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立
(廣西藝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文明的創新中始終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與時代的發展、進步緊密相連,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時代魅力和藝術的風采。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基地,承擔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給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機。所以,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的大學教育,必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校的思政教育相結合,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得以協調發展。
文化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取得的所有成果。文化是社會的思想體系,也就是相應的體制和組織結構。文化作為一種思想,既是一個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活動,也是一個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活動的體現。文化是伴隨著民族的生產與發展而產生的,是由民族形態發展而來的。文化的發展具有歷史的延續性,社會物質生產的歷史延續性是其發展歷史延續性的基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過程中不斷創造和積累的思想結晶,包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忠恕謙沖、中和誠敬、勤儉理智等知行合一的理想人格追求。正如馮友蘭先生指出的,所謂“文化”“民族性”,都是空的、抽象的字眼,不能離開具體的東西而獨立存在。也就是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藝術、哲學等的集大成者,是民族精神的高度濃縮,體在具體生活中的表現。
幾千年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取得的優秀成果對于新時期社會實踐具有革新性作用,有利于改變思政教育的慣性思維,推動整合文化資源更好地走進課堂。這一行為從傳統文化層面推動其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更能拓展思政課的全面性,尤其是作為關鍵時期的高校思政課。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和創新實踐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為其提供堅強有力的文化支撐,高校最直接的教育對象是大學生,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明顯地增加了學習內容,加深了內容層次和思想深度,創新一種更符合當代大學生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
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各種思潮不斷涌現,這對于我國未來社會建設者的高校學生而言,是一種極大的心理考驗,也是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戰。對此,高校應進一步加強思政教育,一方面使教育朝著國際化和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要有效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使大學生的思想境界發生轉變,增強其民族凝聚力,使其堅定不移地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時,“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促使大學生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高校只有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加強思政教育,才能讓大學生向世界張開懷抱,提升辨別世界文化的能力,做祖國未來的建設者,這樣我國在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下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是以人為本,其將人放在重要位置,而思政教育的對象也是人,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影響高校思政教育取得成果的重要因素。從人的發展層次來看,二者具有同向性,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跨越不同的教育條件、環境等因素,對思政教育產生影響。具體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形象性可以將抽象的哲理賦予形象具體的人與事,比單一的政治說教更有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跨時空性可以促使價值差異逐漸歸于思想的統一,順利化解思政教育因文化多元化、地域差異與碰撞而產生的矛盾沖突。換言之,有效的文化教育可以形成一種能夠被所有學生接受的文化認同性,進而強化學生的思想認識,使其實現思想上的提升。延綿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飽含著中國人歷史智慧的沉淀,凝萃著華夏民族亙古不變的氣節與情感,可以促進思政教育的深入發展,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明白,高度統一的思想認識才是民族優秀文化強大的真正原因。如此,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政治觀,朝著貢獻祖國與人民的方向不斷發展。由此,切實完成社會主義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豐富的哲學思想與價值觀念,可以讓學生深入認識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為了民族的發展與復興所做的一切努力,進而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命運聯結起來,更加理性地思考在特定歷史時期個人與國家、民族的關系,進一步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刻含義的體悟。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師適當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學生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的家國情懷、舍生取義等價值觀念,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從而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人文主義對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修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能夠促進大學生快速成長為道德高尚、意志堅強、富有人文情懷的建設者,同時在民族精神的熏陶下,可以促使學生盡快融入建設社會的潮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學會為人處世,化解在交往過程中由于性格、地域、習俗等差異而出現的誤解、矛盾等。作為祖國未來棟梁、建設社會人才的大學生,肩負著立志、報國、筑家的重任。讓大學生得到優秀文化傳統的浸潤陶冶,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奉行現代視角下的“仁義禮智信”是十分必要的。傳統文化提倡的道德精神能夠使大學生深刻理解克己奉公、以禮待人、立己達人等人際交往規則,促進其與社會和諧相處,進而實現全面發展。
現代大學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弘揚文化傳統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題中之意。大學生是社會文化發展的中流砥柱,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僅是忠實的學習者,更是積極的實踐者。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從理論與實踐雙向推動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從教育中得到熏陶并努力創新弘揚。
大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中未能全面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沒有積極尋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的有效路徑,也沒有深入研究如何結合當前大學生的特點,實現文化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其中,部分高校沒有厘清思政課與傳統文化課之間的本質區別,生搬硬套,一味強調二者的共性特點,而沒有深入思考二者側重點的差異性;還有一些高校開展的思政教育忽略了對大學生思維意識的培養,沒有將民族文化中的圣賢之道有機融入教學,缺少必要的傳統文化浸潤熏陶,只是單純地進行價值觀“灌輸”教育;還存在著整合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程體系的口號多、行動少的不良現狀,二者的結合較為表面化,更為堪憂的是大部分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認知,僅停留在《弟子規》之類的童蒙讀物的朗讀和背誦層面,缺乏學術層面的深入研究。
