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增梅,羅傳英,任明忠
(四川省筠連縣農業農村局,四川 筠連 645250)
筠連縣位處四川盆地南緣、川滇兩省結合部,北界高縣,東接珙縣,南靠云南省威信、彝良縣,西鄰云南省鹽津縣。域內高山深谷綿延起伏、溪河流域縱橫交錯、山丘平壩錯落有致,沃土肥田遍及鄉村,地形南高北低,最低海拔368.86m、最高海拔1777.2m,海拔間差1408.34m。森林覆蓋率55.77%。境內氣候溫暖、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長秋短、霜雪較少,光熱水資源豐富,年均氣溫16.5℃,日照時長1053h,無霜期325d,降雨量1203mm,相對濕度80%,幅員面積1256km2,轄7鎮5鄉157個村17個社區,總人口45萬。
筠連縣坐落于全國中藥區劃版圖中的西南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野生及家種區,第三次中藥資源普查顯示筠連縣擁有各種中草藥1455種,其中中藥材145種(野生93種,栽培或家種52種)。根據中藥材產地適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統軟件(GMPGIS),《中國中藥區劃》《中國道地藥材》《中國藥材產地生態適宜性區劃》等文獻資料,結合筠連地區的生態因子開展產地適宜性分析,黃精、筠姜、佛手、金蕎麥、黃柏、杜仲、金錢草、魚腥草、砂仁、羊開口、射干、半夏、天麻、重樓、虎杖、川木通等藥材品種,均適宜在筠連縣進行種植(其中筠姜是全國唯一一個以縣名命名的藥食同源中藥材品種)。
2020年2月9日,市委、市政府印發《宜賓市產業園區(經開區、高新區、工業園區)產業布局定位目錄》(宜辦〔2020〕10號),將四川筠連經濟開發區確定為全市唯一以現代中醫藥為主導產業發展的園區。根據這一定位,為進一步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筠連縣結合結合自身區位、資源等優勢,將藥食同源健康產業作為全縣三大主導產業之一,打造烏蒙山片區特色產業發展示范縣、四川省中藥材產業重點縣、國家級中藥材溯源試點縣。從2021年起到2025年實現全縣中藥材擁有面積達1.67×104hm2(其中:野生中藥材面積1×104hm2,種植培育中藥材面積1×104hm2)的目標。截至2021年,全縣有種植中藥材新型經營主體174個,加工企業4個,種植面積達0.4×104hm2。
一是成立以縣委書記、縣長為雙組長的筠連縣現代中醫藥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明確目標和責任,領導組下設產業基地建設組、招商引資組等5個專項工作組,全力推進現代中醫藥產業發展。二是科學編制發展規劃,組織中醫藥專班、中醫藥管理局、衛生健康局、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經商信息科技局、文廣旅游局等部門專題研究,以建成“中國黃精第一縣”為目標,科學編制《筠連縣現代中醫藥產業發展規劃(2020~2030)》,引導全縣中醫藥產業發展。三是強化政策保障,緊密結合筠連縣實際情況,制定《中共筠連縣委辦公室 筠連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扶持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意見(試行)》(〔2020〕—26),印發《筠連縣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驗收管理辦法(試行)》(〔2021〕—14),激發種植主體積極性,促進全縣中藥材種植規模化發展,
4.2.1 改革種植模式,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 充分利用氣候、土壤等資源優勢,優化種植結構,提高土地生產力,實現效益最大化。全縣通過“新型經營主體+基地+農戶”方式,大力推廣糧經復合種植和“林+藥”立體種植模式,共計建立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5個,分別為遵義、宜賓合作共建林下黃精種植示范基地、筠連縣標準化黃精種苗繁育基地、筠連縣重樓種苗繁育及種植示范基地、筠連縣筠姜種植示范基地和筠連縣吳茱萸種植示范基地。帶動農戶種植中藥材約0.33×104hm2,豐收村、雙田村、中心村、卜好村、春風村、景陽村、云嶺村、高峰村等13個村中藥材種植培育初具規模。
4.2.2 積極爭取項目,加快中藥材種植基地示范建設 對接上級有關部門爭取中藥材項目。通過項目實施的帶動,合理引導原有種植大戶,建設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積極開展中藥材示范種植,以點帶面,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進一步促進全縣中藥材產業快速向好發展。目前簽訂了《筠連縣標準化黃精種苗繁育基地建設項目投資協議書》,該項目在鎮舟鎮建設13.33hm2集中連片鋼架大棚“多倍體大葉高桿不倒苗”黃精育苗基地,6.67hm2標準化黃精種植基地。
