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 胡浩 譚佳
(武漢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 湖北武漢 430072)
我國現有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平臺)主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等,這些是開展基礎研究、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行業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科技資源共享服務等的重要載體,是培養青年人才、匯聚頂尖人才、建設優秀團隊的人才聚集高地,是我國重要的科技戰略力量。近幾年,錯綜復雜的國環境帶來了新矛盾新挑戰,世界各國在科技領域的競爭日益白熾化,對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平臺)在支撐服務國家重大科技發展戰略和提升國家科技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4年由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推進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的優化整合工作[1]。2017年,科技部會同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頒布《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方案》,文中提及各創新基地堅持分類管理原則,根據其功能定位強化分類管理、分類支持[2],探索完善國家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設。
后續,科技部關于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以及管理會同其他部委先后3次發文,建設思路相繼明確,規范其建設和運行,有序推進建設工作的進行,其中明確指出優先支持符合條件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轉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家工程中心”)對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提高行業服務能力、推動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3]。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加速興起,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是在深度整合、集成各領域創新資源的基礎上布局[4],國家工程中心要在現有建設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本領域資源整合優化,在運行機制、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及有效的科技投入循環機制尋求進一步突破,轉段升級為創新中心。組建創新中心的各個創新主體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建立合作關系,從對方獲得所需的互補資源實現價值共創,但是,作為國家級的新型創新載體,此次的優化升級對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出更高的要求,將其打造為貫穿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創新平臺。
1992年由原國家科委提出組建國家工程中心,解決在計劃體制內而形成的科研、生產嚴重脫鉤的現象,促進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5]。國家工程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作為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重要紐帶,解決了企業規模化生產的需求,促進了產業的轉型升級,探索形成了我國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新方式。
截至2016年底,我國已建國家工程中心360個,國家工程中心經歷了從初建到蓬勃發展的過程,形成了國家與地方、政府與企業、各部門共建的格局,并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完善組織管理機制。1991—1994年國家工程中心布局初步形成,國家工程中心進行了從批復到驗收正式運行的第一個完整周期,為后續國家工程中心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期間原國家科委頒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暫行管理辦法》,對國家工程中心的定位做了明確的規定;1995—2007 年國家工程中心的布局范圍持續穩步增加[6],2001 年科技部印發推進國家工程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各地方開始建立省部級工程中心,并探索以有限責任公司制為主的管理模式;2008—2012 年是國家工程中心的快速發展階段,這個階段對國家工程中心在管理和運行方面表現出來的不同特點嘗試進行分類管理;2013至今布局進入優化調整階段[5]。
在地區分布方面,其中東部地區213個(59.17%)、中部地區61 個(16.94%)、西部地區62 個(17.22%)、東北地區24 個(6.67%);在地域分部主要集中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其中數量較高的前四省市為北京、山東、江蘇、廣東;在技術領域方面分部較多的為材料、先進制造、生物技術與人口健康;國家工程中心的建設更多依托地方管理,其中73.3%為地方科技廳(委、局);國家工程中心的組織形態大多數實行依托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第一依托單位高校和國企稍多分別為26.9%和32.8%,科研院所和民企稍少分別為20.6%和19.7%[6],依托多個單位聯合組建的為36 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為10個。
國家工程中心經過3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我國現階段的領域布局,隨著科技體制的改革及科技經濟緊密結合程度的不斷提高,有些技術領域和行業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國家工程中心沒有適時的調整方向,難以支撐國家戰略性產業發展。首先,國家工程中心建設是根據當時科學與技術規劃進行的(材料、先進制造、生物技術與人口健康),這些布局與“十四五”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及的前沿領域(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有很大的出入;其次,有些領域已經發生革命性突破,一些產業已經在時代的交換迭代中失去原有的優勢,這些工程技術需求大幅度下降導致工程中心很難支撐本領域取得進一步的突破;已建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在有些目標領域或者技術方向交叉重復高。
2017年科技部印發《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工作指引》(以下簡稱《工作指引》)、2020年3月科技部印發《關于推進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的總體方案(暫行)》(以下簡稱《總體方案》)、2021年2月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制定了《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運行管理辦法(暫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由最初工作指引提出對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進行多渠道優化整合,符合條件的納入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管理,到管理辦法明確優先支持符合條件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轉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創新中心自上而下部署綜合類和領域類,綜合類是由多個區域、多個領域組成的大協同創新,旨在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及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現布局建設的有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發展戰略;領域類主要是結合本地經濟發展、聚焦行業內的技術創新以及重點產業領域創新能力,發揮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創新能力,這樣的布局和科學與工程研究類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如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布局類似,既體現國家頂層謀劃又發揮各地創新群體的力量。
