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羽佳,刁佩茹
(南京郵電大學,江蘇南京 210003)
隨著各種競爭、內卷現象的不斷出現,由人際關系、學業發展、就業問題等因素導致的大學生自殺、傷害他人等極端心理危機問題不斷增加。同時,學生群體恥于對外傾訴,極少主動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學生不清楚自己的心理狀態,對專業知識也缺乏了解。這一現狀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威脅[1]。因此,為了進一步減少大學生心理危機惡性事件,構建切實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管理體系刻不容緩。
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管理體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心理預警管理體系是指高校借助科學的危機預警指標,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分析,及時辨別、確認潛在的心理危機因素,并對該因素實施干預措施,減少心理危機的突發[2]。
基于此,本文對現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管理體系進行分析、創新。本文從現有“三級預警模式”的缺陷入手,利用大數據手段,優化心理測量方式,綜合學生周圍群體的輔助數據,整合學生的全方位信息,包括學習成績、日常活動等,對學生進行心理危機評級。本文采用新“三級預警模式”,增加“家長群體”,構建更符合現實需求的心理健康預警管理體系。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體系通常采用“三級預警模式”,三級預警模式由大學生心理中心、輔導員以及各班的心理委員組成預警主體[3]。第一、二級的預警方式主要是在特定學期內,采用心理自評問卷、結構性訪談等方式篩查存在心理危機的個體。第三級的預警主體(主要為心理委員)處于最前線,利用與學生日常的相處溝通來判斷其是否存在心理健康危機。但從實際應用情況來看,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體系尚且存在許多不足。
就具體現狀來看,高校的心理普查一般安排在新生入學階段。心理普查將新生入學后的心理普查數據作為最大、最初的樣本。在入學階段,大一學生由于剛剛轉入獨立生活,心理狀態并不穩定,所以心理測試結果往往會存在偏頗。這些數據一般不再重復收集,也不會經常性更新,無法預測未來的動態變化趨勢。同時,傳統心理普查采用填寫問卷、結構性訪談等形式,這種形式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心理咨詢需求,數據采集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隱瞞、逃避或過度夸大等常見的問卷填寫問題,導致院校心理中心的心理輔導工作落后于大學生的心理轉變,不能較為全面、客觀地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跟蹤和評級。
第三級預警方式主要是利用班級心理委員和學生之間的日常溝通來判斷學生個體是否存在心理危機傾向,并視問題嚴重情況,決定是否需要將其上報給上一級。第三級預警方式處在心理健康危機預警的最前線,與學生聯系最緊密,是最能監測到真實有效數據的群體。但現實情況往往是:這一級別在校園心理健康預警中發揮的作用很薄弱,心理委員很難了解班級全部人員的基本情況,危機上報的數量也很少。
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干預作用的群體通常包含心理中心、大學生輔導員和學生這三個群體,這三個群體共同參與并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在此基礎上,傳統的高校心理健康預警體系設計了“三級預警模式”。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家長是最了解學生的群體。家長能通過日常聊天預判學生是否存在心理波動,得到的數據量較大,也有較高的信度。然而,在傳統的心理健康預警體系中,家長群體的作用往往會被忽略,家長無法及時向第一、二級預警體系反饋學生的異常狀態,他們與各層級之間是割裂狀態,彼此之間缺乏閉環溝通。
中國高校所構建的傳統心理健康預警管理體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如上文所述,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缺陷,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高校心理健康預警管理體系無法全面、客觀地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跟蹤評級的根本原因在于心理健康預警管理缺乏有效手段,心理健康預警管理只能通過一次性的全體問卷調查,或隨機結構性訪談的方式來獲取學生的心理數據,使得數據較為片面且相對固定,以致于心理工作無法和學生的生活、學習緊密相連,不能及時跟蹤學生的心理變化。由于手段單一、數據缺乏,心理預警的實效未能得到充分發揮。缺少手段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心理健康預警管理體系的抓手拘泥于傳統,思維固化、方式單一,未能跟隨時代發展,利用大數據的實用性;二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單方面集中于學生心理健康的測試,不能做到集預防、治療、跟蹤監護為一體,從而無法使心理健康教育發揮最大的作用。
在實際職能發揮的過程中,第三級預警主體(即以心理委員為代表的學生個體)無法保證上報數據的正確性,上報數據量很低,工作效能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自身及高校對心理危機問題不夠重視。學校沒有全面而系統地為這一類學生群體開展專業的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學生自身也沒有掌握更多專業的心理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意識,最終導致第三級預警主體缺乏專業的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心理委員不能準確界定心理危機,不知如何為有心理危機的學生提供幫助,不知道心理危機到了什么程度才需要上報,因此,心理委員無法發揮其在班集體內的監測預警作用。
高校心理健康預警管理長期思維固化,角度較為固定,停留在圍繞固定群體開展固定工作的階段,以致工作開展止步不前、預警成效低下。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預警管理只著重于從高校這一主體出發,關注校內老師及同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管理的作用,忽視原生家庭的重要性。第二方面,是高校心理預警管理手段拘于傳統,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高校學生與網絡的距離越來越近,高校學生對網絡社交媒體的使用也越來越頻繁,但高校卻忽視了現代信息技術以及大數據的便利性,依舊使用傳統的問卷調查和結構性訪談,導致高校心理健康預警管理處于滯后狀態。