4.2.3 以銷定產,種植市場需要的食藥同源品種 采取招商引資和農戶自愿模式,新引進四川德馨堂中藥科技有限公司、筠連縣筠隆順中藥材發展有限公司、四川省圣土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宜賓蜀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宜賓傅氏中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等中藥材種植和加工龍頭企業5個,協調種植戶與企業簽訂生產合同。企業負責指導生產并提供技術服務,生產的產品由企業全部收購,實行訂單生產,破解中藥材產銷難題,減除產業發展后顧之憂。同時加大發展適宜于筠連的黃精、黃柏、金蕎麥等中藥材產業基地建設力度,培育道地品種,協調配合做好筠姜藥、食產品的研發開發和招商引資,推進中藥材種植道地化、優質化建設。
強化縣校合作與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輕化工大學白酒學院、浙江農林大學等院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人才培養、培訓,種植技術研究、指導和產品研發推廣等方面廣泛合作,助力現代中醫藥產業發展。二是聘用專家顧問。聘請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創新研究院張三印教授為科技顧問,聘請省中藥行業協會會長石才金為中藥材產業發展顧問,指導筠連現代中醫藥產業發展。三是聯建專業機構。與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合作成立烏蒙山中醫藥產業技術分院,全面推動筠連現代中醫藥產業發展。
四川、云南和貴州三省簽署了《川滇黔中醫藥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緊緊抓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跨區域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機遇,打造烏蒙山中醫藥發展高地。舉辦烏蒙山中醫藥發展大會,整合烏蒙山各縣(市、區)中醫藥資源,協同布局,錯位發展,共同打造現代中醫藥產業集群,延伸中醫藥產業鏈、價值鏈,建設區域中醫藥產業發展高地,截止2021年,加入聯盟成員達32個。
一是強化地標產品申報。2019年12月,筠連筠姜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證書,目前正在積極籌備“筠連黃精”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申報。二是強化宣傳營銷。充分利用各種展銷活動開展系列推介活動,不斷提升筠連中藥材品牌度。
一方面,產業發展基礎較薄弱,全縣中藥材種植品種繁多,但基本都是零星種植,多以農民自發的個體種植為主,面積較小,生產分散,沒有形成規模效應,呈現出小而雜的生產局面。另一方面,扶持政策保障不足,中藥材產業基地建設、精深加工等方面缺乏大項目支撐。
筠連縣中藥材產業剛剛起步,發展基礎還很薄弱,雖有四川藍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及4家微小的作坊式中藥材初加工企業,但無法滿足筠連縣中藥材產業發展的需要,也沒有相應的中藥材交易市場,精深加工能力嚴重不足,產業鏈不完整,培育和引進企業難,產業化進程緩慢,是中藥材產業“卡脖子”難題。
一方面筠連縣中藥材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實力不強,雖然在筠連縣中藥材產業發展初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融資難、企業發展后勁不足,無法帶領更大范圍藥農發展中藥材,同時也無法拓寬市場新領域。另一方面,筠連縣中藥材精品少,產業有“優”無“勢”,產品有“特”不“強”,品牌有“名”不“響”,加之企業缺乏抱團取暖的緊迫感,“各自為戰”“單打獨斗”的現象普遍,在“筠連黃精”這個大品牌下,各企業自主成立企業品牌,造成品牌混亂,產業發展止步不前。
種植端現有中藥材種植品種魚龍混雜、規模小而散,標準化程度低,質量參差不齊,近年來引進四川省圣土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帶動、宜賓蜀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帶動了豐樂鄉、鎮舟鎮農戶規模化種植的典型,但集中連片種植過千畝以上很少。此外,藥農對中藥材標準化種植還沒有概念,栽培技術、田間管理、水肥、病蟲害防治、產地初加工都不重視,影響了中藥材的質量和藥效。加工端雖有幾家中藥材加工企業,但大多是初加工,精深加工能力嚴重不足,導致優勢產品少,產品附加值小,市場綜合競爭力不強,同時藥企業自主創新意識淡薄,產品研發力度小。旅游、銷售上中醫藥文化挖掘還不深,康養旅游打造還不夠,目前除了結合巡司溫泉打出藥浴外,暫無亮點旅游路線。同時藥膳產品種類少、品質一般。筆者認為,市場需求挖掘太淺,藥膳食品的制作尚未突破傳統的方法,創新性研究的力度太小。總之,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和旅游尚未形成有效銜接,從種植與加工上看,藥農與加工企業尚未建立訂單生產模式,導致出現筠連縣中藥材原料銷往全國各地,而縣內加工企業又從全國各地收購中藥材原料的現象。從加工環節看,筠連縣中藥材加工以烘干、切片為主,對中藥材藥用成分提取水平低,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為經濟效益。從流通領域上看,縣內尚未建立相應的中藥材交易平臺,中藥材原料及產品銷售無法有效流通。