據不完全統計,由國家科技部推動成立創新中心為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聚焦軌道交通技術領域,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打造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策源地,實現“汽車強國夢”)、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以關鍵技術研發為核心使命,為合成生物相關產業發展提供源頭技術供給)[7]、國家第三代半導體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著力于瞄準第三代半導體裝備前沿技術和產業關鍵技術,構建具有湖南優勢和特色的第三代半導體協同創新生態和全產業生態)[8]、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致力于推動提升我國糧食科技創新和鹽堿地生態修復能力,為我國突破“藏糧于地”空間、拓展“藏糧于技”儲備開辟新路徑)等十余家,這些創新中心都有著明確的技術創新目標以及需要解決的行業重大關鍵技術問題,其中,高校和科研機構是提供高質量研究成果的知識創新主體,企業是連接市場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環,政府則為創新中心營造自由的創新環境,是一個協同共生的共同體。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社會發展,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國家對科技創新也越來越重視。“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以國家戰略性需求為導向推進創新體系優化組合,加快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優化提升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基地。
2021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進入戰略提升階段;國家發改委于2021年正式啟動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優化整合工作[9];按照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工作要求,國家科技部就國家工程中心在頂層設計、分類指導、機制體制都做了相關規劃,對現有國家工程中心進行優化整合,納入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新序列管理。
針對國家工程中心優化重組為技術創新中心,從工作指引到總體方案再到后續的管理辦法,創新中心的建設工作一直穩步持續推進,這些辦法都強調在集成現有各方面創新資源、優化國家科研基地布局的基礎上,完善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機制體質,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國家工程中心作為創新中心的重要組建對象,要自覺履行打造高水平創新平臺體系的使命,加強服務于國家經濟的需求,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可以從以下幾點推進工程中心轉型。
一是布局調整。國家工程中心首先要支撐國家經濟的增長,在重點產業的發展上尋求突破點,圍繞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經濟增長點進行前瞻性布局;其次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特點,在一些地域性較強的領域加大布局力度;在地域布局時,要充分考慮欠發達地區對創新平臺及人才的需求,政策性保障這些地區有一定數量布局,實現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
二是調整國家工程中心定位。管理辦法明確提出創新中心定位于實現從科學到技術的轉化。國家工程中心重新定位為科學與市場中間的橋梁,承擔起科學技術化、技術產業化的任務,但是不直接參與市場運作,主要進行以輸出技術為目標的研發,解決制約行業發展過程中的技術瓶頸問題,引領帶動重點產業和實現區域創新發展。國家工程中心從現有的四維評價體系跳出來,以市場的重大需求為牽引,致力于解決產業界卡脖子技術。
三是內部資源統籌協調。領域類創新中心要求牽頭地方在該領域具有突出的科教優勢、產業基礎、市場需求,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政府主要參與者打通產業鏈上游到下游的通道,這就需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組建期間建立高效合理的協調機制,統籌企業的市場資源、高校的人才資源、科研機構的技術資源以及政府的資金和政策資源這些創新資源,實現創新鏈、產業鏈、市場鏈的三鏈合一。在現在報道的已建的技術創新中心,每個階段都是由國家科技部、地方政府、牽頭中央企業等共同推進,這些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對后續創新中心的組建具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四是各科技創新基地協同發展。目前,中央部委層面推動建設的各類科技創新類基地(平臺)數目眾多,聚焦社會經濟方面分別在制造領域、技術領域、產業領域啟動建設國家創新基地,而且這三類創新中心的建設目的、組織形式、資金來源基本一致,聚焦領域部分重合[10]。在我國創新資源進行新一輪集聚整合形成新格局的時刻,首先在頂層設計上各部委協調聯動,共同推動創新資源的整合協同與開放共享,打造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國家工程中心在優化升級時需對研究方向和領域進一步聚焦,更加明確其承擔的任務,制定差異化的發展戰略,與各科技創新基地之間協同發展,共同支撐高效協同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五是多維度的引導政策。科技創新基地的建設是國家根據發展戰略需求引導行業科技發展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通過對特定行業領域提供經費支持,有效地支持和引導相關行業領域的發展[11]。然而,在完善的市場條件下,各科技創新基地建設主體的需求呈多元化發展趨勢,對于有些科技創新基地競爭性經費所占比例過高已經成為限制其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12],對于此類科技創新基地發展可適當提高非競爭性經費支持。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應充分結合各組建單位的性質及發展過程中多元化的需求,建立動態的投入機制、制定全方位的引導政策、細化同領域創新基地(平臺)評估考核內容,達到有效的引導和管理。
科技創新平臺是國家科技戰略力量的中堅力量,對于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以及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國家啟動并持續推動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旨在加強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打造研發、產業、市場有機循環體系,提升服務國家經濟能力。在這次創新資源整合過程中,國家工程中心與各科技創新基地(平臺)明確發展方向,形成打破技術領域邊界的合作環境和機制,共同組成國家創新體系,成為科技發展能力的重要標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