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志(江蘇:睢寧縣實驗小學)
小學教師在開展科學課教學時,要合理應用信息技術,以豐富課程教學內容,使學生對學科知識具有更為全面的認知,要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確保課堂教學質量得到全面提升,推進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
第一,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現代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背景下,學生和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教師通過有效應用智能終端,可以有效突破時空的限制,指導學生在互聯網平臺中學習更多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第二,可以極大地豐富課本知識內容。在現代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背景下,小學教師在進行備課時,可以根據教學要求搜尋相關教學素材,在利用教材實驗的同時,可以科學應用其他趣味實驗,從而大大豐富教學內容,更為高效地開展教學工作,引領學生探索科學知識。與此同時,還可以強化資源共享。在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教師可以運用翻轉課堂、MOOC、微課等教學方式,利用網絡平臺進行資源共享。科學教師合理應用網絡資源,能夠獲取更為豐富的實驗素材和教學內容,不斷完善和優化科學教學形式,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全面提升。同時,學生還可以利用相關平臺進行學習資源的下載和應用。
第三,可以有效增強師生互動。在現代教育發展中,云課堂、錄播教室、未來教室等現代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師生之間的互動更為密切。例如,科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設置分組實驗和科學討論問題,為學生進行科學分組,要求學生在小組內開展頭腦風暴活動,迅速形成答案。
第四,教師要逐一批閱學生提交的問題答案,及時解決學生交互中出現的問題,確保學生可以更為高效地進行互動學習、團隊學習和自主學習,提高師生互動的效果,確保學生能夠更為高效地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
由此可見,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可以豐富科學課堂教學內容,加快知識更新速度,為教師有序開展教學工作創造極大的便利條件,使學生對科學課堂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實現教學效率的全面提升。
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動力之源。而在以往進行科學課程教學時,教師通常是向學生直接講解教材內容,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無法使學生充分理解教材內容,學生對科學課程缺乏學習興趣。而應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豐富課程教學內容,使學生學習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強化學生學習動機,確保學生能夠跟隨教師的思路探究課堂知識,課堂學習效率得到全面提升。
例如,教師在進行《云的觀察》一課教學時,為使課堂教學具有更強的趣味性和更大的活力,就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卷云、積云、層云等圖片,根據相關圖片講解概念知識,促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更大的專注力,使教材文本的局限性得到有效突破,保障學生學習狀態,為構建高效課堂夯實基礎。
在現實生活中,書本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想要保證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就要科學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我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雖然學生可以從各種媒體中獲取廣泛的知識,但是知識較為零散,缺乏系統性。因此,教師要善于應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再現教學內容,加深學生的理解,對課文內容產生更為深刻的印象,同時,還能接受更為豐富的知識,實現思維的拓展。
例如,在《動物》一課的教學時,學生對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具有強烈的探究欲望,教材內容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為此,教師就可以運用網絡教學資源,為學生設置綜合實踐課程,搜集和整理學生提出的問題,然后組織學生確定活動主題,共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在具體參與探究活動時,可以根據個人興趣提出相關問題,通過登錄各種網站或利用搜索網站搜集各種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并對其進行科學整理制作小報。在學生活動后,教師可將學生制作的小報張貼在教室內,引導其他同學觀賞交流。發布學習成果,可以使學生個人水平得到充分展示,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更大的樂趣。
在科學教學中存在大量科學實驗,而部分科學知識無法用語言描述。例如,光合作用、地球自轉、地形變化等知識,用傳統教學方式無法講述清楚,使學生對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缺乏充分認知。對此,教師可以運用計算機技術,通過延時、再現、組合、分解等多種方式展示事物發展過程,向學生直觀展示較為復雜的科學知識。
例如,教師在《我們的身體》一課教學時,在進行身體內部結構的講解時,學生對研究自己身體的結構具有較高興趣,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在理解相關知識中感覺到枯燥乏味。而教師利用相關課件開展教學工作,進行身體內部結構的展示,可以使學生直觀地看到胃的蠕動和心臟的跳動,同時,教師進行科學的講解,學生就可以看到生活中無法看到的情形,迅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這樣,就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在進入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教師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創新傳統教學模式,使網絡信息讀取的方便性、傳播的及時性和資源的豐富性等優越性充分發揮出來,助力教學形式更生動。利用電教媒體進行模擬動態演示,能在一定程度上簡化相關的認識活動,使學生對科學知識有更為全面的認識。
例如,教師在進行《宇宙》的教學時,可以應用網絡技術全面搜集整理宇宙探索的相關知識,而后指導學生利用電腦進行宇宙知識探索。為了避免學生在探索宇宙知識的過程中偏離主題,教師要根據資料包內容為學生提供相關網址。
通常情況下,在編寫小學科學教材時,普遍是根據大部分學生的接受程度和認知水平進行的。如果教師對學生個體差異缺乏正確認知,就會在教學工作中很難實現因材施教。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圍繞學生組織開展所有教學活動。
例如,教師在進行《各種各樣的巖石》一課教學時,可以用課件的形式向學生展示相關知識,讓學生跟隨教師的引導觀察巖石標本,確保學生能夠充分掌握巖石的硬度、顏色、形狀、名稱等各項信息,并能利用網絡技術搜集各種巖石的形成過程和形成條件等各項資料,并對其各項信息資料進行全面整合。雖然一堂課時間較短,但是學生能搜集到不同的信息資料,學到更多知識。在課程教學中,科學應用網絡平臺的交互性,可以促使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應用網絡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自學能力,使學生信息搜集能力和處理能力大大提升,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以往在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時,教師普遍將教學活動設計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課程教學無法實現以評促學,阻礙了高效課堂的構建。鑒于此,科學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時,要強化自身的評價意識。
例如,教師在進行《日夜交替現象》一課的教學時,要合理應用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自學情況,根據學生課堂表現進行科學評價。教師在要求學生繪制日夜更替圖時,部分學生存在一些細節性問題,如沒有根據地球傾斜角度進行示意圖的繪制,沒有利用弧形箭頭進行地球自轉方向的標示,不夠認真是導致學生出現此類問題的主要原因。發現問題之后,教師就應及時地進行評價,指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強化教學引導。同時,教師還可以對相關資料進行再次播放,引導學生對晝夜更替圖進行優化。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注重評價的語氣和態度,明確評價和批評之間的區別,要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強化學生學習信心,確保學生能夠直觀表達了解自身存在的問題,塑造奮進謙虛等品質。進行賞識教育的合理滲透,能優化師生共創體系,確保高效應用信息技術。
在現代科技發展推動下,小學教師要有效拓展自身的知識面,要掌握物理科學、生命科學、地理科學、天文科學、生物科學的相關知識,確保能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同時,還要及時了解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讓學生對現代科技的發展趨勢充分了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
例如,教師在進行種子發芽實驗的教學時,實驗誤差可能會使不同種子在光照環境中發芽過慢或過快。這時,教師就要運用網絡平臺查找相關知識,了解出現這類問題的主要原因,掌握不同類型種子的具體特征,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
小學教師在開展科學課程教學時,要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教學內容,突破教學難點;要提升教師專業能力,豐富課程教學形式,實現因材施教;要改進教學評價方式。只有這樣,才能使信息技術得到充分運用,實現高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