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 哲
(甘肅省鎮原縣城關初級中學,甘肅鎮原 744500)
初中歷史是一門人文性的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核心素養理念的深入,對歷史學科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既要向學生傳授課本中的理論知識,還要培養歷史學習的各種能力,全面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歷史教師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出現了教學方法單一枯燥、師生互動不和諧、歷史思維不活躍等問題,限制了課堂效果。因此,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共同推動歷史教學向縱深發展,就成為歷史教師面臨的課題。要想打造高效的歷史課堂,需要教師秉承育人初心,堅持核心素養教育理念,設計符合初中生身心發展的歷史實踐活動,使核心素養培養和課堂有效教學相融合。
一些偏僻的初中學校缺乏電教設備,教師都是利用“黑板+粉筆”的模式進行授課,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書寫板書,而且難以形象地展示歷史事件和歷史情感,學生的參與感不強,課堂教學質量不高。還有些教師不愿意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他們認為只要完成教學任務就行了,使用投影儀、微課等會浪費時間,而且還需要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抵觸信息技術,沒有做好與時俱進。由此可見,歷史教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直觀展現歷史場景和歷史文化,讓初中生有更深入的了解,豐富感性認識。
片面化主要體現在教師的教學水平不同,他們對待學生的態度也不同,有些歷史教師只關注優等生的表現,在教學中會頻繁與優等生互動,而忽視了學困生的感受,很少提問學困生,認為他們回答問題較慢,而且還會耽誤教學時間,導致班級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還有的教師設計的教學內容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統一的教學方案還會使學生失去學習信心。當學生向教師提問的時候,教師不能及時地給予解答,也會降低學生的好感度。歷史教學應該是充滿樂趣的,需要教師不斷嘗試和改進,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滿足差異化學習需求。
歷史學科內容豐富,錯綜復雜,對初中生的思維要求很高。如果學生不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將會增加學習壓力,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歷史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脫離學生實際,沒有從生活中去選擇歷史切入點,讓學生感到茫然。為了體現教學水平,教師會特意選擇超出學生接受能力的知識,這樣看起來課堂知識含量高,但是實際上學生卻一頭霧水,找不到學習歷史的方向。所以,歷史教師要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適合的學習內容,從內心里激發學生的熱情,使歷史課堂呈現高潮和生機。
初中歷史學科主要講述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涉及的時間跨度較大,對于邏輯思維不成熟的初中生來說,存在一定的難度,有時候學生不能準確把握歷史時間節點,容易出現混淆現象。為此,教師可以創設趣味情境,將枯燥難懂的歷史知識融于特定的、有趣的情境之中,改變傳統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理解和體驗的基礎上學習歷史知識,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具有叩動人心的力量。在歷史長河中,特別是在抗戰階段,出現了很多音樂家,他們結合當時的時事熱點,創作了很多震撼人心的音樂作品。教師可以利用這些音樂作品來渲染課堂氣氛,用激昂澎湃的音樂旋律將學生帶入到戰爭年代,感受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奮勇抵抗的愛國精神,讓學生帶著滿腹的愛國情感融入新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圖片和網絡中的圖像資料來創設情境,用真實的畫面為學生全面形象地展示相關歷史情節,讓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歷史,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感知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和分析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歷史中涉及很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從學科內容特點出發,在教學中引入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謎語、對聯或者故事典故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歷史名人的書法、繪畫、雕塑作品,還可以利用動畫為學生展示各種傳統手工藝品的創作過程,引導學生在審美過程中體會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學習的源頭,通過思考實現問題的有效解決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在傳統初中歷史教學中,許多教師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目標,過分注重教授學生基本知識,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不了問題,只會被動接受,歷史教學出現了“去問題”的傾向。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問題驅動教學,利用問題導入新知,在教授學生歷史知識的同時,培養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少講精講,利用問題多啟發、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到學生手中,在問題探究中獲得知識、技能與素養的全面提升。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歷史知識,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與興趣點,精心設計教學問題,將歷史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所處的社會環境相聯系,引導學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經驗思考、分析、解決歷史問題。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減少對學生的干預,為學生提供自由思考的時間與空間,調動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對歷史問題產生新的認知,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見解,要允許學生提出與教師不一致的想法,勇敢質疑,促進學生多元思維的發展。對于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一些有價值的、爭議性較強的問題,教師還可以設計課堂辯論賽,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在思想交鋒中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知與理解,更好地促進學生辯證思維的培養,對于初中生的發展具有關鍵作用。問題貫穿于歷史教學的始終,教師要把握好問題設計的時機,要將問題用得恰到好處,使其既可以展現教師的教學智慧,又能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歷史是一門系統性的學科,很多歷史知識間都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相同類型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進行整理與歸納,在這些事件和人物的相似和不同之處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在對比分析中發現問題,從而建立起系統的歷史知識體系,實現知識的主動構建。