部分高校教師的教學模式比較固化,沒有立足于教學實際進行方法改革與創新,未能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開展教育教學,一些思政課教師課堂教學只是概念和理論的宣講,忽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對思政教育產生的影響,或者即便偶有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因對學生的思想動態把握不足,缺乏必要的調研和分析,不能針對學生的認知需要進行融入,從而導致部分學生不能成功培養主人翁意識及責任擔當精神,甚至不能將個人的前途命運與貢獻國家相結合。
教師的素質是影響思政課教學順利開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許多老師自身的傳統文化知識儲備欠佳,教學運用方式還不夠成熟,未能成功應對實際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困難阻礙。由于師資條件、教師能力不足的限制,加之教學任務繁重,教師學習進修傳統文化的意識比較薄弱,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教學,很難讓學生把握中華優秀文化的精華。
加強思政教育,必須進行一系列配套改革,其中優秀的教材編纂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思政教材的編寫思路與質量直接影響著高校思政課堂的教學效果。高校思政教育必須按照黨中央的新時代要求進行,嚴格依據教材進行課程教學的備課與講授,依據教材內容指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因此,緊緊圍繞“三教”改革,高校應深入落實教材改革的專項任務,鼓勵教師解放思維局限,打開想象空間,鑄就先進高效的教學觀念,積極投入教材與教輔資料的研發與編寫,適當增加彰顯文化自信的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落實教材編寫工作。在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等具體執行方面,教師可以適當融入文化載體以發揮思政教育功能,巧妙融入愛國情、強國志于教材以及考試內容,創造各式教學計劃教育、并啟迪學生。
高校要積極思考思政教育與文化教育之間的關系,必須看到“文化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對人的思維方式及交往方式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為育人的主陣地,高校的思政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也要關注教師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設計教師人文素質和人格修養提升計劃,全方位引導教師進行有效學習。一是要從政治站位的高度,加強對師資隊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培訓,即組織教師多讀馬克思主義、中華傳統經典著作,同時舉辦文化活動,促進文化元素與思政教育的交融,從而實現教育思想從傳統思想品德教育向現代人格教育的邁進,最終實現思政教師政治素養與文化素養的同步提升。二是增加部分具有“文化味”的教學理念培訓,促使教師改變一味重概念講解、理論重申的教學模式,能夠靈活運用鮮活事例,把同心同德、舍生忘死、命運與共等偉大精神融入教學,從而實現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完美結合,增加教育的生動性。三是組織教師走出校園,深入思政教育基地,接受家國情懷教育,具體可以讓思政教師深入文物保護部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機構等,了解文化遺產知識,這有助于其在以后將哲學、社會學、倫理學、社會科學等知識融入教學,使思政教育匯集關愛、凝聚力量,充分詮釋“愛人利物”的價值追求,全力保障教書育人的正確方向。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這一新興力量不僅便利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更是對學習環境產生了影響,再加上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關鍵場地,在新的時代環境下,更多倚重如何教授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高校教育建設的新環境。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參與到思政課時也要做到與互聯網相聯系,實現跨越式融入高校思政課。在新環境背景下,高校教學改革不僅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因此提出了在“互聯網+”環境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思政課程的突破點。這一形式不僅創新了教師授課的形式,也有利于大學生接受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網絡環境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高校環境中提升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例如,運用公眾號、微博平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且為學生展示相關主題活動,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學習模式和技術支撐。
教師要積極拓展思政教育思路,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模式。作為開展思政教育主要渠道的高校,首先,可以充分利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與時代特征的結合點,即以中國傳統節日作為思政教育的文化大背景,將春節、端午節、清明節等主要節日的習俗、民族風情元素提取出來,借助其蘊含的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及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禮儀道德、倫理觀念等厚重的文化內涵,開展思政教育專題活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真正發揮價值和作用;其次,可以根據辦學特點和專業設置,有所側重地開展書法、篆刻、國畫、剪紙、京劇、秧歌、地方戲曲等國粹與民間傳統藝術教育活動,利用可知可感的文化,讓學生欣賞形象具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了解其形成和發展歷史,從而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的內涵及包含的民族精神與價值,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此外,高校還應加強學術交流,舉辦學術講座,邀請部分具有一定造詣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傳統文化研究機構學者講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舉辦相關展覽,從而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趣味性和實效性,促進學生道德修養、人文素養的同步提升。
在學生學習一定的專業知識后,通過一定的模擬環境,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全面的認識和詮釋。在此過程中,注重實踐與多元交互。例如,通過創造具有歷史文化背景的情景,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扮演各種角色,通過情境教學還原來表達某種文化內涵和表達主體意愿。其充分體現了從學生的視角來理解和繼承傳統文化,使其具有自主意識。
無論是在校內或者校園周圍,博物館、圖書館和展覽館等場地都為思政教學提供了充分的“活”的資源,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或者鼓勵學生主動深入到這些場所,在經歷一定的理論傳統文化的知識學習之后,能夠通過具體的文物知識或者書籍記載對傳統文化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
綜上所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相結合,能夠從根本上提高思政教學的實效和質量。在中華優秀文化的熏陶下,老師們可以幫助學生通過學習歷史、感悟文化來培養自己的國家使命感和責任感。總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下,可以促進大學生的意志品質和人文素質的提高。通過學習中華優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高思想境界,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努力成長為具有強烈理想信念的社會主義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