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滿意 王楊
(信陽農林學院林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隨著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的深入融合,知識產權正逐步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性資源,并且日益在國際競爭中發揮著關鍵作用。2019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文件闡釋了新時代下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主要工作,明確了我國依法嚴格保護知識產權的立場和力度[1]。2022年1月,河南省知識產權局印發了《河南省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十四五”規劃》,為今后一個時期河南省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標。當前,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普遍參與其中的公眾知識產權意識的提升是知識產權強國戰略目標以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的重要保證。因而如何更加有效地在公眾中推廣知識產權知識,提升公眾知識產權意識,是值得深思的重要問題。
我國知識產權制度是在20世紀80年代建立起來的,建立初期,人們對知識產權的概念很模糊也很陌生,盜版侵權現象依然十分普遍,人們對自己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也十分薄弱,知識產權制度當時在我國尚處于萌芽階段[2]。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與世界的逐步接軌,加之政府的積極宣傳引導,知識產權才更多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但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公眾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依然不強,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主要一點還是在宣傳引導和普及教育上做得不夠,使得公眾的受益十分有限[3]。
媒體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能夠廣泛、迅速地進行宣傳,使群眾能夠及時獲取知識信息。因此,政府通過媒體推廣和普及知識產權知識,對于提升大眾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是非常好的途徑和手段。但現階段來看,政府在利用媒體宣傳知識產權方面更多的是停留在新聞報道和專題策劃上[4],這種方式在教育引導上發揮作用不大,對于普通大眾來說,比起充滿娛樂性、爆炸性的新聞,略顯枯燥的專業性新聞報道難以吸引大眾的注意,而且傳統的說教更易引起群眾的反感,如果不能使大眾駐足停留,就難以起到教育作用;此類新聞報道主要是對政府開展相關知識產權活動的詳細播報和介紹,在傳授知識作用上發揮不大,大眾只是從中了解到有關知識產權的只言片語信息,很難獲取關鍵的重要信息,更不要說系統的學到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知識。此外,有關知識產權的宣傳教育,每年主要集中在“知識產權宣傳周”等固定時間段,呈現出節點式的特點,往往在那幾天,通過啟動儀式、新聞報道、宣講咨詢、系列活動等形式大張旗鼓的開展,這種宣傳短時間力度很大,但更多的是集中在表面,而公眾對知識產權的認識和重視并未起到預期效果。
