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樂偉
易地扶貧搬遷農戶后續就業幫扶長效機制優化研究——以湖南省永順縣為例
鄭樂偉
(吉首大學商學院湖南吉首416000)
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實施,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發展困境,使搬遷農戶的生產生活得到改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搬遷農戶原有生計資本,造成農戶的失業。因此,如何幫助搬遷農戶實現穩定就業,成為易地扶貧搬遷后的首要任務。文章以湖南省永順縣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查,永順縣在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所構建的就業幫扶長效機制在解決搬遷農戶就業問題時仍存在許多不足,提出對就業幫扶長效機制進行優化,能有效保證搬遷農戶實現穩定就業的目標得以實現。
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就業幫扶;長效機制
就業幫扶是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幫助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的重要舉措,關系脫貧攻堅成果鞏固,關系搬遷地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農戶在經歷易地扶貧搬遷后,原有生計資本遭到破壞,其生產、生活以及就業等方面面臨較大的考驗。因此,做好后續就業幫扶工作,確保搬遷農戶就業保持穩定,是優化就業幫扶長效機制的價值所在。
2021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鄉村振興局等20個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切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十四五”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形成了五年“總施工圖”。國家鄉村振興局把易地搬遷戶中有返貧致貧風險的脫貧不穩定戶和突發嚴重困難戶,全部納入防止返貧監測幫扶范圍。為促進就業,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財政部加大安置點周邊以工代賑政策實施力度,按照不低于中央投資15%的比例發放勞務報酬,帶動10多萬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此外,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實施易地搬遷安置點就業協作幫扶專項活動,依托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省內幫扶等機制,通過“訂單式、定制式”技能培訓和就業崗位精準對接,促進群眾外出就業,動態跟蹤監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進展情況,指導各地及時解決局部性、突發性就業困難問題。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背景下,易地扶貧搬遷農戶后續就業是一項重要工作,需要解決如何有效地將幫扶資源轉化為搬遷人口的穩定脫貧和可持續發展[1]。由于易地扶貧搬遷的后續就業涉及多元主體,僅靠政府難以達到搬遷農戶長效就業的目標[2]。因此,構建和優化易地扶貧搬遷農戶的就業幫扶長效機制,需要企業、農戶和政府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政府的責任是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為企業的發展掃清障礙和提供便利。企業則是積極參與政府扶持的項目中,為農戶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而農戶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努力投入工作中。
湖南省永順縣在探索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就業幫扶長效機制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幫助成千上萬的搬遷農戶順利就業,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文章根據實地調研的結果,從勞務輸出機制、技能教育培訓和援企穩崗就業機制、就業幫扶后續保障機制、內生動力激發機制四個方面指出其中的問題。
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實施使得永順縣部分人口搬遷到更適合生產生活且交通便利的鄉鎮或縣城周邊,這些區域為農戶外出就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交通條件,使大規模的勞務輸出成為可能。同時這種可能也為搬遷農戶實現穩定脫貧、持續增收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但現實中存在的其他阻礙勞務輸出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歸結起來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第一,缺乏完善的信息對接機制。大部分搬遷安置區沒有明確的機構負責勞務輸出工作,搬遷農戶外出就業主要依靠自己或親友來實現,缺乏有序的組織和領導,不能合理規劃和有效利用安置區的勞動力。
