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蘭(甘肅:民樂縣洪水鎮樂民小學)
在不斷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素養開始被廣泛關注。一線教育工作者和教學科研工作者紛紛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進行深入研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深入總結,從而確保能夠通過相關研究為小學科學實際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指導。在新課程理念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認識到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紛紛探索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策略,從而確保能夠通過小學科學教學實踐,切實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為了能夠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更好地通過小學科學教學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對目前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究,找出問題產生的根源,從而使優化措施的制定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真正實現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筆者通過調查分析,認為目前小學科學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雖然目前已經對小學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多次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小學教育仍然有主科與副科之分。小學科學由于沒有考試壓力,被劃分為副科,這也導致小學科學教學工作在小學一直無法得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科學課一周往往只有兩次,顯然無法滿足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需求。
新課程改革給予了小學科學課程前所未有的重視,提出要通過小學科學教學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尤其是創新創造能力的提高。但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部分學校科學教師隊伍建設顯然存在不足。筆者在調查中發現,部分小學的科學教師甚至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師兼任,這些教師缺乏足夠的科學專業知識素養,無法滿足學生對知識學習的需要,對于學生提出的有關科學問題往往難以進行及時有效的解答。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會受到嚴重阻礙。
目前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完課后,往往給學生布置科學作業,但是科學作業的布置與具體作業內容的設計卻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學生在完成科學作業之后,仍然無法對科學知識的具體內涵有深入的理解,創新思維能力無法通過科學作業的完成得到切實提高。因此,不科學、不合理的科學作業設計形式,顯然會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對教學質量的提升也產生不利影響。例如,部分小學科學教師為了“省事”,往往會選擇向學生布置簡單的抄寫作業,要求學生將教材當中某一章節的內容重復抄寫。這種死板單一的作業設計形式,會使學生喪失對科學知識學習的興趣。學生只是被動地應付式地完成作業,根本不能引起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導致學生雖然能夠掌握一定的概念性科學知識,卻缺少有效的思維能力鍛煉機會,無法通過對科學知識的學習促進自身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
通過上文對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筆者認為,為了實現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就需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解決現存問題,以小學科學教學為途徑,促進小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不斷提高。在具體實施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相關工作。
為了更好地通過小學科學教學促進學生思維能力不斷提高,需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變,擺脫以往僵化的科學課程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從科學學習中感受到樂趣,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后續相關教學活動的開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為了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切實提高,就需對教學活動的設計進行全新思考,探究如何通過優化課堂教學環節,使學生切實地感受到學習科學知識的樂趣。筆者認為,可通過創設科學教學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科學知識進行思考,讓學生沉浸在科學活動的氛圍中,促使其在科學教學情境下,不斷提升科學學習興趣,為學生更好地投入創新思維能力訓練創造良好的條件。
例如,在教學“水的三態變化”時,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觀看視頻,讓他們了解水的不同形態之間是如何變化的,然后通過做小實驗的方式,使學生在教室內親自動手觀察水從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從而對水的三態變化知識產生深刻認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根據水的三態變化原理,開展海水淡化工作,以這樣的教學方式逐步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有疑問才會有進步。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通過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提出疑問,向教材提出疑問、向教師提出疑問,只有不斷地產生疑問、提出問題,才能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創新思維能力。而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應當從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開始。教材中涉及大量的科學知識,但許多學生很難發現教材當中知識的奧秘,因此需要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思考,結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向其他同學或直接向教師提出疑問,以這種方式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云的觀測”這一部分內容時,學生可能會提出這樣的疑問:不同形狀的云代表什么樣的氣候條件?不同季節會有什么樣的云?云朵的變化會不會與氣候變化產生直接的聯系?在提出這些疑問之后,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對天空中云朵的變化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通過這種實際觀察和動手記錄的方式,讓學生探究云朵的變化規律,從而對氣象問題產生深刻的理解,促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為了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真正得到提高,教師還應充分認識到建立平等師生關系的重要性,通過不斷改善課堂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和諧的、融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與教師深入交流,從而形成平等的師生關系;促使學生不斷增強自信心,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讓學生明白創新的重要性,敢于創新,善于創新。在良好課堂氛圍的創設中,小學科學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對于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應予以充分尊重。對于部分成績較差的學生,應當有意識地給予幫助,讓其有更多的課堂發言機會,使其能夠樹立良好的自信,從而以更大的熱情投入科學知識學習,為自身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創造條件。此外,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與學生開展溝通和交流。要用溫和的語言向學生提問,避免以命令的方式指導學生,讓師生之間能夠形成平等的關系,為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搭建良好的活動平臺。
小學科學教學與其他科目的教學存在較大的不同,小學科學中的眾多知識都需學生參與科學實驗進行實際操作,才能夠確保其對科學知識進行有效學習,使教學質量實現預期目標。如果學生沒有參與足夠的科學實驗,則其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將會浮于表面,無法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同時,缺乏動手操作,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將會被削弱,無法在實際動手操作實驗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創新思維能力的目的也就難以實現。
例如,在教學“物體在水中的沉與浮”時,為了使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產生足夠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課前5 分鐘向學生提問:一塊鐵放入水中是會浮起來還是會沉下去?一個皮球放入水中是會沉下去還是浮上來?那么,一個西瓜放入水中是會沉下去還是會浮上來?通過這種層層遞進的問題,使學生能夠迅速將思緒投入課程學習中。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親自試驗的方式,將不同物體放入水中觀察其浮沉現象并做好記錄,讓學生在參與實驗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為了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小學科學教師就需對現階段科學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實實在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