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波清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 333000)
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日益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對于產品的選擇已經不局限于功能,更希望它能彌補自身精神世界的缺失,使自己獲得心靈上的充實,建立自身與產品之間的親密關系,以此滿足消費者身心的自我平衡。對于當下陶瓷產品設計而言,很多陶瓷產品設計精美且功能也很完善,但能讓消費者為此買單的日用陶瓷產品并不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產品本身不能給消費者帶來親切感和歸屬感,不能和消費者內心產生共鳴。研究陶瓷產品設計帶來的歸屬感正成為當下設計與消費的主流趨勢,人們更愿意為情感需求買單。
當代陶瓷設計有3大原則,即“適用、經濟、美觀”。
適用原則是日用陶瓷設計中的基礎性原則,也是其核心原則。一件好的日用陶瓷產品設計,它的各項功能相對是更完善的,如具備適合體量的盛水功能,杯身與把手的設計、尺寸等符合人體工程學,符合人的使用行為和習慣。為了讓人們使用該產品是舒適、易于操作、攜帶方便且易清潔的,那么設計師在設計造型時要偏向于圓潤,避免方正造型產生的清潔死角。設計是解決生活中的麻煩而不是創造麻煩,如果一件陶瓷產品設計出來其大小、比例都不是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加大了人們使用它的操作難度,那么這件產品就是失敗的。
隨著生產技術、科技的進步,當下日用陶瓷產品已經具備完整的產業鏈,雖然陶瓷產品設計的造型和色彩都趨向于單一化,但其實現了批量化生產,減少了生產成本,使得大多數消費者都能購買到經濟實用的產品,滿足了陶瓷產品設計的經濟原則,同時體現了設計的社會主義屬性以及“以人為本”的出發理念。
當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時,人們會更注重自我的審美需求,對于一件產品的購買就從原來只關注功能、價格的基礎上增加了自己的喜好,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個性化審美。而此時對日用陶瓷產品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計師要通過對不同消費群體進行用戶調研,了解當下陶瓷產品設計的主流風格,如個性、精美、質感等。
當下流行的國潮文創產品設計,在實用美觀的基礎上還傳遞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而購買此類產品的群體正是因為對該產品呈現出來的文化有著自身的認同感。
筆者認為,能讓消費者愿意購買一件產品,除了產品本身呈現出的造型、裝飾、材質等外在感官審美的感受之外,它更應該具備一些特定群體共有或是能夠共同感受到一些內在精神體驗,使消費者在看到或在使用產品過程中能夠產生溫馨的記憶,從而獲得一些精神上的力量。
依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歸屬需求是一個人渴望同其他人建立聯系和關系的需要,渴望在團體和家庭中有一個位置,也即一種社會人際關系的需求。筆者認為歸屬需求還體現在人與環境、人與產品之間所表現出來的某種契合點,通過對環境或產品給予不同層次的色彩關系、造型設計、具有特定意義的圖案設計和字體設計以及一些特殊材質的使用,能更好地滿足用戶對產品的情感需求,得到某種特殊的情感體驗,繼而追尋更高層次的需求。
心理學作家Emily Esfahani Smith認為,有意義的人生有四大支柱,其包括:歸屬感、目的性、自我超越以及傾訴溝通。任何一件產品設計出來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日用陶瓷設計也是如此,人們無論是在物質層面還是人際關系的精神層面都比較富裕,然而人們的精神需求卻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部分原因是一些產品或是環境并沒有給消費者帶來真正意義上的歸屬感,很多產品的設計只是基于當下流行的網絡文化和求異文化,而這些產品只能帶給人們短暫的視覺感受和淺層的社會聯系。