第二,沒有形成有效的勞務合作機制。大多數勞務輸出地沒有與省內外用工單位建立勞務協作,難以第一時間了解企業的用工需求。同時就業服務體系的不完善導致勞動力組織不到位,勞務輸出效率不夠高。
易地扶貧搬遷農戶的知識和技能水平有待提高,需要就業幫扶機構在農戶進入勞動力市場前對其進行必要的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競爭力,使其滿足企業的招聘要求。為此,永順縣政府組織相關部門進行了多次技能培訓,但最終并未達到預期目標。其主要原因是這類技能培訓重理論輕實踐,難以激起搬遷農戶的學習熱情。另外,受限于資金、場地、培訓人員的專業水平以及設備等資源的限制,培訓方只能開展簡單的技能培訓,這類培訓對農戶技能提升的幫助有限。此外,有的搬遷農戶不愿意從事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差的工作。負責開發就業幫扶車間的企業由于缺少政府支持,經營規模得不到擴大,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有限,難以滿足搬遷農戶的就業需求。
從課題組在永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調研的結果來看,少部分搬遷農戶過于依賴政策扶持,寧愿吃著低保也不愿接受政府的就業幫扶,只想靠著政府送錢送物,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因此,當部分政策脫鉤后,不少搬遷農戶就無法自食其力。此外,還有一部分搬遷農戶由于習慣了原住地的生活,在搬遷到安置區后對新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產生抵觸心理[3]。另外,企業或工廠在時間和技能水平上對員工有更多的約束和要求,這使得部分搬遷農戶感到不適應,對進入企業或工廠工作的意愿不強。
易地扶貧搬遷農戶在得到就業機會后,仍然有可能因各種因素導致再次失業。因此,完善的就業幫扶后續保障機制是保證搬遷戶重新獲得就業機會的關鍵。然而從實地調研結果來看,盡管搬遷安置地構建的“黨委+工作領導小組+工作組+就業領導小組辦公室”四級督導工作機制能夠及時、有效地解決搬遷農戶的轉移就業問題,但對保障農戶穩定就業仍有所欠缺,不足之處主要有兩點:一是當農戶因適應工作環境的能力差、技能水平低等原因被解雇時,就業幫扶機構往往難以及時了解農戶失業情況;二是在農戶失業后,就業幫扶機構采取的措施大多是給予農戶臨時性的失業補貼,缺乏詳細且具有針對性的再就業計劃,而且在農戶重新擇業的過程中,就業幫扶機構也未能重新提供轉崗培訓和就業指導。此外,農戶在就業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勞動糾紛,但由于他們的法律意識淡薄且處于弱勢地位,一般只能向外界尋求法律幫助。從調研發現的情況來看,搬遷安置點及所在地政府并未創建專門的法律援助機制,當搬遷農戶陷入糾紛后,往往難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勞務輸出作為永順縣解決搬遷農戶就業問題的重要舉措,必須對勞務輸出幫扶機制進行優化,更好地滿足搬遷農戶外出就業的需求。如果搬遷農戶存在集中外出務工需求,應當為農戶出行提供服務。例如,為搬遷農戶提供“保姆式”勞務用工輸送服務,實現點對點的勞務輸出[4]。同時,還應對就業服務體系進行升級,并在經濟不景氣時,為搬遷農戶提供往返交通、就業補貼,并根據農戶就業意愿加強同就業地的溝通聯系,及時掌握農戶在當地的就業情況,為解決搬遷農戶后續就業問題提供便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作為勞動力密集地,在其附近設置就業幫扶服務中心,能夠方便日常工作的開展。如果大部分搬遷農戶都在同一個地區務工,則可以在該地區設置勞務對接點,同時強化省內勞務幫扶,做好各項就業服務保障工作。若搬遷農戶選擇外出務工,則將其作為重點輸出對象,為其制訂專門的培訓計劃,在提高輸出質量的同時保證輸出規模。此外,針對不同家庭類型的搬遷農戶,就業幫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對于家有老人、殘障人士、重病患者而無法離開家鄉的搬遷農戶,則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鄉村公益服務崗位的開發,或統籌安排到附近就業幫扶車間以滿足搬遷農戶在居住地工作的需求[5]。
合適且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是實現搬遷農戶穩定就業、持續增收的有效手段。通過技能培訓,搬遷農戶的就業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夠得到快速提升,同時也能激發他們的就業動力。在培訓內容的具體安排上,培訓除了滿足搬遷農戶的就業需求和技能需求外,還可以適當增加生活常識、務工常識以及法律法規等內容的培訓。在培訓方式上,要積極拓展多樣化的后續培訓方式。可以采取“線上+線下”“集中+一對一”相結合的方式滿足不同搬遷農戶的需求[6]。為了確保鄉村公益性崗位、就業幫扶車間等這類崗位能夠長期保持穩定,可根據國家相關規定,為參與就業幫扶的企業提供適當的稅收減免、金融服務支持,從而幫助企業不斷壯大發展規模,實現既能“穩崗”,又能吸納更多的搬遷農戶就業的目標。此外,加大縣內各類建設項目吸納易地搬遷農戶就近就業,積極組織無法外出務工的農戶參與附近農村道路、環境整治、城鄉綠化等項目,以“以工代賑”的方式穩定就業[7]。
