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麗
隨著社會競爭越發激烈,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也愈發嚴峻,一部分大學生無法在工作崗位的競爭上勝出,還有一部分大學生缺乏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難以找到心儀的工作。如何幫助大學生就業、讓大學生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成為各方牽掛的問題。作為為社會培養人才的基地,各大高校對此負有重要的責任,有必要在學生大學期間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促進學生更好就業。
職業生涯規劃包括職業定位、目標設定和通道設計三個要素,涵蓋了大學生從思考方向到付諸實踐的全過程,是大學生綜合就業前景、專業能力、興趣愛好等多種因素仔細分析考慮后得出的結果,是大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生涯的一個完整而系統的設想。
一個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是對自己即將從事的工作崗位有一個充分了解,通過各種信息的查詢,大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自己設想的工作崗位,也就對自己即將面臨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壓力有了一個初步估計。例如學生想從事銷售行業,那么通過事先了解,學生就會明白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鍛煉口才,學習銷售技巧,這樣大學生在日后真正遇到工作壓力時,也不至于驚慌失措,而是可以從容應對。除此之外,事先了解還可以幫助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降低學生因為一時興起而做出錯誤決定、選擇自己不愿從事工作的風險,讓學生真正找到心儀的工作,這正是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所在。
職業生涯規劃的完成意味著職業目標的確定,目標是人生的燈塔,能夠使學生擺脫迷茫,為學生指引方向。在這個目標的激勵下,學生會自覺為其奮斗,更加努力地尋求實現目標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珍惜時間,腳踏實地,自覺參加社會實踐,努力使自己達到理想工作的要求,促進大學生的發展。
當下,對于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部分人將矛頭指向了企業,認為是企業要求過高,不愿花費時間去培養新人造成的,但這一看法過于片面,作為招聘的雙方,就業難更多是學生自身的原因。在多人競爭同一崗位的情況下,許多大學生無論是在專業能力還是工作經驗方面都有些欠缺,表現差強人意,不能在競爭激烈的人才招聘市場脫穎而出。更為重要的是,許多高校制訂的人才培養方案脫離了企業的實際需要,只單純從學術角度要求學生的成績,這也就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達到企業的招聘要求,被淘汰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結果。就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而言,為了企業的正常運轉,企業招聘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并沒有錯,所以問題的癥結仍然在于很多大學生接受的教育與實際相脫節,無法適應企業需要。
由于缺乏社會經驗的緣故,許多畢業生將就業想象得十分美好,從而導致在制訂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時往往傾向于低壓力、高收入的工作,例如公務員、事業單位等,但這些工作的競爭較一般崗位更為激烈,所以許多畢業生落選,難以就業。除此之外,部分大學生向往穩定的工作,缺乏創新創業的勇氣,對于自主創業一般不予考慮,也就缺少了一種就業選擇。還有就是一些抗壓能力較弱的大學生,因為無法正確應對挫折,導致一兩次求職失敗后就喪失信心,不敢再作嘗試,選擇宅在家中,放棄繼續求職。
從部分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踐來看,難以取得成效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存在內在缺陷,只是將這類工作交給一個部門負責,以課堂口授的形式傳達職業生涯規劃觀念,缺乏后續跟進,導致學生不夠重視職業生涯規劃而草草了事。而且許多高校缺乏配套體系,導致出現學生有疑問不知道怎么解決、不知道從何下手的實踐困境。
在我國現行教育體系下,多數大學生僅有的工作實踐便是大三大四階段的實習,但實習期短,所以收獲的經驗并不多,大學生對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也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也就容易導致大學生輕率選擇職業,因此凸顯出了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高校需要借助職業生涯規劃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思想,扭轉學生之前對就業產生的錯誤印象。例如部分學生一味追求安逸,不愿走出舒適圈,對找工作積極性不大;還有一部分學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頻繁變動工作,抱著不行就換的隨意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這些都是錯誤的就業思想,需要學生進行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來改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利于幫助大學生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讓大學生在對自身主客觀條件進行理性分析的基礎上選擇自己的職業,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使大學生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也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最關鍵的部分在于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作為經歷過求職階段有著豐富社會實踐的人,教師對大學生思想方面的啟蒙以及在找工作方面的建議不容忽視。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社會經歷給學生相關方面的建議,幫助學生減少迷茫,樹立明確的就業目標,從而避免學生沒有方向、盲目求職、大海撈針等類似情況的出現,加快學生找到心儀工作的進度。