新時代,媒體的傳播途徑也在發生變化,逐步由傳統的紙質媒體轉向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相比起傳統的紙質媒介,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多樣的表現形式使得普通大眾的接受程度更高。但現階段無論是傳統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有關知識產權的宣傳和普及做得都還不夠。如,傳統互聯網,專類的科普宣傳網站很少,更多的是官方網站以及政府網站的某個板塊,而且內容也多是報道相關工作,即使有部分科普知識,也主要是集中在文字科普,表現形式單一,群眾接受程度不高;而快速發展的移動互聯網,尤其是大眾接受程度高、普及程度大的微信公眾號、微博、今日頭條、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程度的平臺媒體,卻沒有足夠的利用起來。如能夠發揮其中自媒體的作用,通過形式多樣的表現和接地氣的言語表達,在知識產權宣傳上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前我國知識產權宣傳主要集中在固定的活動日,政府會通過世界知識產權日的契機開展一系列的活動,但總體來看,普及率遠遠達不到。而且一年里只集中在短短幾天的時間,涉及面自然不夠廣,普及效果也不夠深入。如果要想大眾真正對知識產權有所重視并了解相關知識,自然需要將其融入到群眾的生活中去,要在潛移默化中對群眾起到宣傳教育的作用,而不是依靠短期的、集中的、“轟炸式”的宣傳,雖然當時看起來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工作開展的也是鋪天蓋地,但效果遠遠不及深入群眾的潤物細無聲的宣傳教育[5]。
所謂的城市“微更新”是指在保持原有城市整體面貌的情況下,對城市做出的微小修復、修補的一種更新提升方式。微更新的核心在于“微”,雖是對城市中看似微小的改造提升,實則是抓住城市規劃發展的重要問題;看似投入很少,改動不大,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實質效果[6]。在國家最新的“十四五”規劃中也提到,現階段的城市改造將由以前的大拆大建變成了“基礎鞏固、相關完善、提升質量”為主的精修提升。與過往的城市更新相比,“微更新”弱化了政府和開發商在其中的作用,體現的是一種由下至上的更新模式,更多的是強調對細枝末節的改造,而這種改造與居民和整個社會保持著緊密關聯[7]。在經歷過城市快速發展的時期后,目前已逐漸轉入城市存量發展時期,如何利用好現有城市用地,提升城市整體水平正是城市微更新需要面臨的挑戰。自2021年以來,國家曾多次明確表態支持城市更新或直接出臺相關鼓勵政策,與此同時,城市更新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可見其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城市微更新具備靈活性強、成本低廉、覆蓋面廣的特點,既能提升城市整體環境,為城市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同時也能夠真正深入大眾中,打造符合人們需求的現代化城市體系。
“口袋公園”又被稱為袖珍公園,是在1963年由美國的風景園林設計師羅伯特澤恩所提出來的,最早的口袋公園是1967年建成于美國紐約53號大街的佩雷公園[8]。口袋公園屬于城市中的小型服務場所和設施,主要是能夠滿足周邊城市居民的生活、休閑和娛樂需求。尤其是現今的城市微更新建設,口袋公園能夠在其中發揮其靈活性強、占地面積小、功能多樣和服務全面的特點。穿插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口袋公園,不僅能改變城市的環境,同時也能發揮一定的功能性作用[9]。2022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專門下發了《關于推動“口袋公園”建設的通知》,通知中要求到2022年底,全國建設不少于1000個城市“口袋公園”[10]。
主要還是通過傳統媒體的渠道,但在傳統媒體的宣傳上更多的卻是注重新聞報道,而知識普及的作用遠沒有發揮出來,不夠親近普通大眾,而且宣傳教育的時間段非常集中,難以起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作用。而打造知識產權主題口袋公園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口袋公園屬于一種見縫插針的城市休憩綠地補充,能夠較好地滿足群眾對休憩綠地的需求。城市往往擁有一定數量的中大型公園綠地,這些中大型公園常集中在郊區或是分散在不同城區,雖然能輻射到一定范圍內的群眾,但很難覆蓋到全部。并且對于多數人們而言由于路途稍遠,前往并不方便,所以部分功能作用發揮得并不夠突出。而利用好城市角落中空地,打造小而精、小而全的知識產權口袋公園,能夠吸引周邊居民前往休憩,還能夠很好地起到知識產權宣傳教育作用,讓人們在日常散步遛彎中就能學習到知識產權有關知識。
