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方
(重慶對外經貿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重慶 400052)
在西方文化藝術史上的中世紀之前,小號因具有音色嘹亮的特點被廣泛應用于軍隊或者宗教活動中。直到18 世紀,經過德國樂器制造師的改進和文藝復興的洗禮,一直到巴洛克時期,小號才因音色華麗被廣泛應用于音樂作品之中。直到現在,小號也被不停地改進,而且,其設計已經取得很大突破。本文將對小號的歷史發展及演奏風格、音色特點進行詳細的研究。
小號作為現代西方銅管吹奏樂器,歷史非常悠久。它最初的形態可追溯至公元前七千年左右的海螺。當時的人類社會處于新石器時代,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在狩獵的時候用海螺傳遞聲音或者發送信號。到了后期,人們逐漸開始用獸角或者象牙來制作這種號角型的工具,并且用在當時的宗教儀式上。要想從歷史的角度準確追溯小號的起源,尚無確鑿證據。但人們曾經在埃及法老王圖坦卡蒙的金字塔中發現過銀質小號和青銅小號。根據這兩把不同材質的小號來推算,小號已有超過四千年的歷史。這兩種小號在演奏時能夠讓氣流變形或者扭曲,應該是用于祭祀活動,以營造儀式的氣氛。小號作為樂器的首次記載出現在公元前15 世紀古埃及和日耳曼部落的圖像中。這把被稱為“史前小號”的樂器長56 厘米,管子直徑約10 厘米,將其擴展開有26厘米。它的設計很簡單,樣式一直保持不變。直到18 世紀中期(巴洛克時期),這種直管設計才發生變化,并且被設計成按孔式,這種新的設計擴展了小號的音域,改變了小號的用途。
在小號的功能演變史上,其通常被用于軍事或宗教領域,在古代,其被用于在戰爭中鼓舞士氣。在戰斗中,號聲響起往往就代表著戰爭開始了。恐怖、可怕、沙啞和粗暴等形容詞曾一直被用來形容古羅馬軍用小號的聲音。“撒拉遜人在西班牙入侵時帶來了許多這樣的樂器,專門用來恐嚇和威懾敵人。”在敵人的心中,小號成為一種象征摧殘和懲罰的手段。同時,由于具有嘹亮的音色,小號一直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在古代很長時期,只有宗教牧師才可以吹奏小號。在重大的宗教儀式中運用小號可以體現部族的地位和強大實力。總之,從誕生到巴洛克時期,小號都是為宗教和軍隊服務的,而不是用于演奏音樂。
文藝復興時期,樂器的發展步伐逐漸加快,樂器的特點越來越鮮明。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小號的生產制作工藝取得極大進步。首先,身形發生變化。前期小號的身形被設計得過長,攜帶非常不便,所以,人們在1400 年前后發明了S 形的小號,代替以往的直管小號。S 形小號攜帶方便,更重要的是,彎曲的形狀增加了小號的音色。演奏者演奏時,氣流隨著彎曲的號管流動,S 形小號的彎曲形狀增加了氣流的阻力,使音色變得非常柔和。文藝復興前期,出現了伸縮小號。原理是在號嘴后嵌入一根圓柱形的銅管,演奏的時候左手要穩定住號嘴在嘴上的位置,然后,右手拉動小號。通過來回伸縮在管內的號嘴改變音高。這種小號在當時也被用于軍隊之中,通過改變音高來指揮戰斗,發號施令。
小號角色真正發生轉變是在巴洛克時期。此時的小號成功地從軍事用途向音樂用途轉型,真正地變成一種樂器,而不僅是一種傳遞信號的工具。不過,由于當時的技術還不夠成熟,這一時期的小號由于音色太沉悶而只適合集體演奏,并不適合獨奏。巴洛克時期的小號是按鍵小號,或者叫自然小號。這種小號由金屬制成,在管身上設計出三孔或者四孔兩種形式。演奏時,氣流經過管身,通過手指按孔的閉合來改變氣流,可以較為輕松地控制音高。因為按孔的發明,小號的音色變得清亮,而且,能夠較好地控制聲音的強弱。但是,當時的小號還是不像現代小號這樣音色嘹亮,這種清亮圓潤的音色正能表現宮廷貴族的地位和形象,所以,小號在宮廷內部流行。在當時,小號演奏者的社會地位很高,因為小號在當時不僅是指揮軍隊戰斗時的必需用品,也是皇族內部必不可少的樂器。由于社會地位的提高和宮廷內部的重視,小號的制作和演奏一再被后人改進。在當時,精美的小號都是由優質的材料制成的,號身上開始出現精美的雕花,常常被人們當作寶貴的收藏品。
巴洛克時期的小號作品如今已經成為一個專門的小號音樂領域。巴洛克時期末,小號演奏家受到很多皇族的鐘愛,很多作曲家頻繁在自己的作品中運用小號。在大部分的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中,小號演奏者都被要求演奏很寬的音域,同時,演奏出準確的音準和輕柔的音色。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小號和人聲的組合,當然,這里的人聲就是當時非常流行的閹人歌手。閹人歌手和巴洛克小號一起可以表現具有力量的輝煌場景,如亨德爾《哦,多么輝煌和美麗》中最后一段詠嘆調“青銅戰士之聲”。該作品是亨德爾對軍事事件的贊頌,是小號和人聲的完美組合。歌唱家凱瑟琳·芭特爾與小號演奏家溫頓·馬薩利斯共同演繹過此作品。
在古典主義時期,隨著大部分樂器趨于穩定成熟,小號也逐漸有了更固定的范式。隨著演奏者的技術愈加嫻熟,原本的自然小號在演奏技巧上的限制越來越多。在巴洛克時期的作品中,自然小號只能演奏高潮部分,即那些表現英雄主義的片段。在古典主義時期,很多作曲家的創作風格開始脫離巴洛克風格。這一時期的作曲家如貝多芬、海頓、莫扎特等在當時創作的作品中要求不同的樂器在樂隊中展現出不同的特點,承擔不同的功能。由于其他樂器在技術和改進上的領先地位,使得巴洛克小號的局限性被凸顯,這種情形反過來又加快了小號的發展,如此便催生了有鍵小號。有鍵小號的原理是,原來的按孔太大,手指無法完全閉合,所以,人們就模仿木管樂器,在管身上加上按鍵,使小號可以演奏泛音中無法演奏的音階,包括半音階。
