顧高等教育發展歷史,各國高等教育無不為國家培養人才服務。立足國情,我們要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流大學,我們的大學應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歷史和事實證明,廣大知識分子是中國思想解放、民主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與時代同向,與祖國共進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顯著特征。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社會主義。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看待世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深刻把握時代發展脈絡,認清局勢,感悟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力量,堅持共產主義的偉大目標,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深入挖掘各門課程的思政元素,做好協同育人,確保社會主義大學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
(2)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傲⒌聵淙耸歉咝A⑸碇尽?,高校不僅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教授真理的功能,還承載著塑造靈魂、培養人才的重任。當前國際國內環境變化較快,文化多元、思想觀念沖擊,互聯網使用便利,信息爆炸,這些都是新時期思政工作面臨的挑戰。廣大高等學校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和樹立的關鍵期,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同時自辨能力、信息篩選能力又有待提高,如何立足學生群體特性,在紛繁復雜的形勢下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廣大高校面臨的難題。僅僅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勢單力薄,育人成效會大打折扣。各門課程都有其產生、發展的歷史,都蘊含一定的人文精神、家國情懷,對于學生觀念確立、精神塑造和價值觀培養都具有重要意義,深入挖掘各門課程的思政教育元素,發揮各門課程的思政教育作用,形成“協同育人”的和弦共振,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
(3)提升高校育人成效。高校育人不僅是知識傳授,更應該是品德塑造、能力培養。高校課程一般是分專業開設,分為專業課、通識課、思政課。傳統教學圍繞專業,重點進行專業課教學,而專業課程多為專業理論知識講授,過程中缺乏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學生難以形成情感上的共鳴、思想上的共識,影響教學效果。開展課程思政,引導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學習知識,更學習人文素養、傳統文化、思想道德,使課堂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知識、錘煉心智、品德養成的重要基地,提升育人效果。
課程思政作為高校立德樹人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良好抓手。課程思政要求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教師自身政治理論素養、課程思政理解能力、教育教學能力都影響著課程思政實施效果,因此,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肩負責任與使命。
(1)教師是“課程思政”生成的關鍵因素。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采用的教學方法,講授的教學內容,直接關系課堂教學效果。各門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開發,課堂思政育人工作的開展,都離不開教師。如何更好的生成課程思政?更好的開展課程思政?是廣大教師需要思考和實踐解決的難題。堅持“四個相統一”,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提升課程育人能力。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統一。老師不僅是教書匠,更是塑造學生品行的大先生。課堂上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注重能力培養、價值引領、情感熏陶。堅持言傳與身教相統一。“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需要修身立德、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對學生進行道德示范,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榜樣。堅持潛心問道與關心社會相統一?!吧鐣莻€大課堂,生活是一本教科書”,每個個體的生存發展都離不開社會。廣大教師應將小課堂與社會這個大課堂結合起來,教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更要注重緊密聯系生活,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從生活中感悟,積極投入社會實踐,在實踐中立鴻鵠志,做奮斗者。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生活即教育”,要熱愛生活,聯系生活,服務生活,緊密聯系社會,教學做合一?!皶r代楷?!秉S文秀,將個人成長置身時代發展之中,畢業后就投入扶貧工作,深入田間地頭,帶領家鄉百姓脫貧致富,在實踐中堅定理想,實現人生價值。堅持學術自由與學術規范相統一。學術自由是廣大教師學術探求中不受拘束,大膽想象、努力求證的狀態。學術自由是理論發展、知識更新和技術進步的重要源泉。廣大教師應保持學習上的好奇心,堅持終身學習,不斷更新自身的專業知識,做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同時應珍惜良好的學術自由氛圍,在學術探求的路上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遵守政治理論的嚴肅性,避免課堂的過分自由而出現散漫。[4]
(2)教師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因素。每一個課堂都是一方責任田,每一門課程都具有思政育人價值。每門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離不開教師;課堂教學的實施,育人效果的提升離不開教師;專業課、公共課、思想政治理論課等課程的有機融合,“大思政”格局的形成離不開教師。教師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主體,是第一責任人。提升教師課程思政主觀積極性、參與度,對于推進課程思政改革,提升改革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從教學目標,教學能力,教學方法上苦練內功,深入挖掘教材思政教學元素,注重課堂語言藝術,將專業知識與歷史背景、人文素養、價值引領、時事背景相結合,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專業課教師還應該多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交流,探討思政課教學方法,拓寬課程思政視野,提升課程思政能力,促進課程思政大格局形成。
總之,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具有責任與使命,是課程思政生成和建設的關鍵因素。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對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是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陣地。職業教育因其人才培養目標、師資力量、教學方法、考核評價等方面的特殊性,高職院校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改革的時候面臨更大的挑戰。