歷史史料是歷史教學的重要資源,閱讀史料是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歷史知識是回溯性的,很多知識內容與現代距離較為久遠,在歷史知識和學生之間橫亙著一條不可逾越的歲月鴻溝,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豐富感性認識的支撐。為此,教師可以引入歷史史料輔助教學,用真實的史料為學生重現歷史事件的發生過程,用更加生動、形象的內容展現歷史原貌,使學生體驗到歷史的真實性,引發學生內心的真摯情感,升華愛國情懷。同時,歷史史料具有科學性,是最真實的歷史記錄,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認真學習史料,不要輕信錯誤的歷史觀點,以免影響學生的思維發展。
歷史是客觀的、真實的,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很多史料內容,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些現成的教育資源,就地取材,使其成為歷史教學強有力的支持,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知識。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從報刊、書籍和互聯網中搜集史家公認的正史史料,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為枯燥的理論知識注入新鮮的血液,開拓學生的思維與視野,把學生引向深度學習。教師在選擇史料時要把握好史料的難度,所選用的歷史史料要少而精,要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避免泛泛而談;同時還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所選取的史料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容易讀懂的史料,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一些晦澀難懂的史料,教師還應當加以解讀或注釋,為學生介紹所選史料的相關背景,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增強學生的歷史探究能力。將史料運用到教學中,不僅僅是為了論證歷史史實,也是為了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史料內容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解讀史料,指導學生掌握史料的閱讀方法,教會學生如何讀懂材料、如何找關鍵字眼、如何發掘教材與史料的關系等,培養科學的學習方法。
傳統的歷史教學以教師的知識灌輸為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束縛了學生思維與能力的發展。為此,教師要樹立起全新的教育理念,結合學生的興趣點,積極開發、整合身邊的教育資源,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升華學生的學習情感,讓學生由被動接收式的學習轉變為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做到教學的統籌兼顧,既要給優等生拔高的空間,也要給學困生提升的機會,這樣才能夠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增強整體教學質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觀看歷史視頻、編演歷史話劇、開展課堂討論等多元化的活動方式,激活學生的歷史思維,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索歷史知識,研討出更多新的理解與認知。歷史教學不能只局限在課堂這個狹小的空間里,還要多創造條件與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實踐中去尋找歷史、感悟歷史,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去解決問題。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到社會中通過走訪、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家鄉的歷史和抗日英雄事跡,使歷史教學更加貼近生活,增強學生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在平常的歷史課堂中都是教師為學生講授歷史故事,而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發揮學生的能動性,通過舉辦歷史故事會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可以成為故事的講述者,也可以成為聽眾,使愛國主義精神得到傳承,每個學生也會從中受到教育與啟發,增強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藝術源于生活,不同時期的音樂作品體現了不同的時代特征,教師可以將歷史教學與音樂學科相結合,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學習歌曲中的歷史。教師可以開展猜歌名的游戲活動,讓學生聽完歌曲猜歌名,并說出歌曲所體現出的歷史背景、歌頌的歷史人物、反映的歷史事件等。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學唱歷史歌曲或舉行歷史詩歌朗誦活動,在演唱和朗讀中感受文字背后蘊藏的歷史,升華學生的歷史情感。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歷史教學進入了“讀圖時代”,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豐富歷史課堂教學內容,拉近歷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視頻資料可以增強歷史的直觀性,在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史實資料,引導學生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聆聽,用心去思考,通過古今對比使學生獲得直觀的學習感受,利用課堂短暫的教學時間實現了時間與空間上的跨越,讓學生認識到當今生活的來之不易,為歷史學習注入了動力。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開辟歷史第二課堂,利用微信、釘釘等網絡交流平臺構建班級歷史學習群,讓學生在網絡中相互交流自己的歷史見解、分享自己的歷史學習經驗、共享歷史學習資料等,通過學生間的相互借鑒、相互學習,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提高。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在課堂中的質疑情況,創建不同主題的群討論組,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選擇性地參與到群組討論中,進一步明晰對歷史問題的認識,消除對歷史知識的畏難情緒。互聯網的普及給初中歷史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教師可以鼓勵初中生在網絡上查找學習資源,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學習資源,將全部的資源都上傳到教學數據庫中,這樣不僅實現了知識的整合和優化,還有利于歷史教學的長遠發展。
綜上所述,新時代的歷史教學是知識和素養的結合體,需要初中歷史教師更新教學觀念,運用新型的教學方式,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歷史的人文特性,促進學生有效培養歷史核心素養。同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善于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互動中,養成終身學習意識,成為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