正所謂想象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許多大學生在步入社會一段時間后往往產生不自信、懷疑自己能力甚至自暴自棄的心理,這是因為大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對職場抱有美好的幻想,結果真正走向工作時,殘酷的現實往往與設想落差很大,所以造成學生受到現實打擊后喪失自信的情況。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事先了解到真實的社會現狀,對自己可能遭到的困難做好思想上的準備,這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同時,只有從根本上打破學生的美好幻想,讓學生產生一定的危機感,大學生才不會遇到一點小挫折就輕易放棄,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當中,努力增長自身才干,自覺好好學習。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于大學生就業還有一個關鍵作用,那就是提高學生防騙意識,保護學生人身和財產安全。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能夠明白有付出才有回報的道理,對社會上的一些詐騙陷阱樹立警惕心理,避免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誤入歧途。
在人才濟濟的人才招聘市場上,缺乏工作經驗的大學生競爭力并不強,要想使大學生順利就業,實現自己的就業目標,高校就要在學生畢業前做好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教師會對學生的疑問進行解答,既包括對職業的詳細介紹,也包括在應聘過程中值得注意的細節,例如簡歷的撰寫、面對面試官時的儀態要求、作答語言組織以及如何凸顯自己的優勢等,這些內容都是教師根據各方面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是學生尋找工作的指導手冊。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學生做好了在求職過程中的細節處理,就更容易給面試官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無形中增強自己的競爭力,更容易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許多高校已經做出了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融入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實踐,并通過開設相關課程來達到此目的,但是成效甚微,改進建議如下:第一,提高師生重視程度。許多大學生將這些課程當作可有可無的事情,并不過多關注,這很容易導致學生陷入理想化的怪圈,需要學校加強就業形勢以及就業指導課程宣傳,讓學生充分重視起這門課程。第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大學生正值意氣風發的年紀,很容易對一種職業感興趣,又很快失去興趣,要明白這份工作到底適不適合自己,只有多去實踐。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不耽誤學業的前提下嘗試多樣的兼職工作,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心儀職業。第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趁早。許多高校在臨近畢業時才開設有關課程,但由于畢業季事情眾多,學生往往分身乏術,所以建議高校從大一起就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就業的看法,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切實提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效果。
首先,高校要加強和地方政府的合作。作為權威性和公信力的象征,政府支持設立的公共就業人才指導與服務機構是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最大助力,高校要聯合該機構搭建起方便大學生咨詢就業問題的平臺,鼓勵學生主動求教。其次,高校可以分配一些資金將社會上專業的人才培訓機構引入學校,形成社會人才培訓機構和教師的互補效應,豐富學生可利用的學習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后,高校也可以考慮社會公益力量,如志愿者、公益就業指導組織等,加強與相關公益組織的合作,通過講座、培訓的多樣形式最大限度利用社會資源。高校也可以聯系已經畢業的學生來傳授求職經驗,增強說服力,而且也較為容易被學生接受。
針對部分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存在缺陷的問題,相關高校要引起重視,建立并完善該體系,健全配套設施,同時豐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形式,這就從兩個方面對高校提出了要求:在職業生涯教育的質量方面,高校不能放松課堂質量的工作,招聘素質較高、社會經驗豐富的就業指導教師對大學生特別是應屆生進行指導,提高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掌握水平;在職業生涯教育的形式方面,高校要采用多種方式推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例如專家講座、就業形勢宣傳、學生互助小組以及往屆畢業生交談會等,綜合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在校園內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引起學生對就業問題的重視,讓學生學有所得。這兩個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補充,齊頭并進,高校要將課上理論教學與課下實踐引導相結合,緩解學生就業難問題。
實踐出真知,只有真正感受過相互競爭的求職過程,只有在自己心儀的工作崗位上實習過,學生才能做出真正適合自己的職業選擇,才能真正完成自己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因此,企業作為實習平臺的作用便充分顯現出來。高校要加強同企業的合作,構建校企合作平臺,為學生爭取盡可能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職場環境。現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分為學生去企業實習和企業派遣優秀員工前往高校進行經驗分享兩種,前者側重于學生的體驗感,而后者側重于學生的經驗汲取,但二者都有利于增進學生對工作崗位的了解,讓學生做好工作準備,只有走近崗位,學生才會明白這個社會、這份工作需要的是什么樣的人才,這會鞭策學生不斷朝這個方向努力,促進學生成長。同時,大學生也可以在實習過程中檢驗自己通往職業目標路徑的合理性,從而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調整,使之更加貼合實際,增強職業生涯規劃的可行性。
綜上所述,雖然高校在將職業生涯教育引入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過程中遭遇了困境,但許多高校也在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具體路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幫助大學生完成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讓大學生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在進行職業生涯教育的過程中,高校要注重加強多方合作,形成社會合力,立足實際需要制訂培養方案,將學生培養成適應企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同時,大學生要結合自身實際,在對自身有精準定位的基礎上制訂職業生涯規劃,既要考慮到個人興趣,也要符合自身能力情況,努力奮斗,向著自己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