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曉娜 (山東工商學院)
會計信息是反映企業經營與財務狀況等的信息,它可以為公司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提供依據。外部信息使用者獲取會計信息的主要來源為上市公司對外披露的財務報告,但由于公司內、外部信息不對稱,使得上市公司得以實施盈余管理,主要是通過對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轉回等手段,向外界傳遞虛假業績信號,從而對會計信息質量產生重大影響。本文擬對這一問題做一些膚淺探討。
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在不違反企業會計準則的前提下對利潤進行干預,以謀求更多利益的行為。資產減值盈余管理則是通過操縱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與轉回影響利潤的行為。適度的資產減值盈余管理能夠幫助公司向外界傳遞內部信息,也可以幫助公司樹立良好的形象;而過度的資產減值盈余管理則會使會計信息失真,誤導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引發一系列不良影響。
舊《企業會計準則》中,有關資產減值的規定不夠全面。舊準則雖然規定上市公司需要定期進行資產減值測試,但是對于測試的時間間隔沒有具體的要求,且對于可收回金額的計量也未作出明確的規定;再者舊準則對于固定資產等長期資產均按單項資產進行減值測試,對長期資產的計提與轉回并未有所限制。2006年我國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大體作了如下完善:
(1)長期資產減值準備一經計提不得轉回,這大大縮減了利用資產減值轉回實施盈余管理的空間。
(2)新準則對上市公司資產減值的計提流程、所遵循的有關原則等內容進行了規定,這大幅度增加了披露的內容。
(3)新準則規定,上市公司只要對外報送報表,就要計提減值準備,這明確資產減值的計提時間,降低了計提資產減值的隨意性。
(4)引入資產組的概念,某項資產如果無法單獨產生現金流,應當作為資產組確認可收回金額,計提減值準備。
(5)新準則對資產減值跡象的判斷設置了更加明確的標準,對可收回金額的計量作出了明確規定。
實踐中,上市公司資產減值盈余管理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大量計提資產減值準備
我國上市公司在獲得巨額利潤的期間會大量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以隱藏當期利潤,將會計盈余遞延到以后各期,對外傳遞企業長期盈利能力強的信號。此外,上市公司出現大額虧損且預測該虧損在以后年度無法彌補時,管理層也會在當期大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以緩解以后年度的壓力并為利潤扭轉作鋪墊。
2.少計提或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
連續虧損或處于盈虧臨界點的企業經營狀況往往不算良好,如果繼續按照原定的計劃計提減值,很可能會導致上市公司當年出現全面虧損。這種情況下,管理層會偏向選擇能使本期利潤增加或保持不變的資產減值政策,即管理層會少提甚至于不提當期應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
3.大量轉回資產減值準備
上文提及我國的資產減值準則允許短期資產在一定范圍內可以轉回,上市公司可以將以前年度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轉回,以隱藏當期利潤不佳的事實,這種方式往往與第一種方式相結合。
上市公司資產減值盈余管理主要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動機:
利潤是一個企業盈利能力的最直觀表現,也是投資者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與參考,當上市公司的利潤不佳時,會降低投資者對該公司的投資意愿,因而上市公司熱衷于在投資者面前展現良好的盈利能力,營造利潤穩步增長的假象,以穩定投資者的投資信心,使企業可以輕松快速地完成融資目標,減少融資成本。此外,上市公司的股票能否在證券交易市場順利流通,凈利潤是具有關鍵作用的指標,所以上市公司一般會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將利潤所得延遲到未來虧損年度中,以實現虧損年度凈利潤非零的目標。
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對管理層設有激勵機制,管理層的利益與業績直接相關。管理層在職時的業績越高,其得到的利益與發展機會就會越多。因此,管理層在進行決策時會將自身的利益作為首要的考慮條件,特別是在職位變更時,管理層為了展示自身的經營成果以獲得更好的發展,通常會進行盈余管理,將相關的費用與虧損延遲到離任后的期間,提高在任期間的業績,以獲取更多的切身利益。
如果上市公司持續虧損,在資本市場上的聲望與信譽會受到重創,進而產生融資困難、資金周轉不靈等問題。因此,管理層會選擇在虧損的當期大額計提減值準備,將資產減值的風險集中釋放,以使企業走出持續虧損的困境。在以后年度將資產減值轉回,使未來年度利潤增加,以實現扭虧為盈。
適度的資產減值盈余管理可以對外傳遞內部信息,對會計信息進行補充和完善,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而過度的資產減值盈余管理則是管理層根據自身的需要對上市公司的利潤進行操縱,使財務數據嚴重失真,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可靠性、相關性相背離。目前,我國學者普遍認為資產減值盈余管理的實施程度與會計信息質量呈負相關。
