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林 李旻晶
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種子企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
周桂林李旻晶
(武漢輕工大學湖北武漢430023)
種子是國家糧食安全的源頭,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基礎。文章對種子企業發展的相關文獻進行了綜述,提出了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種子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對種子企業的發展趨勢作出了基本判斷,總結了當前國內種子企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實現我國種子企業高質量發展路徑,以期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鄉村振興;種子企業;高質量發展;發展趨勢;發展路徑
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基礎,也是一切農作物產業鏈的起點。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再次明確了種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種子企業作為種業發展的主體,必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種子企業肩負新使命,通過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發展產業體系,不斷改善種業制度環境,開創我國種業發展新局面,做高質量的農業“芯片”。同樣,種子企業的高質量發展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支撐,推進種業振興行動是貫徹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種子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有助于種質資源的保護和新品種的培育,提高我國種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讓種業裝上更多的“中國芯”。文章在鄉村振興的視角下探析我國種子企業高質量發展路徑,以期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部分學者對當前我國種子企業發展意義和現狀進行研究,毛長青等(2021)指出,種子企業的資源整合、創新和管理能力能實現種質資源的引進挖掘、種業科技的突破以及民族種業的發展壯大[1]。強大的種業市場規模離不開種子企業的支撐,然而,國內種子企業面臨重重挑戰:第一,“多、小、散、弱”問題突出,破解“卡脖子”難題是迫切需要[2];第二,種子安全意識不強,安全問題是種子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3]。同時,也有學者通過研究跨國種子企業并對比分析得出相關解決方案。比如,華樹春(2018)通過調研部分國際種子企業,對其合作模式、創新機制以及市場策略進行剖析[4]。
如何實現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學者們對高質量發展內涵從不同維度作出解釋,崔寧波和生世玉(2022)從新發展理念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維度分別闡述現代種業的高質量發展內涵[5];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也頗受學者重視,需求、市場結構、制度環境、組織創新和技術創新構成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6],高維龍和李士梅(2021)通過實證得出,規模化、結構化和質量也會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產生影響[7]。黃新杰和李益鋒(2021)提出從實際應用角度(如產業振興、科技創新和人才培育)對鄉村振興戰略展開系統研究[8]。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中國種子企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文章在分析中國種子企業高質量發展內涵的理論基礎上,對我國種子企業發展趨勢進行判斷,總結我國種子企業的突出問題,為探討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提供基礎,最后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提出我國種子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建議。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實現種子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是必然要求。基于企業“做優、做強、做大”三個維度,我國種子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可概括如下:
(1)在企業“做優”方面,一是具有以科技研發為基礎的核心競爭力;二是強大的市場和品牌影響力;三是更高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企業只有做到這“三優”,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2)在企業“做強”方面,有效的管理機制和突出的資源能力是關鍵,企業依靠自身力量去“做強”,實現自我突破,共創社會價值。
(3)在企業“做大”方面,視野拓寬至國際,內生與外延并重,具有規模化優勢,掌握較大的國際話語權。
第一,以“三農”為立足點,品牌影響力不斷提高。我國種子企業致力于服務“三農”,積極響應落實“打好種業翻身仗”的重要決策,解決農村種質資源問題,為農民增收致富謀出路。通過不斷的育種創新和兼并重組,創造量質雙優的新品種并推廣到國外市場,打造企業品牌矩陣,大大提升企業國際化品牌形象。
第二,突破同質化競爭格局,研發創新速度不斷加快。品種創新和科技研發對種子企業來說至關重要,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種子企業創建具備專業知識和創新精神的高質量科研人才隊伍,并完善基礎設施設備。同時,建立多層次創新研發平臺、國內外育種站和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為新品種的轉型升級與測試評價奠定基礎,并且儲備豐富的種質資源,增強品種再升級能力。
第三,始終堅持優質優品,種子品質不斷提升。為確保種子的優質優品,企業首先建立并完善質量管理制度與質量控制體系,其次科學制定生產計劃,創建追溯信息檢索的數字化平臺,最大限度規避風險,最后及時地對生產繁殖的種子進行質量鑒定,保證各個環節都得以嚴格監督和檢查,為農戶提供高質量品種。
國外種子企業通過兼并重組、項目合作等多種方式進入中國種業市場,占據種業市場份額,部分種子企業受到外資企業壟斷的威脅越來越大,與發達國家的種子企業相比,我國種子企業在經營規模、研發投入和業務領域都存在較大差距。拜耳在2018年收購了美國種子龍頭企業孟山都,其業務領域擴展到世界各地,具有強大的核心競爭力。2020年跨國企業拜耳的營業收入高達2 855.52億元,而國內種子龍頭企業隆平高科營業收入為32.91億元。在科技研發方面,拜耳在2020年投入491.51億元,占其營業收入的17.21%,而國內龍頭種子企業隆平高科投入1.93億元,不到拜耳研發投入的1%。當前,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提高自主研發水平,在此基礎上拓展市場規模和業務領域,是培育我國種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不二之舉。