但是,和原來的自然小號相比,這種有鍵小號的音量降低了很多。此外,其音色接近木管樂器,根本無法表達出銅管樂器那種嘹亮寬廣的音樂風格。當時,作曲家海頓專門為有鍵小號創作了一首《降E 大調小號協奏曲》。這首作品在后面的活塞式小號發明之前無人問津。如今,這首作品已經是每個小號愛好者與小號大師經常練習演奏的小號作品。由于當時的小號設計存在缺陷,人們無法演奏出這首作品應有的特點,所以,這種小號也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從19 世紀浪漫主義時期開始,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進步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樂器改進技術也受到巨大影響。氣閥式的活塞小號終于出現,活塞小號的發明終于確定了現代小號的發展方向,成了之后的小號的主流。在浪漫主義時期,小號演奏者與作曲家都迫切希望對小號的音色(低音域)及吹奏速度、半音階的擴展等演奏技法進行突破,而活塞小號徹底解決了這些問題。活塞小號的特點是有三個轉閥,三個轉閥可以單獨使用并且任意組合,這樣就能通過轉閥中氣流的變化改變小號的泛音,產生不同的音階及半音階。在每個圓柱形的活塞中都有六個圓孔,分別為三個活塞制作連接它們的三個附加管,這樣一來,氣流通過原本的U 型主音管后再經過這三個附加管,產生很多泛音列,這極大擴展了小號的音域。同時,活塞小號反應靈敏、音色嘹亮,能夠完美地完成難度越來越大的演奏任務,徹底改變了小號在銅管樂器中的地位。與此同時,活塞小號的演奏技巧和音樂表現力也逐漸在銅管樂器組中脫穎而出。
在演奏技法上,演奏這種活塞式小號不僅要保持氣、唇、舌的配合,更要訓練手指技巧。三個活塞的自由組合形成了小號四個八度音域之內的所有半音階的指法,需要演奏者運用不同的指法組合完成演奏。
19 世紀中期,在活塞小號誕生后,最引人注目的音樂文獻就是著名小號演奏家阿爾班(Jean-baptist Arban)創作的聞名世界的《小號基本教程》,大家稱之為“小號界的圣經”,這是世界上最早、最全面、最有權威的一部小號教科書。到了19 世紀40 年代,這種活塞式小號慢慢被管樂團采用,也被一些思想前衛的作曲家大膽采用,他們創作出了適合活塞小號演奏的作品,比如威爾第、瓦格納就把這種小號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還有勃拉姆斯、舒曼等作曲家都大膽地在自己的作品中運用這種小號,充分發掘其音域和演奏技巧,增加小號的聲部數量,使小號在樂隊中展現自己的特色。
據《清朝文獻通考》第一百九十六卷的圖畫文獻記載:早在清朝中期,銅管樂器就已經傳入我國,隨后,乾隆皇帝就用這些樂器在紫禁城中建立起第一支西洋管樂團。西洋管樂傳入我國有上百年的時間,最早可追溯到洋務運動時期,隨著西學東漸的潮流,中國人開始接受并學習西方文化,西方的樂器被一些傳教士或者留學生引入我國。“1877 年,上海江南制造局出版了一本《喇叭吹奏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本管樂教科書。”在1903 年,袁世凱奉慈禧太后的命令成立了軍樂訓練機構,這應該是由國家支持的中國最早的一支為清政府服務的軍樂團。演奏的第一首樂曲就是著名的法國《馬賽曲》。1911 年,上海組建了一支師生管弦樂團,1912 年,天津第一中學創建了學生樂隊。
在小號逐漸中國化的過程中,老一輩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為小號創造了一些特有的演奏技巧,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演奏形式,例如陶嘉舟先生創作的著名的中國小號作品《趕車》。(見例1)
我們可以看到,在第四小節出現的滑音演奏就是中國的小號樂曲中特有的一種演奏形式。將小號三個活塞按住一半,然后用足氣從高音往低音演奏滑音,就能模仿出馬嘶叫的聲音,實際效果非常好。全曲對小號的演奏要求極高,絲毫不遜色于國外高難度的小號作品。
小號的演奏技法中具有代表性的還有顫音。顫音在小號中一般都是用于古典音樂的演奏,比如海頓著名的《降E 大調小號協奏曲》,其中的很多樂句都是以顫音的方式結束,但是,在中國的樂曲中,這種顫音的形式反而被應用于一些有特色的民歌中,比如著名的陜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就為了體現陜北民歌的特點而特意用了顫音,其中的顫音和中國民歌的風味結合得恰到好處。(見例2)
由此可見,小號在我國的音樂實踐中已經逐漸具備了民族特色,有了屬于本民族的特定藝術語言。

【例1】《趕車》

【例2】小號樂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小號是西洋管樂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樂器,它的發展歷程貫穿整個西方音樂文化發展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小號呈現出不同的形態,也反映著所處時代的音樂特征。學習西洋管樂的學生應自覺了解和掌握各個時代小號樂曲所體現的風格,然后站在時代的制高點觀照小號的發展演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