基層農技人員中,懂中藥材種植、管理的奇缺,全縣從事中藥材工作的人員中僅2名是中醫藥專業畢業的,開展中藥材工作專業人才力量嚴重不足,技術指導滯后,藥農種植重栽輕管,科技投入嚴重不足。同時缺乏有實力的中醫醫療機構、制藥企業引領,中醫藥產業規模小、檔次低,產業整體水平不高。
通過對筠連縣中藥材品種、面積、產量、銷售情況的實地走訪調查,了解到人工栽培或野生采集較多的有黃精、金蕎麥、白及、佛手、枳殼、靈芝、白芷、射干、黃柏、筠姜、鉤藤、吳茱萸、淡竹葉,魚腥草、金錢草、金銀花、菊花、虎杖、骨碎補、葛根、杜仲、土茯苓、重樓等20余個品種。經過認真分析政策扶持發展、市場需求拓展的人工培植、野生采集和藥商收購的中藥材品種的分布、價格、產量和市場行情評估后,筆者認為發展中藥材不能跟風種植,多則是草,少則是寶,產能過剩會導致中藥材價格大跌。所以在種植前,需提前了解種植品種的市場行情、種植周期、栽培技術、加工儲藏等,筆者分析后建議種植以下品種類型。
一年生品種種植周期短,受市場需求影響大。比如筠姜,目前食用市場比藥用市場大得多,藥用市場尚未完全開發,兩者之間存在較大價格差異,市場價格波動較大,不宜鼓勵農戶大面積種植。大面積種植可能會在市場需求少時造成虧損嚴重,并且筠姜品種特殊,大面積連片種植發生姜瘟等病蟲害的概率會更高,建議筠姜0.2~0.53hm2小面積種植,同時可以搭配其它中藥材適當種植。
多年生的品種種植周期較長,市場價格波動較小。比如黃精、吳茱萸、黃柏等多年生品種,種植時間長,黃精、吳茱萸需3~5年、黃柏需8~10年以上方可收獲。價格波動較小,且近年來呈上升趨勢,建議藥農根據市場行情和產量來安排銷售時間。
種植周期長、栽培技術要求高的品種,效益也較好。比如重樓(也稱七葉一枝花,土三七),對土壤、溫度、水分要求較為嚴格,施肥必須是腐熟的有機肥,遮陰要恰當,培植技術含量高,筠連縣蒿壩鎮中山村約有13hm2重樓種苗繁育及種植示范基地,有3~5個種植戶種植重樓近10年,種植技術較為成熟,近年來重樓收購價格為生貨160~200元/kg,干貨550~580元/kg,目前市場行情較好。
種植周期短、栽培技術要求低的品種,效益也偏低。例如金蕎麥、鉤藤等品種,筠連縣團林、鎮舟、沐愛等鄉鎮都有種植,發展規模不大,近年來收購價格略有下降,不建議藥農大面積凈種,可適當搭配其它中藥材或者經濟作物種植,比如“桑樹+金蕎麥”“黃柏+金蕎麥”“鉤藤+黃精”等高矮搭配的套種模式。
加強技術扶持,組織農業農村、經信科技、自規等相關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成立專家服務團,對中藥材栽培技術、生產加工、等環節進行指導。同時建設種植示范基地,對縣內集中連片栽種的中藥材基地,給予政策扶持。采取招商引資和農戶自愿模式,引進中藥種植龍頭企業和商家,協調種植戶與企業簽訂生產合同,企業負責指導生產并提供技術服務,生產的產品由企業全部收購,實行訂單生產[1],減除產業發展后顧之憂。
通過政策、項目等大力培育一批引領示范好、服務能力強、利益聯結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2]。鼓勵以龍頭企業為代表引領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加工業、開發基地旅游、采摘觀賞等藥旅融合發展的新業態。建議一方面針對縣內現有的加工企業對其生產經營進行提檔升級,四川德馨堂中藥科技有限公司和宜賓傅氏中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加工產品主要為藥食同源食品,暫無藥材飲片、分離提取方面的加工設備,產業鏈延伸不足。另一方面可加大招商力度,引進具備炮制加工、萃取有效成分等能力的制藥企業,提高中藥材產品附加值。
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積極對接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教學實訓基地[3]。另一方面要重視本土人才的養,比如從事中藥材種植5年以上的土專家,他們實踐經驗豐富,技術成熟。建議在全縣摸底調查,建立中藥材土專家庫,組織這批本土人才座談,結合實踐經驗,編寫適用本土的種植技術規程,充分挖掘、收集、整理老中醫和民間驗方,大力開發筠連縣特色醫藥產品。同時繼續抓好中藥材種植農技干部隊伍培訓,把農技人員培養成中藥材種植技術方面的中堅力量。
堅持品牌強農引領農村振興戰略,要聚力打造公共品牌,從“大產業、大品牌、大戰略、大手筆”出發,在品牌建設上思想要聚焦,圍繞“生態綠色”,堅定不移的主推“筠連黃精”公共品牌,采用母子商標、雙品牌經營的方式,制定“筠連黃精”品牌管理辦法。同時圍繞公共品牌,大力推行“互聯網+中藥材”行動,下功夫進行宣傳推廣,擴大“筠連黃精”的知名度。
在筠連建立“中國西南中藥材交易市場”,逐步建立筠連縣中藥材網絡信息平臺,引導種植、加工、購銷中藥材經營戶開展“互聯網+”業務。積極參加或舉辦不同形式、不同層次、不同規模推介會、品鑒會,把其辦成中藥材產品展示、產品銷售、貿易洽談和招商引資的重要平臺,支持藥企在外建立專賣店、專柜、中醫藥康養體驗館等營銷網絡,并通過直銷、代理、加盟、連鎖等方式,積極拓展的國內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