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艷(甘肅:正寧縣山河小學)
在新課改的發展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已經成為發展主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 版)》明確指出,要將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工具,以此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投入數學活動之中。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究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的融合的重要意義和方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打造高效課堂。
小學生年齡小,正處于成長與思維發展的黃金階段,對諸多事物缺乏理解。在數學課堂中,數學知識過于抽象,學生學習難度較大,如果不及時處理與解決,往往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傳統模式下放羊式、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無法實現課堂教學的創新與效率,而應用信息技術能夠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在強化學生記憶的同時也能提高教學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幾何圖形”時,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通過大屏幕展示多種圖形,并選擇不同的顏色進行填充,以此加深學生印象,也能吸引學生的眼球。
實現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可以將多媒體以輔助工具的方式應用于課堂教學。通過網絡下載數學素材與數學資源,豐富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教學氛圍,在開闊學生眼界的同時也能創新教學內容。實踐證明,在信息技術支持下,小學數學教師縮短了備課時間,而備課效率大大提升,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有效利用課堂時間,無形中提高了教學水平,而且還能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在圖文并茂的教學環境下鞏固數學知識。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融合,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這與核心素養理念高度契合。與此同時,借助多媒體技術,學生可以形象化地感受數學知識,可以通過問題設置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問題意識,實現個性化發展,能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為后續的數學知識點學習打好基礎。
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能促進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教師可以采用動畫、視頻等多種方式將數學知識呈現給學生,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課堂學習中保持注意力,不斷加深數學知識的印象,進而完成基本的教學目的與要求。
從宏觀角度分析,人們對教育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的,教學手段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教育事業的推進而發生變化。新課改下創新教學理念已經成為主要的趨勢與客觀要求,但大多數小學數學教師并沒有從本質上解讀新課改的要求,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方式過于固定,學生聽課模式過于單一,教學流程過于陳舊。這種情況下,課堂教學往往與學生學習需求存在矛盾,無法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小學生雖年齡比較小,但正處于思維培養的重要階段,數學教師要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數學思維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學生在后天的學習中逐步養成的。教師要深度把握核心素養培養的實質,強化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但仍有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并未認識到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沒有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忽視對學生邏輯思維、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的學習效率下降,甚至對數學產生抵觸心理。
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符合當前新課改的要求,可以推動數學課堂教學的改變與創新。它不僅能使課堂教學更具靈活性與多樣性,而且也能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式,優化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保障。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空間思維的培養,是教學重點之一,且難度較大。多數小學生空間能力欠缺,在面對幾何圖形時會出現手足無措、一頭霧水的現象。為此,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開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眾所周知,原先的教學中多為實物教具,雖然教學方式比較簡單,但實物教學卻存在缺陷與不足,實物是實心的,學生想象力不足,對其內部構造缺乏了解,難以展開聯想,實物教學還會模糊幾何體的線條。而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數學教師可以選擇應用三維圖像及動畫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無形中發揮想象力,提高空間思維能力,正確認識各類幾何圖形。
比如在教學“長方體與正方體”知識點時,如果單純地照本宣科,學生難以理解,而運用多媒體技術,便可以改善這一現象,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圖形。教師可以搜集與長方體、正方體相關的三維教學動畫,設計三維動畫,對長方體、正方體的圖形知識進行展現,如此,就可以讓學生在大腦中形成圖形的幾何模型,有效提高空間思維能力。
課堂氛圍是提高學生積極性的重要保障。在小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成長特點,采取寓教于樂的方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傳統教學模式過于枯燥無趣,還會讓學生產生緊張感,尤其對學困生而言,是一種“折磨”,更是一種阻礙。然而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相互整合,能夠從根本上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所存在的缺陷與不足,也能為學生營造樂學、善學的氛圍。教師要有效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從主觀上轉移教學空間,通過圖像、視頻、聲音等帶給學生新鮮感與刺激感,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觀念,感受數學的樂趣與魅力。
比如,在教學“復式統計表”相關內容時,教師便可以運用多媒體的方式插入聲音或圖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或搜索與制作統計表有關的動畫,將其插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對統計問題展開探究,集中注意力,從而實現基本的課堂教學目的。
在小學數學中,諸多知識具有抽象性,如不及時解決抽象問題,往往會讓學生產生困惑。基于此,數學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解決抽象問題,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將抽象問題具象化,加深學生的理解,雙管齊下幫助學生解決數學抽象問題。
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教師便可以借助多媒體動態圖像,以小動物為主要對象,兩只小動物分別從AB 兩地出發,其間兩只小動物相遇并分離,以動畫圖像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對時間進行把控。此外,教師還要以數形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
提高數學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此有清晰的認識,并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拉近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距離,使課堂教學變得具趣味性。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到數學的意義,進而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刺激學生的感官,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作為學生感性認識的重要保證,生活經驗至關重要。對此,數學教師要將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加強對直觀思維與抽象思維之間關系的認識,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與空間思維能力。比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有哪些圖形屬于軸對稱圖形,在學生思考之后踴躍回答問題,同時教師要借助多媒體將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進行展示,以此引出對稱的概念。這種導入新課的方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加強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聯。
習題訓練是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反饋的重要方式,也是鞏固教學效果的重中之重。利用信息技術可以設計練習題,幫助學生在分層練、對比練中鞏固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此外,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即時反饋功能更是實現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教師可以借助該項功能快速獲得習題訓練結果。從學生角度出發,及時反饋可以讓他們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加以檢驗,也能實現自我反思與自我激勵。比如在教學“角的度量”時,學生量角的時候正確讀出角的度數是重點更是難點,為了讓學生對角的度數有清晰的認識,教師可以選擇交互式電子白板配套及時反饋系統為學生設計不同的習題,如用內圈刻度測量銳角和鈍角、用外圈刻度測量銳角和鈍角、測量不是水平放置的角、測量有一條邊被擋住的角等。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也能通過該系統及時了解學生的答題狀況,對于學生錯誤率較高的題目,教師要進行統一講解,做好指導。
總之,信息技術帶給小學數學教學重大的變革,不僅符合新課改的基本要求,而且能從本質上改變傳統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實現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符合基本的教學目標,也能建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在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的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思考能力與分析能力。對于教師而言,要不斷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將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工具,避免產生依賴性,提高教學質量,推動小學數學課堂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