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玉 郭新源
壽光市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朱倩玉1郭新源2
(1.濰坊科技學院山東濰坊262700;2.壽光市人民醫院山東濰坊262700)
文章分析了壽光發展智慧農業的現狀和優勢,政府對新農村的重視以及壽光在蔬菜生產過程中對智慧農業的推動,指出了智慧農業發展需要解決的各種問題,對壽光市智慧農業的建設以及各種問題的解決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對策;壽光市
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要推動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對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
智慧農業,即指將物聯網技術運用于傳統農業,運用傳感器和軟件通過移動平臺或電腦平臺對農業生產進行智能管理與控制。除了精準感知、控制與決策管理之外,從廣泛意義上講,智慧農業還包括農業電子商務、食品溯源防偽、農業休閑旅游、農業信息服務等方面的內容。智慧農業是突破傳統農業的一種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具有鮮明的數字化、系統化、智能化特征,智慧農業是解決“三農”現實問題的重要方式,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可實現農業生產的精確管控,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1]。
壽光市是山東省濰坊市所轄縣級市,位于山東省北部,濰坊市西北部,渤海萊州灣西南畔。因為臨海,又有一彌河淡水湖,所以壽光市南部地形平坦,水源豐沛,建有各種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尤其是蔬菜產品馳名國內外;壽光北部的礦物資源豐富,比如石油、天然氣等,儲量分別達到1億t和800萬m3,同時壽光的地下鹵水儲量豐富,林海博覽園的鹵水儲量也很可觀,共達40億m3;壽光是全國三大海鹽生產基地之一,年產原鹽420萬t,其中的溴素產量更是占全國總產量的一半,壽光成為重要的鹽化工基地。這些優勢為壽光市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
壽光市在蔬菜生產方面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壽光擁有60萬畝蔬菜生產基地,其中,擁有“國家優質農產品”標志的有586個品種。壽光的菜農始終站在農業發展的最前沿,他們不斷引進各類農產品的新品種、新技術,共同引領農業發展潮流,更是和濰坊科技學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及各類農資企業等涉農企業展開全方位合作,促進了壽光智慧農業的發展。壽光蔬菜產業高覆蓋、高效率的服務獲得了全國乃至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消費者的認可。壽光蔬菜以高質量、高標準、有特色、有口碑的良好聲譽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叫響,帶領農民走上致富路,為壽光智慧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市場基礎。
壽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數字城市和智慧農村的建設中取得了顯著成績。此外,壽光是中央確定的改革開放30周年全國18個重大典型之一,也是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集中宣傳和推廣典型、“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全國3個典型采訪縣市之一,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這些充分說明壽光具備發展智慧農業的良好社會基礎。
壽光積極加快落實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大智慧農業產業園區的建設力度,著重加強物流轉化和物流園的快遞項目,引用國內外先進技術,促進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的換代升級。壽光各街道積極引導傳統物流強強聯合、共同發展,像智慧物流、物聯網、移動結算中心等各種物流平臺的建立,促進了物流智能化的發展,為壽光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基礎。
壽光市政府一直積極投入公路建設,從2016年開始,壽光正式實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壽光市為了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加強新農村建設,結合數字城市智慧農村理念,對壽光的公路進行總體規劃,每年修改并新建縣道100 km,積極改造農村道路,進而促進智慧農業的迅速發展。
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壽光新興產業越發增多。壽光充分發揮各個產業的優勢,注重發展商貿經濟,共同促進產能發展,全面提升產業的現代化發展水平,共同促進各產業的發展,借助智能物聯網等先進設施設備,進而促進智能農業的發展。壽光市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穩增長、提質效,供需兩端協同發力,三產貿易齊頭并進,綜合實力強勁。2021年,壽光市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900億元,達到953.6億元。作為“中國蔬菜”之都,壽光年產蔬菜500萬t,相當于3 000萬人一年的蔬菜食用量;作為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每天超過300多個品種,15 000 t新鮮蔬菜,覆蓋10億人口,銷往全國200多個城市,出口至韓國、日本、俄羅斯等。2022年5月,壽光入選《2021年中國投資潛力百強縣》榜單,位列全國24名。壽光借助于雄厚的工業實力,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發展生態旅游文化,促進產能合作,共同推進智能農業的發展。
壽光市將圍繞“壽光蔬菜”品牌建設,進一步培育現代農業大龍頭、爭創循環發展大品牌。通過大力引領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持續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帶動,帶動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不斷開創鄉村產業振興的新局面[2]。
