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小六,管河山
(1.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湖南衡陽 421001;2.南華大學經濟管理與法學學院,湖南衡陽 421001)
王船山知行觀系統闡述了知行觀的內涵和邏輯,其“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的觀點對后人的影響頗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自信和知行觀的論述,掀起了學術界研究的熱潮[1],這為我國傳統文化——王船山知行觀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對大學生來說,家國情懷包含了愛家、愛校、愛黨、愛國等豐富的內容。培養大學生家國情懷,做到知行合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校應合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的現代知行觀,培養大學生家國情懷的知行合一,并上升成為其生活常態,這是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王船山“知行合一”研究不僅可以拓展新時代知行觀的理論研究,也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和實踐提供有力的支持。
王船山知行觀對大學生家國情懷的“知行合一”教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對我國社會進步和文化自信發揮著積極力量。“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發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大學生逐漸形成強烈的家國情懷。梁娜娜研究了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路徑,提出了從個人、高校、社會等多方面發力,才能自覺與中國夢同心同向同行[2]。“知行合一”是中國傳統思想的精華,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講話中倡導“知行合一”“人民至上”“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對“知行合一”既有與時俱進的理論深化,更有真切的實踐探索。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知行關系、知行合一的精彩論述尤其集中體現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當代大學生理應積極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深厚的家國情懷,做到知行合一。
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家國情懷培養主要是靠思政教育途徑,通過政治形勢與公共政策政治課、公共管理政治課等幫助大學生快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但是將家國情懷與專業知識相結合,推動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和實踐仍然任重而道遠。然而高校學生的家國情懷培育往往被淡化,即使有家國情懷的教育,但大多數對理論理解得較為膚淺。在生活和工作的實踐中踐行狀況仍然堪憂,當課程學習、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出現較大的差別時,會削弱學校家國情懷培育的效果。新時代中國大學生的家國情懷最重要的一個特征也就是愛國、愛黨、愛家,堅定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和實現文化自信,僅依靠課程知識的學習不能有效地引起全國大學生的強烈思想共鳴,激發其家國情感。
高校師生的家國情懷培養都有必要,且應該相互促進,做到與時俱進。進入移動互聯網教育時代后,沒有一個所謂的傳統教育者和所謂受教育者;每個人在這個過程中都是對等的,突破了傳統的定向傳授信息的關系,雙向互動、平等成為新常態。互聯網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觀念造成影響:一方面,一些網絡媒體捕風捉影、歪曲事實容易誤導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另一方面,部分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中滲透影響了中國大學生以維護國家人民利益為核心的中國民族主義價值觀的知行合一,導致部分高校學生的思想價值意識取向發生變化,嚴重影響高校大學生愛國、愛家精神的教育和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國情懷觀念的正面傳播。
宋代的程朱學派首先建立了知先行后的系統理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和道德觀念都是先天固有的,在知行關系問題上,程頤認為知在先,行在后,知依賴于行,行則是知的必然結果。而王船山提出的“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觀點,把行的重要性和首要性顯著地提出來,行是知的來源和基礎。王船山知行觀內容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
第一,行為體,知為用:“非力行焉者,不能知也。”在知行關系上,王船山認為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對知起著決定作用,知源于行。換句話說,知只有在行中運用才能直接得到反映其本質的知識內容和法律規定,才能獲得其存在的意義。一個人不去行就不能說自己知道,一個人從不知到得知,由知道道理的淺薄到深淵都是通過不斷踐行實踐得來的。換句話說,在哲學本體論的領域,行比被認知更為根本。
第二,行統轄知:“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行為體、知為用本體架構決定了在知與行的矛盾關系中,二者的功能、價值和地位不能等同視之。為了充分突出行對行與知的哲學優勢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王船山獨創性地首次提出了行對知可以“兼知”“統知”,而行對知識則不可”兼行”的哲學觀點。首先,人們格物、窮理最終目的是達到事功效果,并不是以純粹的倫理之知為要務。其次,施行于君民、親友、父子之間的民族國家政治倫理之中的理和道可日深日明。因為只有用心真正地去行,才一定認為可以在行的不斷發展變化過程中就可以轉變從行為人不知轉變為行為人所知,由行的淺和知之淺進而可以達到行的深和知之深廣;“行可有知之效”,在踐行中達到預期目的,有事理存在的依據,說明知是成立的,沒有達到效果,就值得推敲,直到找到依據或能達到應有的事功才能成立。只有通過社會實踐的不斷更新核驗和實踐才能真正地使社會道德得到人們的廣泛認知;“知不得有行之效”,認知之理再精致詳盡,內心再如何澄明敞亮,而不去付之行動,不會有任何意義和價值。只有力行了,通過“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實踐,認知的東西才能轉化為實際之物。
