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四川城市職業學院東坡書院 成都 610101)
就業關乎民生之本,惠及千家萬戶;創業則是帶動就業的關鍵,是促進民生問題改善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今,中國正大力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同時在鄉村振興戰略等多重社會背景下,農村籍大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中帶有鮮明鄉村色彩的一部分逐漸受到關注,針對這部分群體創業就業的政策也相繼推出。面對大學生就業難、鄉村發展等諸多現實問題,對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展開研究,具有充分現實意義。文章結合《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推進機制研究》一書,厘清現實社會背景下的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價值,并具體探討如何開拓高效、高質量的創業路徑。
由涂平榮、陳琳琳等著的《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推進機制研究》一書,是一部結合實際案例系統分析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機制的專著,全書共七個章節。第一章為數據調研部分,作者以贛州市為例,就其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各項數據進行調查,厘清其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第二章則立足于理論視角,對支撐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各項理論進行了梳理。第三、四章中,作者在闡明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多元意義的基礎上,細致地指出影響創業實務的內外因素。第五至七章為機制闡述部分,作者分別構建了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引領機制、保障機制和能力培養機制,并具體分析了對應的政策舉措和辦法。該書以現實案例為切入點,理性并系統分析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機制,可為各地推進相關工作提供理論參考。
書中明確指出,推動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是當前形勢下的理智選擇,是順應和滿足中國社會發展現實需求的有效舉措。為此,作者從三個方面具體論述了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現實意義。一是滿足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力資源均衡布局的需要。引導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并參與工作,可以改善城鄉人才分布不均的問題,實現對城鄉人力資源分配的優化。二是可以改善畢業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同時也從側面推進全民創業走入社會新常態。大學生就業難是制約中國創新發展的典型民生問題,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推進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意義非常。三是培養農村新型經營主體與現代農民的現實需要。在大力推進鄉村現代化建設實施背景下,引導大學生返鄉創業不僅可以培養農村新型經營主體,而且可以帶動培養現代農民,助力鄉村振興。
作者綜合分析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影響因素后,指出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推進仍面臨一定困境,包括部分大學生返鄉意愿不強、創業融資渠道閉塞、創業能力有限等。針對該情況,書中提出3 個方面的實務機制。
其一,構建引領機制。基于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意愿不夠強烈的問題,一方面,院校需要在創新創業教育環節中積極融入農村創業相關內容,從政策指引、利弊分析、責任意識強化等方面出發,幫助預畢業大學生形成科學的創業認知,使其摒棄“城市創業優于鄉村創業”的定勢思維。此外,院校還需要制定針對性的綜合引導培育制度,引導其樹立對農村創業的信心,教導其正確看待城鄉發展問題,摒棄“只有在城市才有面子”的錯誤思想。另一方面,各地教育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和院校要積極達成合作關系,共同搭建大學生創業平臺并著重建設回鄉創業就業模塊,引導大學生了解農村創業所具備的優勢。
其二,構建保障機制。國家需強化政策調控,在法律層面為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保障,依托系統性的法律條文確保各項舉措落到實處,保護大學生利益。同時,地方政府可以實施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優惠政策,以低稅政策甚至免稅政策等紅利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為其返鄉創業提供一定便利。面對返鄉大學生創業啟動資金難以籌措的問題,地方政府需要積極與當地金融機構創新開拓融資渠道和金融性優惠制度,包括開發返鄉大學生專項貸款、大學生創業低息貸款、優秀創業項目扶持基金等金融產品,專為返鄉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支持。
其三,構建能力培養機制。受實際資源環境差異影響,農村籍大學生畢業后返鄉創業的難度較高,對大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較高,因此在既有創業案例中,大學生個人創業成功的案例較少。面對這種情況,各地政府需要加強對農村籍大學生“再教育”的支持,即專門對返鄉創業的農村籍大學生實施各類人才培養工作。例如,以鄉鎮為單位設立返鄉大學生創業輔導機構,由專人負責對大學生提供創業知識教育,增進大學生對創業相關法律、政策等內容的理解,同時為創業大學生提供一個合作交流、互相促進的平臺。此外,當地政府可以牽頭開展“企業扶持鄉村創新”項目,引入社會企業力量培養農村籍返鄉大學生,依托企業專業人士的智力支持增強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其創業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