“進口種子按顆賣,國產種子論斤賣”這種現象在我國普遍存在。比如,2015年—2017年從日本進口10萬顆西蘭花種子價格從3 500元提高至2萬多元,僅僅兩年時間單顆種子價格上漲了6倍,而國內種子價格并沒有太大的變化。這種現象反映出我國一些種子品質與發達國家生產的種子存在一定的差距。這是由于我國種子企業準入門檻低、分布廣泛、數量多但實力弱、市場集中度低、難以形成規模優勢。除此之外,我國種子企業的科研體系呈現“條塊分割”的特點,缺乏協調性和完整性,難以建立商業化的農作物種業科研體制。因此,當務之急是要持續提高種子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在種子的培育研發中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為輔助,突破關鍵技術,提高育種能力,加快種子“國產化”進程。
加強種質資源創新保護,加大知識產權維護力度,這是當前我國種子企業的迫切要求。我國種質資源豐富,但仍然存在品種消失、對現有種質資源保護力度不足、種質精準鑒定規模不大等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指出,我國作物種質資源保存總量超過52萬份,位居世界第二,但種質資源精準鑒定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對于抗病、抗蟲、高產、優質等性狀的精準鑒定不到1.5萬份,亟待加快從種質資源向優異基因資源轉化,提高種質資源的利用率。跨國種子企業尤其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國外種子企業很少將頂級品種出口到中國。然而,發達國家依靠發展中國家獲取種質資源,在此基礎上培育研發新品種,造成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維權難、取證難等問題。種子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也是企業進行組織創新的基礎。一旦企業研發出的新品種被他人模仿或抄襲,科技研發人員的創新熱情會逐漸消退,企業會遭受巨大的損失。因此,要對貿易合作、企業的兼并重組以及農民自留種等情形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加以重視。
一些國外高端品種在我國種業市場占據較大比重。重視產業鏈條示范和服務,重視市場與科研的緊密結合,致力于實現與社會的共享價值,是國外種子企業開發和維護高端種子市場的重要原因。首先,我國種子企業缺乏對種植戶提供從產品到技術難題的解決方案,在企業經營方面存在很大不足,而跨國種子企業先正達致力于為產品的生產、供應和加工提供更加卓越、安全和環保的創新解決方案,以種植戶為出發點,總結種植過程中的困難和挑戰,并為其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圍繞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為消費者提供服務,有助于企業長久經營,在這一過程中強化服務、重視信譽,提高種子品牌影響力。其次,我國種子企業對于市場與科研的結合不緊密,未將“責任意識”貫穿到企業生產經營的整個過程,難以與社會共享價值。然而,國外一些企業會指明品種的優缺點和種植難點,引導消費者理性購買。除此之外,跨國種子企業在拓展新市場時,也會對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基礎設施以及運營市場等展開調研,再因地制宜去研發和培育新品種,并將資源加以優化配置。
當前,知識產權、種質資源保護力度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科技創新仍然存在較大差距。面對這些問題,首先,國家要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知識產權保護及監管規則,加強種質資源以及種子貿易的制度改革;其次,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投入與支持力度,強化創新驅動發展,促進校企合作與產學研相結合;最后,加大對自主創新和“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快企業的兼并重組。
一方面,加強技術攻關,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在新品種的研發中,堅持種子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為輔進行自主研發,調整布局商業化研發體系和育種基地,提升品牌效應,致力于解決種業“卡脖子”難題。另一方面,持續完善企業經營管理體系。對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種子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形成規模化優勢,拓展市場規模和銷售渠道,并提供“一站式”服務;對內以員工利益為導向,鼓勵和培養創新人才,保護知識產權,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
在企業的生產采購中,企業會和農戶簽訂第三方生產合同,采取“公司+農戶”的生產模式,由農戶負責田間操作;在企業的銷售運營中,農戶是最終的消費者,農戶的種植也是新品種研發可利用的影響因素之一。第一,農戶應持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與技能水平,合作方也要加強對農戶的全過程技術指導與管理,建立農業生產全程化服務體系,最大限度地規避生產風險。第二,數字經濟時代下,農戶要緊跟時代步伐,依托種業電子商務平臺,進行線上科學選種,提高生產效率,實現增產和增收,同時也能促進我國種業的高質量發展。
面對我國種子企業存在的短板問題,各個主體應該共同應對:國家加大對種子企業的扶持力度;企業加強技術攻關,持續完善企業經營管理體系;農戶積極掌握先進技能,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各個主體緊密聯系,積極互動,全方位促進我國種子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共同致力于確保種子安全,進而保障糧食安全。
[1]毛長青,許鶴瀛,韓喜平.推進種業振興行動的意義?挑戰與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21(12):137-143.
[2]余志剛,崔釗達.中國種子戰略的內涵?特征?難點及其進路[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2):77-87.
[3]劉育金,李春雷.總體國家安全觀下我國種子安全問題[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2):16-26.
[4]華樹春.跨國種業公司開拓中國市場策略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8(4):131-140.
[5]崔寧波,生世玉.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意義?問題挑戰與路徑重塑[J].現代經濟探討,2022(2):94-102.
[6]李巧華.新時代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與實現路徑[J].財經科學,2019(6):57-69.
[7]高維龍,李士梅.農業服務化對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驅動機制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5):1-14,37.
[8]黃新杰,李益鋒.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振興的機遇與挑戰[J].廣東蠶業,2021,55(12):149-150.
10.3969/j.issn.2095-1205.2023.01.31
F324.6
A
2095-1205(2023)01-104-03
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與金磚國家農產品貿易結構分析”(20Y099)
周桂林(1998— ),女,漢族,河南信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業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