管理者作為公司內部人員,掌握著獨家信息,對于上市公司的未來發展趨勢與盈利能力通常有著更準確地預測。當管理者認為,當前的盈余信息無法準確地反映上市公司真實的經營狀況與獲利能力,不能為投資者提供科學合理的決策依據時,會通過資產減值進行適度的盈余管理,對利潤進行合理的調整,將上市公司的內部信息傳遞給投資者。在這種情形下,管理者借助資產減值實施盈余管理能夠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使會計信息更充分準確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實狀況、更好地傳遞上市公司的經濟價值,幫助會計信息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決策。
當上市公司通過資產減值實施盈余管理的行為超出合理的范圍,甚至違背會計準則的規定時,會產生消極影響。
1.擾亂社會經濟
管理層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往往帶有強烈的目的性,對上市公司的本年利潤進行操縱,使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與會計事實偏離,對外傳遞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的信號,以此吸引投資者,來獲取穩定充足的資金。這種行為嚴重影響了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會加大上市公司內部與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使交易雙方在資本市場上利益失衡,破壞資本市場秩序。此外,會計信息失真會影響國家的稅收以及各項經濟指標,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使國家的經濟決策與實際有偏差,干擾國家宏觀經濟的決策與調控工作,危害社會經濟發展。
2.誤導信息使用者的決策
資產減值盈余管理使會計信息失真,無法為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帶來幫助。從反饋價值來看,這種行為嚴重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的歷史經營成果作出評價,無法驗證過去的決策是否正確并總結經驗,大大降低了會計信息的價值;從預測價值來看,由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后的數據失真,因此其披露的會計信息無法幫助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上市公司的未來發展作出科學準確的預測,進而導致其在決策中不能作出最優的選擇。
利用資產減值過度實施盈余管理嚴重背離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一方面,不利于上市公司作出正確的經營決策與預算編制,影響上市公司的日常生產經營、資源配置以及未來發展;另一方面,對投資者投資決策的選擇產生消極影響,導致投資者決策失誤,嚴重打擊其投資信心,不利于股市的健康發展。
3.誠信企業被驅逐
由于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資產減值盈余管理行為,導致資本市場上會計信息質量不高,形成業績普遍上升的假象,實施了資產減值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通過粉飾利潤,扭虧為盈,從而使企業能夠繼續存活并活躍在資本市場上。而未進行盈余管理的誠信企業,其財務數據則會顯得不夠可觀,從而被排擠出局。這種情況下,真實的財務信息反倒受到排擠,誠信企業被驅逐、融資困難,在資本市場上舉步維艱。
4.引發信任危機
過度的資產減值盈余管理使會計信息嚴重失真,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因此遭受損失,進而導致社會公眾對上市公司的信任程度以及其所披露的會計信息的認可度不斷降低、對會計工作的有效性產生懷疑、對會計從業者的職業道德以及人品有所質疑。此外,資產減值盈余管理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普遍性會進一步引發公眾對證監會、注冊會計師等監管方的不信任,從而出現信任危機。
1.資產減值準則存在漏洞
首先,準則未對資產減值跡象設置量化的判斷標準,這使上市公司在進行資產減值測試時,有很大的靈活性,可以隨意控制減值測試的判斷結果。其次,準則未對短期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與轉回作出明確的規定,使其會計處理過于隨意。最后,準則未對資產減值的計提以及計提比例作出明確的規定,未將計提比例限制在固定的范圍內。通過以上分析總結,資產減值準則的缺陷為上市公司實施過度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間,損害了會計信息質量。
2.內部管理體系存在缺陷
