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晴
農村電商發展問題及對策探究
張子晴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沈陽110034)
農村電商的發展對提高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農村電商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期,這是農村發展的一次重要機遇。同時,農村電商發展也存在不少問題,阻礙了農村電商的進一步發展。文章針對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關優化路徑及發展對策建議,以期為今后在新形勢下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農村電商;發展現狀;優化路徑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與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農村電商的發展逐步受到政府與公眾的廣泛關注。農村電商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為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農村電商是一種順應當下互聯網時代的新興產業,與當前農業發展趨勢相契合,成為新一輪農村發展的重要方向和關鍵環節,為農民提供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有利于提高農村居民的生產效率和生活質量。然而,由于農村電商在發展過程中涉及環節眾多,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規范等問題。為此,筆者通過分析鄉村振興背景下電子商務在農村推進過程中的現狀和問題,探究農村電商發展的優化路徑,為我國農村電商的未來發展提供借鑒。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農村電商是電子商務的一種新形態,是現代電子商務在農村地區發展應用的重要領域。自2003年中央發布“電子商務進農村”的政策以來,農村電商快速發展。據統計,截至2021年6月底,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到2.97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在2020年底達到59.2%[1]。農村電商在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發展農村電商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大農村電商的政策扶持力度。支持電子商務平臺開展農村地區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支持電商企業在重點縣和主要農產品主產區開展網絡營銷活動。另一方面,要推動電子商務逐步向農村延伸擴展。鼓勵電子商務企業通過互聯網為當地農民提供生產銷售便利;鼓勵電子商務企業在主要農產品主產區設立服務網點;鼓勵電子商務企業建立網絡營銷平臺;鼓勵電子商務企業為農民提供物流配送等增值服務。
首先,農村電商發展對農村地區的影響是正向的,但目前農村電商政策效果與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并不完全匹配;其次,農村電商發展中僅電商企業對于農村地區的農產品有一定規模經營,農村地區農產品市場對電商企業具有較大的依賴性;再次,目前我國農村電商存在部分農村地區物流配送成本較高,電商企業不愿承擔物流配送成本的情況,這主要是由于農村地區缺乏現代物流服務設施;最后,部分農村地區農產品雖然種類較多但未形成規模化經營體系[2]。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創新農村商業模式,培育和壯大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政策環境,加快發展線上線下融合。但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追溯體系建設缺乏政府監管,在部分地區農產品上行存在較大困難[3]。如新疆由于受當地生產條件限制,使該地區西瓜、葡萄、核桃等農副產品賣不出去;對于內蒙古、甘肅等省區來說,由于本地農產品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缺乏規模性銷售渠道和物流配送體系等原因,農產品上行面臨一定困難,阻礙了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
物流和農村電商是“1”和“0”的關系,“1”是物流基礎,“0”是農村電商訂單量,若無完善的物流運輸網絡支持,商品無法運輸到收件人手上,銷售者也無法實現利潤的轉化。同時,農產品具有易腐爛變質、不易保存等特性,故對生產運輸的要求更高。目前,我國農村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較為薄弱,物流運力不足,缺乏冷鏈設施,在運輸道路、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發展滯后,加大了農村物流發展的困難。
人才隊伍建設是農村電商發展的關鍵因素,然而,當前農村電商人才隊伍較為薄弱,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農村電商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大部分農村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且勞動力供給不足;二是我國多數農村電子商務人才處于營銷培訓階段,對產品專業知識了解甚少;三是部分電商從業者缺乏專業素養和法律意識,導致違法違規行為屢禁不止[4]。
在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企業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的情況屢見不鮮。一方面,部分企業未意識到農村電商在農村商務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當前在電商平臺上入駐的企業數量眾多、同質化競爭嚴重、商品種類繁多等因素導致部分企業難以很好地運營農村電商平臺;另一方面,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偏低,貧困地區農民增收能力較弱,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和規劃,未將農村長期發展納入規劃中。上述兩方面均導致農民參與度不高、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不健全、市場秩序不規范、經營主體素質不高等問題,嚴重阻礙農村農產品對外銷售與服務。
農村電商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落實與推進,各級政府部門均制定了相關助農政策,為鼓勵農村電商發展,部分區域設置了低息貸款或無息貸款、人才引進政策、稅收優惠政策、信息技術服務等[5]。但在部分農村地區,政策的落實和宣傳不到位,導致農戶未充分了解電商輔助政策,無法借助相關政策實現推廣和營銷,在發展過程中僅依靠自身力量,逐漸出現難以維持的情況,最終經營失敗,嚴重影響著當地農村電商的發展。
首先,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為了促進農村電商有序發展,需要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相關部門可在農村電商領域設立專門的人才培育機構,大力培養農村電商專業人才、營銷人才和物流人才等。同時,在農業、文化、教育、衛生等相關部門配合下,進行相關人才培養與培訓工作,以適應未來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次,重視人才素質教育。當前,高校已成為農村電商人才培養中最重要的機構。相關部門可通過舉辦培訓班和專題講座等形式,培養電商人才。同時,高校可鼓勵學生參與到農村電商創業中來,并為其提供便利條件及相關經費支持[6-7]。