永順縣要始終堅持扶貧與扶智相結合,在不斷加大外部就業幫扶力度的同時,也要注重對搬遷農戶思想方面的幫扶。通過組建勞動致富宣講員隊伍,向他們宣講優秀傳統文化、勤勞致富的典型案例,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激發搬遷群眾就業的內生動力,幫助他們摒棄“等、靠、要”的思想,引導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實現增收致富[8]。同時鼓勵有創業意愿和創業潛力的搬遷農戶進行自主創業,并為那些能夠吸納大量勞動力的創業項目提供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持。
建立就業幫扶監測信息平臺,省級有關部門統一調度,把搬遷安置區的農戶都納入就業幫扶的動態監測系統,確保幫扶對象的就業信息得到及時反饋,進而有效排除失業隱患。如果搬遷農戶在工作一段時間后,因個人能力、企業用工需求變化、市場經濟環境變化等因素而面臨失業風險,那么當地政府可以借助該平臺及時發現風險,從而快速地組織當地人社局、鄉村振興局等部門為農戶重新進行轉崗培訓或提供就業途徑,使其順利就業。與此同時,在農戶重新培訓或擇業的過程中,就業幫扶機構可在了解其家庭狀況后,依照相關規定,向其發放專項救濟資金以幫助農戶緩解因失業而帶來的焦慮情緒。同樣,完善的法律援助機制對幫助搬遷農戶解決勞動糾紛、穩定就業具有重要作用[9],也是就業幫扶保障機制中的重要一環。更為重要的是,就業幫扶機構也應給予農戶足夠的人文關懷,尤其是在農戶再次失業或家庭遇到重大變故時,及時且暖心的人文關懷能夠幫助農戶重拾信心,增強就業內生動力。
就業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提升搬遷農戶的幸福感。優化易地扶貧搬遷農戶就業幫扶長效機制,不僅可以有效解決搬遷農戶的就業與發展問題,還能夠有效地抑制返貧風險,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從而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
[1]李長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就業扶貧的機制與措施[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8(6):29-36,154.
[2]唐桂春.會澤縣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幫扶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22.
[3]鄭樂偉.易地扶貧搬遷不同特征群體適應性比較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1(5):176-177.
[4]王宗強,韓銳,尹潔,等.如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就業幫扶?——基于我國秦巴山區4縣1區3015個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實證分析[J].科學決策,2022(6):34-53.
[5]陳菲菲,張祎彤,仇煥廣.“挪窮窩”后如何實現平穩過渡?——基于疫情沖擊下易地扶貧搬遷戶就業治理的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2(2):48-59.
[6]王玨玨.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的后續困難與對策[J].廣東蠶業,2021,55(2):128-129.
[7]甘燦業.就業幫扶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及實踐路徑[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2,16(3):17-22.
[8]張濤,張琦.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就業減貧機制構建與路徑優化[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7(4):129-136.
[9]羅梓浩,劉慶慶,楊紅秀,等.雄安新區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就業問題調研及精準幫扶[J].廣東蠶業,2019,53(7):141-142.
10.3969/j.issn.2095-1205.2023.01.38
F323.6;F249.27
A
2095-1205(2023)01-126-03
國家民委武陵山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基地開放基金項目“民族地區農村返貧風險評估和對策研究”(20JDZB073);湖南西部經濟研究基地開放基金項目“農村返貧風險多維預警機制研究”(21JDZB053)
鄭樂偉(1996— ),男,漢族,江西上饒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發展與減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