城市的發展已經逐步進入存量發展階段,因而國家也提出了“城市微更新”的口號,反對傳統過度浪費式的大拆大建,而是進行局部的“有機更新”。如何利用好這一契機,將知識產權宣傳教育工作融入下一階段的“城市微更新”和“城市局部有機更新”中去,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口袋公園”是一個很好的承載體,口袋公園有別于傳統的中大型體量的公園綠地,中大型體量的公園綠地在建設上首先需要有足夠大的占地面積,這一點在城市中選址就有很多顧慮,而且建成后的服務半徑也很難兼顧大多數群眾。因此,如依托其打造知識產權科普宣傳教育主題公園,不僅花費大量資金,同時效果也必然差強人意。而口袋公園屬于一種城市微小型綠地,是將城市中原本荒廢未加利用的地塊重新利用起來,其服務半徑雖然不大,但是憑借數量的優勢,以及距離居民社區近的優勢,能夠更好地發揮其不同功能作用。因而把握現階段“城市微更新”風口,結合口袋公園打造不同形式、不同類型的知識產權主題公園能夠使知識產權教育更好地融入群眾中去。
任何宣傳教育如果脫離了群眾,采取枯燥單一的形式,都難以取得較好的效果,知識產權同樣如此。如果只是依靠政府短期的科普宣傳、簡單說教和新聞報道,不僅受眾面小,而且群眾接受程度也不高。而打造知識產權主題口袋公園,通過建設出形式多樣的主題口袋公園,發揮出口袋公園的便民性、小巧性、服務性、功能性的特點,使得人們在口袋公園中休閑娛樂的同時,便能夠接觸到知識產權知識,在潛移默化中了解相關內容,學習相關內容,最終才能夠實現對大眾的宣傳和教育。這樣既減少了形式化集中宣傳的經費開銷,又能夠為群眾打造出豐富多彩的休閑游憩綠地,一舉多得。
口袋公園屬于一種微小型綠地公園,建造口袋公園與其他公園綠地一樣遵循相同的造園手法,園林建設中常見的構園要素也均具備。口袋公園雖體型較小,但包含的內容同樣豐富。而如何把知識產權有關內容融入其中,既要做到不會顯得突兀有礙景觀,同時又能使人們接受認可并愿意去了解,這就需要在設計階段多花心思。在建設口袋公園時,可以按照不同分區,安排更有針對性的知識產權相關內容。如,在兒童區,可以多增加色彩艷麗、結合卡通動漫的宣講內容,這樣可以極大吸引小朋友注意力,同時也可以增加一些互動游戲知識,使得家長帶領小朋友玩耍時,便可以為小朋友講解有關知識產權內容;在中老年休閑游憩區,考慮到部分中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視力和聽力略有障礙,可以設置一些太陽能作為動力的視聽設備,播放知識產權相關的視頻和音頻,可以采用老年人更易接受的戲曲腔調以及傳統文化形式,進而起到更好的效果。同時在整個口袋公園設計中,也可以巧妙融合知識產權有關內容,如設計帶有投影的夜間照明燈,將一些有關知識產權的漫畫和簡短文字投影到地上進行展示,或者通過一些具有造型的景觀宣傳欄,進行科普宣傳。
口袋公園占地面積小,建設經費相對較低,且城市中可用來建設的空地也相對較多,建成后的口袋公園能夠滿足大眾“出門見綠”的休憩需求,而知識產權的宣傳需要深入群眾中去,因而可以建在城市人群密集區的口袋公園自然是非常好的科普宣傳平臺。由于口袋公園體量小,建設的數量相對可以增加,以便能較好地分布在整個城市中。在建設規劃初期,可以結合城市中不同區域的不同受眾人群,建設不同形式的知識產權主題口袋公園。如,在學校區域建設,可以適當在口袋公園中多增加趣味性、知識性、互動性的表現形式;在居民小區周邊的口袋公園,可以前期做好調查,依據調查所得的主流人群類型,在公園建設上選擇更符合此類人群的知識產權表現形式,這樣周邊人群前往口袋公園游玩時,才會對其更有吸引力。此外,地方政府及規劃部門也可以根據知識產權內容,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打造不同主題口袋公園。如,在一個城市中可以在不同區域打造知識產權歷史口袋公園、知識產權文化口袋公園、知識產權普法口袋公園等系列口袋公園,形成豐富的知識產權宣傳普及體系。
口袋公園一旦建成,要具備一定的服務時限,因此在建設初期要考慮到短期目的和長遠規劃。短期目的是指,口袋公園的設計和構園要素要符合現階段知識產權宣傳科普的需要,設置相對易更換的展示平臺,以此滿足不同階段的宣傳主題;可以多采用現代化的手段,如智能電子屏、NFC技術等;盡量規避不易更換的科普宣傳裝飾品,如帶有科普內容的景觀置石等,一旦需要替換時,不僅費用較高,還難操作,甚至會改變原有景觀效果。長期規劃是指,口袋公園在建設時,可以考慮將其作為日后知識產權宣傳科普的一個集中固定場所,在設計初期針對今后的宣傳活動,保留一定的空地,但同時也要兼顧在非活動宣傳日時,場地依然能夠發揮其滿足大眾聚集休閑的需求。
總體來看,知識產權在我國的普及和宣傳依然任重道遠,在傳統科普宣傳模式下,更應該結合時代發展的新技術、新手段,以及不同專業學科優勢,將知識產權科普宣傳工作融入其中。知識產權科普宣傳不應只是枯燥的說教,應采用大眾更易接受的方式,將知識產權融入大眾生活,在大眾周邊通過潛移默化的多種形式來實現,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才能被更多人所接受,才能形成更加濃厚的知識產權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