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市椒江區教育教學發展中心教研處副主任 中學高級教師
教科版科學教材培訓專家組成員 全國小學科學教材培訓專家組成員
胡志林
“真學習”是相對“假學習”而言的,而“高質量真學習”,是指學習深度(質)和學習效度(量)實現一定要求的“真學習”。只有讓學生經歷“高質量真學習”過程,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真學習”很難。一節科學課,老師一個勁兒地講,到下課,科學知識老師講完了,學生聽完了,算不算真學習?對那些在聽老師講課過程中,主動進行信息處理、在思考中構建新知識的學生來說,是“真學習”;而對那些只聽不思考,或者裝聽、裝思考以及干脆不聽的學生來說,就是“假學習”。只有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構建新知,才是“真學習”。為什么說“真學習”很難呢?因為人的大腦不同于容器,硬塞是沒有用的,學生只要不想思考,可以隨時屏蔽信息:已經知道的不想學;不感興趣的不想學;太難的不想學。甚至老師上課的習慣、語言表情等都會影響學生學習主觀意愿。只要學生不愿學習,一切都是徒勞。
“高質量真學習”更難!比如一位老師在上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用氣球驅動小車》一課,先講解什么是反沖力,再花30分鐘讓學生探究氣球大的小車跑得遠還是氣球小的小車跑得遠,最后花2分鐘提一下吸管的長短和粗細會不會影響氣球小車的遠近。整堂課下來,學生玩得很投入,也很開心。我聽了這節課后,就問上課老師:學生進課堂前知不知道氣球大的小車會比氣球小的小車跑得遠?有沒有明顯的課堂增量?這算不算“高質量真學習”?“高質量真學習”必須學習深度(質)和學習效度(量)實現一定要求。本節課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學生本來就已經知道的“氣球大的小車比氣球小的小車跑得遠”的活動上(只能說是活動,因為這根本就不是科學思維參與的探究,學生根本就不需要思考就知道了實驗結果),學習深度(質)和學習效度(量)都沒有實現一定的要求,不能說是“高質量真學習”。
那怎樣才能讓學生經歷“高質量真學習”過程,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呢?
根據學生前概念確定重點學什么。要想讓學生經歷“高質量真學習”過程,必須把學生未知的部分作為學習的重點。仍以《用氣球驅動小車》一課為例,本課如果采用項目式學習,讓學生組裝一輛能跑指定距離(如4~5米)的氣球小車,同樣提供小車、氣球、各種規格的吸管,讓學生經歷研討、設計、制作、測試、論證、調試、迭代改進等探究過程,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這對學生來說是新的挑戰,誰也不知道氣球和吸管怎樣組裝才能跑完這一區間,具有挑戰性的“高質量真學習”情境就營造出來了。要記?。赫n堂的精彩往往在于不確定性。
根據“深度學習”理論,確定怎樣學。要想讓學生經歷“高質量真學習”過程,需放大疑惑,留下烙印,深度學習,達成共識。如我區老師在上教科版六上科學《斜面》這節課時,先運用斜面從上往下搬運物體,發現斜面能“省力”,再引發學生思考:如果運用斜面從下往上搬運物體呢?少數學生認為能省力,大部分學生認為不省力。認為不省力的學生是這樣想的:因為從上往下沿著斜面流水,是不用人力的,而從下往上搬運物體時,必須用人力,所以不省力。此時,老師追問:“斜面從下往上搬運物體真的不省力嗎?”進而引導學生知道:從下往上搬運物體能否省力,必須將沿斜面搬運所用的力和直接提升的力進行比較。學生明確后,再讓他們去找“有沒有不省力的斜面”,實驗探究后利用大數據進行比對,沒有找到不省力的斜面,從而確認“斜面能省力”。這樣的學習,學生就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讓學生經歷“高質量真學習”過程,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是我們每一個科學老師都應追求的理想。只有我們都朝這個方向努力,教育目標才有可能真正實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