我國大多數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形同虛設,各項內控工作流于形式化,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就使企業內部對會計的監督失去控制,無法對資產減值盈余管理起到監督抑制的作用,進而導致會計信息質量低下,產生消極影響。此外,目前國內很多上市公司的業績考核制度將管理層的薪酬和目標的完成情況直接相關。因此管理層會選擇實施資產減值盈余管理,來提高利潤,應付考核,導致會計信息不夠客觀公正,無法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科學有用的信息。
3.巨大的利益誘惑
實施資產減值盈余管理后的數據可以隱瞞企業的虧損狀況、掩蓋經營情況不佳的事實,夸大企業的盈利能力,對外傳遞上市公司盈利良好、潛力巨大的信號,使上市公司在行業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失真的會計信息會誤導投資者購買股票,進行投資,這樣一來,上市公司就可以獲取更多的投資,并抬高股價以得到充足的資金支持。
為進一步減少資產減值盈余管理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消極影響,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特提出以下建議:
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對于資產減值沒有明確的規定或沒有具體的量化標準的地方往往是盈余管理高發處,因此,完善資產減值準則迫在眉睫。在對資產減值準則進行完善時,可以參照國際準則,嚴格控制會計方法和會計政策的變更,在相關業務的具體處理上,設置量化的標準,削弱資產減值處理過程中的主觀隨意性,使會計處理標準化,要求上市公司對資產減值的發生原因以及計提與轉回進行詳盡的說明并提供有關資料。
一個合理、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協調企業各部門的工作,做到分工明確、互相協作,使上市公司會計工作有序進行,從而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幫助投資者作出合理的決策。
資產減值跡象的判斷以及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與轉回往往操作復雜、程序煩瑣,而且在資產減值的確認過程中往往會涉及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的選擇,因此,上市公司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資產減值內部控制制度,促使各部門分工協作、互相監督,以保證整個過程能夠順利進行,有效約束盈余管理行為,從而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同時也要通過設置專門的內審部門、不相容崗位分離、保證獨立董事地位等方式加大上市公司內部的會計監督力度,防止管理層對內控過分干預,增強資產減值會計處理全過程的透明度,及時發現資產減值工作中出現的盈余管理行為并進行糾正。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所有者對管理層工作的考評主要是通過短期經營業績進行的,這就導致管理層在衡量自身利益后,會通過資產減值盈余管理的手段來粉飾業績,使會計信息背離真實性與客觀性,為所有者營造一種業績非常可觀的假象。為了避免這種情形的發生,上市公司應對現有的業績評價體系進行完善更新,建立一套短期業績與長期業績并重、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兼顧的業績考核制度。另外,上市公司可以建立一套新的獎懲制度,將管理者的自身利益與上市公司的經營發展綁定,使管理者在工作中能真正地為了企業的長遠利益考慮,從而抑制管理者為了短期的業績而實施資產減值盈余管理來操縱利潤的行為。
首先,上市公司應加強對財務工作人員的專業培訓,使財務工作者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在資產減值業務處理中做到有理有據。其次,應該加強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像資產減值這種靈活性大,處理過程隨意性強的業務,更需要財務人員加強自身的專業操守,恪守職業道德,遵循會計制度與準則,對業務進行公允的反映,從而保證會計信息質量。
首先,應提高監管人員的專業化水平。目前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實施盈余管理的行為往往比較隱蔽,監管人員的專業知識過硬才能將其識別。其次,應加強各監管部門的合作,我國財務報告的信息披露受財政部和證監會兩個部門管轄,這樣一來就加重了信息不對稱,因此加強監管部門的合作,對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有重要的意義。最后,應加重對過度資產減值盈余管理的懲罰,對上市公司起到震懾的作用,增加其盈余管理的成本,從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本文研究了資產減值盈余管理的影響,針對如何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提出自己的見解,希望能對目前國內資產減值盈余管理泛濫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情形有所改善,但本文對于如何控制盈余管理,如何對其進行規范化的管理還尚未進行研究分析。
國內上市公司過度實施資產減值盈余管理的行為多發,但目前我國相關部門并未對其有足夠的重視,期望相關部門未來能及時更新準則規定,加強監管力度,最大限度地保護社會公眾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