高校要建立一個多維度、全方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數據庫,不斷更新心理數據。首先,心理健康數據庫以新生入學的心理普查數據、常態化的心理測試數據為基礎信息,以和學生個體有交叉的各群體的反饋數據為輔助信息(例如,室友會填寫目標個體在宿舍內的生活行為表現),進行異常行為的監測及匯報,力圖通過個體同學與外界的接觸,形成接觸群體的反饋,在個體自身數據以外形成又一個圈層,更加全面地反饋個體的心理健康情況。其次,借助大數據技術可以促進數據類型采集的多元化。心理健康數據庫通過捕捉學生日常生活產生的生活痕跡等數據,對數據背后蘊藏的共通性和思維邏輯等進行充分挖掘和深入分析,提取心理危機個體的心理行為特征,構建出預測模型,有效預測,提高數據的信度。最后,心理健康數據庫能將每一個數據點進行關聯、貫通,能為每位學生建立個人心理健康動態數據曲線,將數據結果可視化,表現出個體內在的心理活動規律[4]。心理健康數據庫可以根據曲線動態傾向,甄別學生是否會產生心理危機,從而有效開展心理預警工作。
針對第三級預警方式中心理委員心理知識匱乏的現象,高校需要加強學生心理知識的普及教育,為所有學生開設完整的心理危機干預教育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將第三級預警方式的主體范圍擴大。
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專業知識普及的同時,高校也應當營造有益于學生心理狀態的校園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心理。首先,高校要改善校園內的自然景觀,構建良好的校園環境,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其次,高校要建設校園內的人文環境。高校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在滿足學生的自我需求、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增加學生的心理專業知識。
傳統的心理健康“三級預警方式”主要從學校角度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缺乏綜合性,忽視了原生家庭參與的重要性,造成家長群體的角色缺失。因此,高校可以補充第三級“預警方式”的內容——家長預警,讓家長與心理委員一同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共同進行日常監測工作及必要的信息反饋,形成家校合作。學生通常會在家長面前表現真實的自我,家長通過關注孩子的日常言語表現,可以判斷孩子近期是否存在心理異常。例如,在聊天的過程中出,孩子如果出現低落情緒,家長要將了解到的情況及時反饋給學校,形成家校合作,進行充分有效溝通,及時預判學生的心理危機。
大學生心理中心要建立系統的大學生心理預警標準,從“個人發展狀態”“社會環境”“人際交往”“負面情緒”這四個方面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判斷[5],再對心理危機程度進行分級,1~5層,程度逐層遞加,明確區分學生心理治療的緊急度。
大學生心理中心要分析學生的心理數據,列出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的名單,由高等級向低等級依次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同時,大學生心理中心要定期回訪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跟蹤的次數也可以等級分類為依據,等級越高,回訪跟蹤頻次越高,等級越低,回訪跟蹤頻次也越低。
心理咨詢不能立刻就看到效果,必須依靠當事人和咨詢者的后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咨詢者的后繼干預是關鍵的變量。當問卷篩查與心理醫生診斷兩種方法共同確認產生心理危機的原因時,心理醫生會記錄在冊,心理健康管理系統也會登記標注,方便進行后續的周期性咨詢,以進行針對心理危機源的持續干預和長效監管。
大數據提供的海量信息能夠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途徑和可能,大數據分析能為心理健康平臺的搭建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困局提出解決方案。
現實應用層面,大數據搜集具有快速性和及時性,能夠第一時間掌握最新數據,同時,大數據搜集能夠快速捕獲數據,并將數據發送到云端。大數據搜集為高校及時了解學生最新的心理健康狀況提供了數據支撐,為輔導員開展學生工作提供了依據,也為心理老師進行更加專業的心理健康診斷提供了抓手。
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的心理數據是碎片化的,學生的各類數據信息分散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大數據搜集可以整合這些碎片數據,高效利用信息,將過去時間獨立、系統獨立的數據進行有效整合,化非結構化為結構化,形成時間線連貫、多方數據合并參照、縱向橫向全面整合的心理數據庫。同時,大數據也確保了平臺評判的準確性,大數據搜集的數據量是極其龐大且種類復雜多樣的,大數據分析可以將信息進行整合、結構化,這極大地提高了分析結果的有效性。
隨著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斷深入,心理檔案數字化也成為心理管理工作的未來發展趨勢。大數據為心理檔案數字化管理提供了可能性。從數據搜集及導入,到篩選整合,到后臺分析、反饋、總結梳理,大數據為每一步的準確性、及時性、自動化提供了保證。首先,大數據會記錄每個個體上傳的問卷或留言等數據;其次,大數據可以將每位同學的零散生活軌跡轉化為可以度量的數字或文字;最后,大數據會提取相關的數據,并將數據統一存入平臺,按需求整合,或是更進一步的反饋、重組、生成新的函數圖像或實用性拓展信息。
在心理預警管理方面,大數據可以通過心理檔案信息智能化采集、互聯互通、智能可視化分析,形成動態預測機制,將零散的各類信息化為統一的數字化數據,既可以保證龐大數據的長期存儲,也可以為危機干預提供重要參考信息。
在信息化社會,積極利用網絡信息技術來強化高校心理健康預警管理體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必然趨勢。因此,高校在加強心理健康預警管理時,應當積極運用網絡平臺、大數據手段和信息化背景,提前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采取預防措施,更好地為大學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