第三,行是檢驗知的標準:“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之盡,則實踐之而已。實踐之,乃心所素知,行焉皆順。這個論斷主要有兩層含義:首先,行是知的目的, 知的目的在于行,不去行,知就沒有價值,知也等于不知。知只有通過指導行實現自己的價值,以使所行皆順。第二,對行決定知的強調必然要有邏輯地得出知的內容客觀性和真實性只能在“實踐”中得到檢驗。知行一致者若吻合,則為覺悟真知,若知在行中無法得到驗證,則非真知。真知可以作為一種真理被保存下來,可以用于指導行,錯誤的真理認識被加以拋棄或者是對在行中的錯誤重新修改。正因為如此,行是知的檢驗標準便成了唯一可能的結論。
第四,知反作用于行:“喻之深,察之廣,行必安焉。”事物認識得越深入透徹、越深刻周全,則行動越果斷篤實,即使事物不是按照既定方案發展,也能對其變化趨勢和規律有所預測,從而在變化面前不慌亂,能固守初心。也就是說,要有欲望、動機、方法的支配和指導,行才會有結果,才能成功。
從以上四點可以看出,王船山用“知行相資以為用“表述二者的辯證統一關系。”只有與人知識德行相通的資才真正可以為人所用。人類的知、行在王船山看來是二者的相容互促中“終始不相離”:一方面,行決定知,行是知的目的。通過行,由不知而知;另一方面,知指導行,知為行指明行動的方向,點亮前進的道路,提高行的成功率。之后,再由行致知,知資行。
“蓋行者,其志也”。王船山在強調“行”對“知”的本體性決定意義時,同樣重視“志”對“行”的重要性。這里的“志”就是踐行主體的行動動機和踐行意志。循此理,高校要建立家國情懷培育的知行合一轉化的長效機制,首先就要充分激發作為踐行活動主體的“志”,即踐行主體內在踐行需要,而這一點正是高校在培育家國情懷實踐過程中容易被忽視的。當前高校在培育學生家國情懷時容易忽視主體對價值觀的內在需要,注重價值觀德目化理論化,忽視價值觀形象化生活化;注重灌輸、忽視引導。要扭轉這種把踐行主體“客體化”,把踐行內容“主體化”的不當局面,有效滿足踐行主體“志”的需要,就應該從多個方面加以重視。
第一,價值觀科學性與價值觀踐行主體相結合,注重價值觀需求滿足的個體性和自覺性。“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家國情懷的培育離不開核心價值觀本身深厚凝練的理論科學性,但是這個外因可能只是決定事物發展的基本條件,內因才真正是決定事物不斷發展的基本根據。價值觀能否為主體所認同內化,最終取決于能否激發和滿足不同主體的價值觀需求,取決于價值觀需求個體性和社會性的統一與平衡。
第二,價值觀的抽象性和形象性相結合,注重價值觀解讀宣傳的生活性與親和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社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核和最高價值抽象,這就直接決定了這種抽象性意識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思想與生俱來的內在屬性。但是,道德的知識一定是經由經驗而來,脫離實踐和生活,獲得的知識只能是“偽知識”抽象的價值觀理論,需要融入踐行主體的“生活世界”,需要通過形象性直觀化的方式加以展示,才能得到最有效最有張力的詮釋。
第三,價值觀念的灌輸與內隱式思想教育有機結合,注重對價值觀念的解讀能使宣傳具有徹底性和批判性。灌輸式教育是黨宣傳工作的重要歷史經驗,也是當前解讀宣傳核心價值觀所必需的。在采取灌輸式教育的同時,也要充分挖掘隱形課程的思想教育資源。內隱式學習教育應主動探索激發活動主體的內在學習需要,把社會主流核心價值觀和意識形態觀念融入發展到生動活潑的第二課堂、文學藝術形態中,從而提高大學生對多元化價值觀的辨別力和批判力,在自然和緩的情境中接受潛移默化的家國情懷培育。實踐證明,灌輸式知識教育和內隱式知識教育的有機結合、有效運用,能夠有效培育我國大學生家國情懷的知行合一。
“躬行為起化之原”,王船山認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修養之本是個人的道德踐行。同時他也指出“行”也是檢驗“知”的標準,“力行而后知之真”。當前,各高校都很重視家國情懷的培育和踐行,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但不可否認在踐行中尚存在不足之處:如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體系與學生工作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溝通形成完美合力,使得踐行常常出現“知行脫節,知行不一”的現象;注重場面,忽視效果,學生“被踐行”而不是主動踐行;注重短期踐行,忽視長效機制建立。這就切實需要在探索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知行合一的長效機制時,必須為大學生搭建可持續的實踐活動轉化平臺,營造濃厚的大學生思想價值觀活動踐行氛圍。
第一,要做到行得“真”。在設計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活動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大學生感覺所設計的活動是他們真需要、真喜歡的。比如“西部支教志愿者計劃”、大型賽會的禮儀和志愿者、愛護老人的家庭美德傳播等,就很好地實現了這一標準。
第二,要做到行得“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應只是人們的內心價值范導,更應該轉化為可量化、可評估的指標體系,如圍繞個人層面的愛黨、愛國、愛家等指標進行必要的量化考核,這樣能夠把家國情懷教育踐行這一“虛功”落實、落細、落小。
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與教育密不可分。拓展信息渠道,依靠互聯網進行家國情懷培育。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途徑,教師可以在課后時間使用騰訊會議、微信群、QQ群、微課和慕課等網絡課堂渠道,進行線上家國情懷教育的教學,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時視頻在線進行交流學習。與專業知識相結合拓展課程思政,積極利用課堂教學平臺升培育大學生的家國情懷。
通過戶外授課對課堂教學進行有益的補充和拓展,豐富并提高新時代高校家國情懷教育的效果。不僅可以在傳統的課堂上上課,也可以參加社會實踐,學生在生活中體會家國情懷的真諦,并賦之實踐。
王船山知行觀中關于“行可兼知”的思想為高校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提供了很好的指導,對學生思政素養的培育要突出“行”,以行動強化學生對家國情懷的理解和體會,并在實際行動中進行指導和實踐,做到內化于心,切實提高高校學生家國情懷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