(1)思想認識上的不足和偏差。傳統觀念上認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或輔導員、班主任等學生管理者的職責,專業課教師主要承擔專業課教學工作,教授學生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忽視自身應承擔的育人職責,育人意識淡泊。職業院校以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為目標,重視學生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養,學生亦看中畢業后的就業,重視“專業課”,輕“公共課”,導致教師課堂教學重視專業知識,輕人文素養,忽略了背后的思想價值。[5]以上原因導致教師開展思政育人的意識薄弱,課程思政的主觀能動性不強。
(2)政策導向、評價機制上帶來的責任意識不足。社會上對高等教育辦學質量的評價主要通過就業率、人才數量、教科研成果等指標,社會上流行的幾大大學排行榜,如英國泰晤士報、QS、武書連、校友會等,出于便利原則,也大多注重科研成果、論文發表數量等可量化指標,忽視教學質量、學生感受等主觀評價。這種導向積極的一面是引導社會關注高等教育,促進高校的國際交流,帶動資金投入增加,便利學生和家長了解高校。但是這樣的評價給高校釋放了重視論文發表、教學比賽、成果轉化等信號,導致高校教師職稱評聘、獎懲等評價中多以教科研成果等可量化指標為參考,助長學術浮躁和急功近利。[6]教師群體缺乏潛心問道、教書育人的責任意識。
(3)培養對象的特殊性,對高職院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職院校生源由普通高考、單招、社招組成,生源結構復雜,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總體基礎較薄弱,學習興趣缺乏,自律性差,學生綜合素質偏低,這些都對教師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提出更高要求。此外,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意識強,重“實用”,學生普遍對實踐和操作理解接受度高;輕“理論”,對理論宣講、知識講授接受度差。如何根據學生的特點,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并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滲透到教學中,尋找專業課教學、教學實習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都是高職院校教師課程思政面臨的難題。
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深刻影響著課程思政的實施進程和實施效果。立足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師資隊伍概況、生源質量等特點,高職院校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推進課程思政能力提升。
(1)強化課程思政育人理念。馬克思強調意識與行動的相互關系,認為意識具有目的性、計劃性、創造性和能動性,能夠指導實踐,指導人們的行為和生理活動。思想的指導對高職院校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主觀性、積極性、能動性至關重要。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教師應擔負的育人責任、課程思政元素的積極挖掘、思政育人能力的不斷提升都需要廣大高職院校教師發揮主觀意識,積極參與。高職院校教師首先應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思政育人理念。教師應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加強黨的歷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強化自身理論素養。同時,廣大教師應結合學科和專業建設,不斷提煉課程的馬克思主義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內容,將專業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機結合。增強教師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能、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提升課程思政綜合素養。新時代的教師應努力成長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這四個方面恰恰也是教師課程思政的重要素養。理想信念是教師的人格基石。廣大高職院校教師應做一個心中裝著國家和民族的好老師,要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和傳播者,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道德情操是教師職業的核心品質。廣大高職院校教師應把愛崗敬業、教書育人作為自己工作的根本準則,以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己任,給予學生價值指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扎實學識是教師的基本職業素養。廣大高職院校教師應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靈活的教育教學知識和廣博的文化知識。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還要在教育教學中做不斷摸索和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潤物細無聲的傳播馬克思主義和中共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廣大高職院校教師應關心愛護學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要嚴慈相濟,是非分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要關愛激勵學生,弘揚先進事跡,樹立先進典型,激發學生的道德認同。[7]
(3)增強課程思政實施能力。首先,要深入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專業課程中提煉歷史發展、人文精神、職業素養、社會責任、家國情懷等元素。另一方面,要立足學生成長成才需要,從學生情感給予、態度培養、價值引領幾個方面,在專業理論課講授和實訓教學等環節梳理出育人元素,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融合。教師要巧妙設計教學內容,注重內容的有效轉化,將課程蘊含的育人元素巧妙的融合進課堂內容講授中,在恰當的時間節點和教學情境中引起學生價值認同和情感共鳴。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多媒體教學平臺的豐富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創新教學方法,通過問題引導、案例分析、合作交流、實地考察等方法,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最后,教師自己還需要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多參加課程思政相關培訓,交流學習,借鑒先進經驗。
課程思政作為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國家層面政策制度導向、評價機制改革,需要高職院校提高重視程度,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完善師資隊伍建設,更需要廣大高職院校教師積極參與,身體力行。對于高職院校教師而言,課程思政任重而道遠,教書育人永無止境,唯有初心不改,立足崗位,方能既做好“教書匠”又做好“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