筆者認為,了解當下各階層群體內心所渴望的情緒價值,不同群體所共同熱愛的小眾文化等與人內心歸屬感相聯系的需求,再對產品設計賦予特殊形式,給購買此類產品的群體彼此之間建立起一種隱形的聯系,營造出一種特殊的歸屬感,調動人的情緒積極性。這類產品不僅能擴大設計市場,同時是一種基于“以人為本”理念的有意義的設計,使人與環境、產品間產生互通的積極價值,人們的壓力可以通過另一種形式得到較好的釋放。
因此,筆者認為基于歸屬需求的設計是當下日用陶瓷產品設計的主流趨勢,一件產品如果能讓人緩解壓力,減少疏離感和孤獨感,這對于人們精神需求的滿足有重大的意義。
當代陶瓷藝術設計可分為日用陶瓷、藝術陶瓷、建筑陶瓷以及衛生陶瓷等。其中日用陶瓷產品與我們的生活更為密切,從最初以實用為主的餐具、茶具設計,到現在各式各樣的陶瓷花瓶設計、陶瓷趣味擺件設計,反映出當代人對于日用陶瓷的需求從簡單的滿足生活物質需求,到現在追求其藝術審美價值等的精神需求,一件極具審美形式的日用陶瓷產品設計反過來也能對人的審美意識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當代日用陶瓷設計應該逐步關注人的情感需求,基于人的歸屬需求進行創新性設計。筆者認為對于青年群體而言,他們更容易對網絡上的一些虛擬產品、“紙片人”產生較為強烈的精神需求,當他們回到現實生活時,往往會產生極大的空虛感。而對于這一類群體在進行日用陶瓷產品設計時,可以賦予其一些特定的形象設計,或夸張,或對產品進行系列化設計,從而調動青年群體的情感記憶,滿足他們對于當下日用陶瓷產品的特殊歸屬需求。
對于中年或是更年長的一些群體,他們對于情感歸屬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如家庭需求、懷舊需求、志同道合需求等,設計師在進行日用陶瓷產品設計時,不僅要考慮經典元素的運用,盡可能地賦予產品一種故事和一種情懷,使購買該產品的群體能夠通過產品帶入到曾經的情感當中,從而對產品產生情感共鳴,獲得中年群體對于歸屬感的需求。
基于此,筆者認為設計師在進行當代日用陶瓷產品設計時,首先要對該產品設定目標群體,盡可能深層次挖掘該群體的多維度情感需求,把握群體對于特定文化產生的情感歸屬。對于當下的眾多產品而言,具體的產品往往不是激發消費者購買欲望最重要的因素,而產品帶來的精神價值、心理需求成為當下日用陶瓷產品購買的主流趨勢。
人們對于一件陶瓷產品最初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其造型,一些個性獨特、精美的造型會帶給人不同的心靈感受。因此,在日用陶瓷的造型設計中可以從一些具有傳統文化的經典元素中提取,如當下以女性旗袍為造型的陶瓷花插產品設計,較好地調動了部分群體對于該產品的文化歸屬感,吸引了該群體的注意力并產生購買欲,以此滿足自我情感歸屬。
裝飾圖案設計在日用陶瓷產品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早在原始時期,人們對于既定的圖騰設計往往帶有強烈的認同感,把它當作本族人的保護神,原始時期的圖騰設計不但滿足了原始部落人群的心理安全需求,同時也體現了對于他們本族人特定的情感歸屬。在現代社會中充實著諸多的視覺藝術產品,設計師在進行日用陶瓷產品設計時,要對產品的特殊裝飾有一定的認知,設計出的圖案或是一些其他裝飾形式要盡可能地建立消費者同產品相聯系的契合點,調動消費者豐富的歸屬需求。
陶瓷產品的設計主要以陶瓷為基本材質,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出現各式各樣的材料與陶瓷相結合進行陶瓷產品創新設計,各種材質間碰撞的火花,豐富了產品設計語言,如編織、布藝、原木等與陶瓷相結合的產品會更溫馨。
由于陶瓷材料的可塑性較強,可以把陶瓷塑造出其他材質所具有特性,如把極堅固的陶瓷材料塑造成纖細的花朵、編織籃、柔軟的枕頭等極具反差感的造型,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消費者。筆者認為設計師在進行日用陶瓷產品設計時,盡可能地挖掘一些自然、綠色、新穎、富有科技感的材質,給人們感官上觸動的同時,也能給予精神層面上的滿足。
未來生活將逐步走向智能化、科技化,人們的生活會進入更加富裕的時代,人類會越來越關注“自我”并了解自我,對于一件產品的選擇會更注重其帶給自身的意義價值、歸屬價值、體驗價值等精神世界的滿足。筆者通過對當代日用陶瓷歸屬需求的分析,闡述了日用陶瓷產品設計造型、裝飾、材質等在不同年齡群體歸屬需求中的不同運用。
筆者認為,未來的日用陶瓷設計會迎來新的側重點,對于日用陶瓷設計探討者要在把握時代潮流的同時,回顧經典、了解民族文化,找尋產品的溫情、講好產品故事,才能創作出溫暖人心的日用陶瓷產品,讓個人和民族都擁有強大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