近年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越來越被各電商企業重視。各電子商務企業積極與各鄉鎮政府簽約,以及建立農村服務站點,以期占據農村市場。然而,電子商務企業之所以角逐農村市場,是因為城市市場很難在短時間內擴大,電商企業急于轉戰農村市場,卻缺乏整體規劃。尤其在實施過程中,因為缺乏整體的推進計劃,各鄉鎮之間未有效融合。另外,智慧農業涉及農業的方方面面,不僅局限于農業生產的幾個環節,還涉及政府、生產經營主體、裝備生產企業、質監部門、科技及農技推廣等相關部門的重視程度和協調配合等[3]。
在智慧農業發展過程中,因為投入大、回報周期較長,當前農戶、企業參與產業鏈各環節的意愿不強烈,市場化發展機制不完善[4]。
雖然壽光政府積極響應號召,全民支持智慧農業的發展,但對于農業信息數據的處理、生產監測等需要的傳感設備和軟件技術支持不到位,導致智慧農業的自動化程度不高,從而不能有效實施農業的智能化。比如,模擬農作物生長,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數字化模型的建立有一定的難度,沒有這些有效的技術支持,進行智能分析時,結果必然會存在偏差。
現在壽光農村年輕人口越來越少,在壽光農村堅守的農民(包括菜農),年齡普遍偏高,受教育程度也相對不高。當地年輕人中,擁有大學學歷的知識分子基本都留在大城市打拼,不能留在大城市的,也會選擇留在城鎮,不愿意回農村,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在家從事農業工作。這就導致壽光雖有示范基地,但應用型人才極度短缺。目前,壽光市智慧農業科技人員匱乏,再加上電商農民占比較低,人才結構不合理,導致農民信息化意識薄弱、智慧農業發展滯后。因此,有必要加快培養復合型的農業電商科技人員,以促進智慧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智慧農業的發展,各種問題逐漸顯現,亟須研究相關措施以解決這些問題。第一,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政府應從技術、資金等方面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支持,從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方面提供有利于智慧農業發展的宏觀環境,并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電子商務平臺和物聯網技術的全面發展,建設智慧農業示范基地。第二,需要以大型企業為引領,政府通過多種渠道鼓舞領頭企業多進行技術開發,加大研發力度,為智慧農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第三,高校、行業協會等相關部門及時進行技術培訓,幫助農戶對智慧農業有深刻的認識,從而促進智慧農業的發展[5-6]。
壽光可以通過農業信息化對智慧農業各個生產環節進行有效的信息化分析、網絡化控制、智能化設計、科學化規劃,對智慧農業進行數字化模擬。農業信息化既包括產前的市場分析、地質分析、農作物特性分析等各種有效分析,又包括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病蟲害、天氣等信息的專業指導,同時還包括農業生產后期的用戶需求、市場分析的數據采集,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最終實現傳統農業到智慧農業的成功轉型。
建立一體化的生態圈聯盟,通過統籌規劃,將智慧農業發展所需要的電商平臺企業、農業基地、金融相關部門、農資企業聯合起來實施智慧農業發展戰略,將農業生產與流通結合起來,既能促進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又能提高供應鏈金融、信貸服務等基礎服務,加快種子、化肥、農藥、農機的產前融合,整合種植業、林業、畜牧業、采摘旅游業等各個農業優勢產業,加大農產品流通,通過生態圈戰略,實現農業產業鏈的一體化整合,進而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智能農業的全面發展[7]。
壽光智慧農業的發展需要依托于各行業協會、政府機構等方面的優勢資源,壽光市政府應該致力于發展壽光農村各個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只有各行各業同時全面、有序、迅速地實現現代化發展,才能促進智慧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文章針對壽光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優勢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壽光發展智慧農業的建議: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建立一體化的生態圈聯盟;各級政府需要統籌規劃。然而,智慧農業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客觀問題亟待探討。比如,文章中主要針對壽光整體農業發展情況進行闡述,沒有針對不同鄉鎮、村落的具體情況展開具體分析,這些問題有待深入探索。
[1]紀紹勤,文承輝.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探索與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7:22-23.
[2]壽光市財政局.我市積極創建現代農業省部示范單位[EB/OL].(2018-12-07)[2022-07-18].http://www.shouguang.gov.cn/news/bmdt/201812/t20181207_5225020.html.
[3]丁靜,柏玲,朱靜.安徽省智慧農業發展戰略與發展機制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5(2):14-20.
[4]楊瑛,崔運鵬.我國智慧農業關鍵技術與未來發展[J].信息技術與標準化,2015(6):34-37.
[5]羅煦欽,王力,王俊奇.臨安市智慧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中國農技推廣,2014,30(4):5-6.
[6]孫忠富,馬浚誠,褚金翔,等.智慧農業技術助推農業創新發展,引領農業新未來[J].蔬菜,2017(4):1-8.
[7]屈瑜君,周歡.衡陽市智慧農業發展對策探究[J].廣東蠶業,2021,55(9):142-144.
10.3969/j.issn.2095-1205.2023.01.22
F327;F49
A
2095-1205(2023)01-76-03
校級課題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壽光模式’助力山東農民增收的路徑選擇與空間效應研究”(2021RWXK05);校級課題項目“數字城市引領智慧農村發展演變之南寨村”(2018WKRQZ002-4);就業育人項目“整合校企資源構建實踐育人共同體研究”(定向人才培養培訓項目-2021年阿里巴巴國際站)(20220101385)
朱倩玉(1985— ),女,漢族,山東濰坊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