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文婷
課間休息時,數學科代表幫老師檢查作業訂正情況,當檢查到小李時,他還沒有完成訂正。面對檢查,他很不配合,將本子往地上一摔,伸腳一踩,留下了自己的腳印……
小李不擅長數學,但那當眾的一腳著實令我震驚。于是,我利用課間時間,與同學們探討起“腳印”二字。
“同學們,提到‘腳印’,你們會想到什么?請大家各抒己見!”微班會開始,我們進行了自由討論。這個敏感的字眼也讓小李打起了精神。
小徐說:“我想到了‘成長’。人從出生開始,經歷了爬、走、跑的過程,每一步都是成長的腳印。”
小胡說:“我想起盧老師曾對我們說,你走過的每一步都會留下腳印,都算數。這就好比我們學習時的付出,假如你爭分奪秒,認真學習,那么就會留下勤奮的腳印。”
同學們圍繞成長、學習等話題,都提到了“腳印”,正能量滿滿,我表示贊同。
小吳則說:“我想到了‘人在做,天在看’。‘腳印’好比我們做過的每一件事,也許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淡化,但它不會消失。”
“同學們說得好,‘腳印’不僅是有痕跡的,也是會積累的!”我將他們的觀點做了歸納。小徐再次補充:“盧老師,我認為,‘厚積薄發’就是‘腳印’重要性的佐證。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小徐的引用激起了同學們的共鳴,大家情不自禁地吟誦起這句名言。
“以我們的學習為例,它是漫長的旅程,沒有捷徑可言,尤其是沒有腳印的地方——那些新的路,我們更要踏實地走。有問題應盡快解決,有作業就早早完成,不然以后再補上,可就費力多了。”小劉感慨地說。
“踏實,我喜歡這個詞!這種行動力,我欣賞!”我說。
小楊平時很少發言,但是他的見解十分獨到:“腳印是用腳踩出來的,沒有腳踏實地的實踐,就難以獲得成功。”
話匣子打開后,更多同學圍繞自己的學習“足跡”展開反思。小倪首先自我“檢討”:“有時,我們難以判斷自己走過的路是否正確,總會在一段時間之后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比如在過去一個月,我一直在摘記知識點,但我發現真正應該做的是理解知識。”
同樣坦誠的還有小何:“以前,我總是緊隨著他人的腳步。現在我有了思考能力、創造能力,我可以踏上屬于自己的路。我希望自己能一步一個腳印,堅定地走下去,追尋我的目標。”
“腳印不僅意味著前進,也可能是退步的反饋。一旦我們過于驕傲,向后看腳下的‘豐功偉績’,吹噓自己的‘步數’,可能就會停滯不前,停留在舒適圈中。”小祝鼓勵同學們突破自我。
我望向小李,他始終靜靜地聽著同學們的發言,若有所思。我對大家的思考給予肯定,并總結:“同學們,前進的路并非坦途。把腳印留在崎嶇的路上,不要把腳印踩歪,而要把腳印穩穩地留在道路上。我們的每一個腳印都算數!”我再次望向小李,他的臉通紅通紅的。
晚間查寢,我特意去了小李的寢室。我問他:“數學作業本上的腳印,你打算怎么處理?”他不好意思地低下頭。我相信,他心中有了自己的答案,而那紙上的腳印最終會變成他成長的印記。(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點評:
針對學生偶發的表現,班主任開展了“頭腦風暴”活動,借助生生互動,“旁敲側擊”地啟發學生,教育學生。整個微班會的過程中,教師心中有學生,腦中思對策,通過集體的力量和精當的點撥促進學生提高認識,進而影響個體,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丁如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