一是建立健全監管機制。由當地政府牽頭,聯合電商平臺、監管部門等建立農村電商平臺,與相關電商企業、生產經營主體構建電子商務平臺和信用評價機制,建立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從而為農村電商行業提供有效監管;二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將生產環節和流通環節相結合,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全過程監控,切實保障消費者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同時,加大對涉農產品質量監督力度,確保各類農業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完善溯源系統建設,建立農業農產品溯源信息服務平臺(MDA);三是建立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在嚴格落實農業政策及法律法規基礎上,不斷完善相關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在國家出臺相應政策制度后,加強對相關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監管力度,使農業產品和相關領域創新與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強因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設情況和保護效果監管力度不到位造成的違法案件查處難問題的解決,查清違法違規行為屢禁不止的根源所在。此外,加快推進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監管服務體系建設等相關工作進程,建立健全電商企業信用評價機制和平臺退出機制,促進互聯網平臺規范有序健康發展。
首先,發展當地產業,提高自身經濟發展水平,促進農民就業能力提升。按照實際情況合理布局當地電商產業發展規劃。同時,不斷完善農村電商產業政策體系,將農村電商產業建設成當地一項有吸引力的產業;其次,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將農民種植、養殖、生活等各類農業產品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銷售。此外,積極與國內專業B2B、B2C平臺進行合作和對接,整合農村電商行業相關資源加以利用,將當地特色產品通過網絡渠道進行銷售;再次,以農民為主體實現經濟發展理念,促進農業現代化及農業經濟產業化為目標開展農村金融保險等方面工作;最后,做好產業園區建設及園區配套建設工作,提高當地經濟整體效能。
加強監督與監管機制是農村電商發展的重要保證。首先,監管要到位,保證農村電商的規范運行;其次,監管要科學合理、高效及時。建立監督平臺和監督機制,監督平臺要結合農村電商發展狀況合理制定監管機制、落實監管責任、建立監督機制并及時反饋。同時,監管要堅持問題導向思維,不斷強化對農村電商監管環節的分析,完善監管機制。此外,要運用信息化技術和大數據信息系統,實現監管信息一體化、監管數據可視化、監管服務智能化等;最后,監管要明確責任分工標準規范,監督各部門根據各自職責、任務進行合理分工和監督,保證權責一致,避免出現尋租現象,并加大監管問責力度,加大懲罰力度和違法成本,以增強監管有效性及責任意識。
對于社會資本要充分認識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并將其融入監管之中,以保障我國農村電商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投資者需對農村電商有正確的認識與判斷;其次,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到農村電商領域中,尤其是要吸引一些社會經驗豐富的人士加入農村電商作為“后盾”,為其提供支持;最后,由于我國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速度較慢,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才能使其持續發展,而社會資本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支持來維持其長期運轉,因此社會資本進入到這一領域時,除了需要對其進行一定的監管外,還需加強與農民之間的溝通及感情上的認同,以提高其對農村電商業務的積極性與信心。
農村電商市場需求較大,需要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并根據實際市場需求進行戰略布局。首先,根據農產品上行平臺缺乏的問題可以通過引入社會資本的方式,在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創建更多優質的平臺環境。其次,針對助農政策宣傳不到位的問題,政府在出臺農村電商相關政策時,需綜合考慮實際的市場需求與環境要求來制定相應的配套支持體系,明確農村電商發展方向,未來的農村電商市場是農村的農業市場,故要充分利用農村的自然、人文等優勢,為當地的農業和農民提供最直接有效的服務;再次,農村電商人才隊伍建設與電商企業主體需要政府制定和完善適應農村電商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通過引導農村電商企業發展來促進地方特色農產品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和升級;最后,物流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可以鼓勵中小企業建立電子商務平臺或建立自有物流體系來對當地產品進行網上銷售。通過政府與農村的交流和合作也可以促進各大網絡平臺在農產品銷售上的合作,形成合力。
互聯網普及速度加快和經濟技術不斷發展,對于農村電子商務未來發展趨勢有著重要意義,這也是農村電子商務向規模化、規范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農村經濟向現代化發展、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及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必然選擇。
[1]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97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9.2%: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在京發布[J].南方農業,2021,15(25):94.
[2]吳雪.新常態下農村電子商務創新發展路徑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0(5):87-89.
[3]周裕森.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16.
[4]楊雪梅.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電商發展的困境與破解途徑[J].山西農經,2022(3):76-78.
[5]吳英豪.河南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1(11):68-70.
[6]金勇,王珂.基于復雜科學管理的農村電商產業模式創新及策略[J].江蘇農業科學,2019(15):81-85.
[7]馬改艷.農產品上行的現實困境?歸因與破解探賾[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6):38-44.
10.3969/j.issn.2095-1205.2023.01.28
F323;F724.6
A
2095-1205(2023)01-95-03
張子晴(1997— ),女,漢族,遼寧朝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