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霞(甘肅:鎮原縣臨涇鎮毛頭小學)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經提出:未來的教育=人腦+電腦+網絡,這充分說明了信息化教育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也是當下教學必須攻克的難題。跨學科學習模式,以學生的學習過程為載體,將英語學科與信息科技進行整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不僅能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也能優化傳統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建更加先進、更加多元的學習環境,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小學階段,教材是大多數學生唯一的學習途徑,尤其是1~2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限,接受新知識需要一定的過程,因而能看到大多數學生的英語能力都比較薄弱,對語法的認識以及應用方面需要提升。因此,教師要主動回歸課堂,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掌握學科技能。英語與信息科技跨學科教學能夠有效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打破教材的局限,從英語中培養學生的信息思維和信息技能,從信息科技中強化英語知識,從而實現兩學科的雙向滲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科的知識深度,促進其素養提升。
在英語與信息科技跨學科學習中,教師要結合兩學科的特點以及課程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契機,實施跨學科教學。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思維都處于基礎水平,教師應該圍繞學生的興趣特點,選擇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實現兩學科融合,如游戲教學、動畫教學等,從而對傳統的教學進行優化和創新。因此,在跨學科教學中,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加投入地參與課堂學習,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同時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生英語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在英語學科與信息科技跨學科教學中,師生之間的角色發生了明顯的轉變,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播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同時基于學生學習過程,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得到了增強,而且更多的課堂時間和空間是留給學生的,大大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從而充分發揮跨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
預習是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但在現階段教學中,很多教師缺乏對學生預習的引領,多數情況下都是教師直接開展教學,因此學生在對課程知識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直接參與學習,對一些英語能力弱的學生而言,勢必會影響其學習效果。因此,基于英語教學過程,教師首先應將信息科技與小學英語兩學科跨學科教學理念融入預習環節。教師可以運用線上平臺,通過群聊,向學生發布預習任務單,讓學生明確預習內容以及課程重點,鼓勵學生在課前完成預習任務,對課程知識做到提前了解,從而提高預習質量。另外,線上預習任務單的形式也能夠讓學生體會計算機的使用,同時感受群聊帶給學習的便利,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從而推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What would you like?”這一單元時,教師就可以將線上預習任務單,通過釘釘群聊或者企業微信等平臺發送至學生手中,讓學生對“What would you like?”這一單元的知識內容有所了解,從而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在任務單中,教師重點讓學生提出三種自己最喜歡吃的食物,然后思考如何針對“你想要吃什么?”這一話題與他人展開討論,學習“What would you like?”“I like...”句式,并且自主進行翻譯,了解句子的含義以及在生活情境中的應用。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組織學生開展課前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完成課堂導入,從而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學生完成預習任務的過程中,要自主打開群聊文件,閱讀文件內容,并根據任務單中的任務,按照步驟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驗了群聊學習模式,并且圖文結合的電子任務單,對學生來說更加新穎、更有創意,提高了學生閱讀電子文檔、文本的能力。由此可見,課前預習的過程有效深化了學生對信息科技的認知,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從而促進英語學科與信息科技跨學科學習模式的有效應用。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學習英語的方式也比較單一,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尤其當教師書寫了大面積的板書時,會給學生的心理帶來無形的壓力,降低其英語學習興趣,學生的能力發展受到局限。因此,實施英語學科與信息科技的跨學科教學,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適合學生,同時又符合課程特點的學習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可以嘗試借助豐富多彩的媒體資源,利用形象生動的圖文、動畫、視頻、音樂等媒體資源,創新學生的學習方式。這樣,也能在課堂上營造科技氛圍,讓學生對信息科技產生一定的認知,讓枯燥的英語單詞、英語句子變成一個個跳動的音符、一幅幅有趣的圖畫,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讓信息科技在英語課堂發揮更大的價值,促進兩學科之間的有效融合。
例如,在教學“My week”這一單元時,為了能夠讓學生對課程中的對話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師就可以以“聲形結合”的方式引領學生進行對話練習。首先,教師根據對話內容,選擇合適的圖文媒體資源,輔以配音資源,讓學生在觀看圖片的過程中用筆記錄圖片中的對話,經過反復觀察、反復記錄,加深學生的印象;其次,在觀看完視頻后,教師鼓勵學生將自己記錄的對話內容展開陳述,向同學分享自己的學習過程;最后,教師結合學生的表現,在PPT 上為學生展示“My week”相關的對話習題,讓學生根據提問,選擇正確的選項,以此強化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多媒體資源的引導以及課堂提問的環節,不僅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生的課堂興趣提升了很多,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交流,實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為后續的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另外,信息化設備的應用,也讓學生看到了在英語學習中,圖文資源的使用價值,剛好對應學生信息科技學科中圖文并茂這一節知識,因而有效地實現了兩學科之間的跨學科教學。
從大量的教學實踐發現,信息科技與英語跨學科教學,不僅能夠節省大量的板書時間,而且也為增強課堂趣味性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各類信息設備,提高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提升課堂效率。同時,也能讓學生在課堂互動的過程中,體會信息設備的使用,激發學生的網絡意識,以此實現兩學科的有效融合。
例如,在教學“In a nature park”時,教師就可以借助信息設備組織學生參與課堂闖關游戲。在游戲中,教師將各個關卡設置為動畫模式,學生通過電子白板參與闖關,每一關卡中都有不同的學習任務,只有最快通關的學生,才有機會獲得游戲勛章。第一關,學生需要快速地對教材中的單詞進行英漢互譯,正答率80%以上即可通關;第二關,學生需要根據對話情境,將被挖空的句子填寫完整,正答率80%以上即可通關;第三關,學生需要根據題目中出現的圖片,分析場景類型,自行編寫對話,完成對話編寫并符合圖片主題的即可通關。這樣的通關游戲,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體會到了電子白板中的信息功能,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彩的網絡學習平臺,深化了學生對信息科技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跨學科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對改變當下英語教學的方式非常重要。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深刻認識教育發展已經逐漸邁向信息化、數字化。因此,我們更要走在教育發展的前列,整合信息科技與英語教學的優勢,融合發展,突出兩學科的育人價值。基于此,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同樣可以運用信息平臺的智能評價功能,對學生的作業實施智能化分析,發現學生學習的問題,并且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為學生提供更多元、更具網感的學習環境,實現精確學習,從而實現兩學科的有效融合,促進教育質量提升。
例如,在教學“What can you do?”時,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提交的測驗展開智能化分析,在得出分析結果后,學生可以自行查看平臺上為自己推送的習題練習,對自己做錯的題目進行強化練習,從而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另外,教師也可以參考學生作業的評價結果,在下一次課堂教學時,對學生的錯題進行強化講解,從而充分發揮智能化評價的價值,徹底攻克學生的學習難關。通過這樣的評價過程,我們將學生的學習搬移到了網絡中,學生能夠體會到信息科技帶來的學習便利,同時也感受到信息科技的精準化、效率化,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科技認知,以此推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綜上所述,推進小學英語與信息科技學科的跨學科教學模式,具有非常突出的實踐價值,不僅能拓展學科知識深度、豐富學生學習體驗,還能落實課堂自主學習。為此,教師可以選擇線上預習的方式,提升學生對電子文檔的使用能力,提高預習質量;教師可以整合媒體資源,增強學生對圖片、視頻等媒體資源的認識,營造科技氛圍;應用信息設備,在互聯網平臺開發多途徑的學習模式,增強課堂趣味;開展智能評價,打開學生的學習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多元、更具網感的學習環境,落實精確學習。這樣,就能全面推進英語與信息科技跨學科教學的有效實施,發揮學科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