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元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弘遠書院,河南鄭州 450000)
梁啟超先生在其散文《少年中國說》中這樣寫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1]而李大釗先生于1916年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的《青春》一文中也以青年為基調,將一個民族的希望寄托于“青年銳進之子”們的身上,[2]一個國家的少年一代,代表著這個國家的未來,代表著這個民族的希冀。不可否認,在輔導員工作中,學生群體的思想動態、行為習慣以及認知能力是輔導員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也奠定了學生群體的成長在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以及輔導員工作之中的重要性地位。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為這個國家少年與青年一代的傳道授業者,這份職業無疑是神圣而崇高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一個國家教師的優劣,是與這個國家的未來息息相關的。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輔導員所面對的學生主體也在發生著變化。學生從“90 后”轉變為“00后”,學生案例也從單一型直接型因果關系,逐漸演變為內因、外因相互作用,曲折復雜的各類事件。[3]而學生工作案例性質的轉變也造就了學生工作的復雜性,學生工作的復雜性與學生群體的重要性則是輔導員工作中將長期面對的兩個難題。
在校園中,無疑傳承紅色文化資源是具有極其重要價值的。[4]貴州師范大學胡楊在其名為《高校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研究》的博士論文之中就有所闡述;而浙江理工大學的王建彩發表的《高校校園紅色文化的德育功能研究》也明確強調了:以校園文化為依托建設校園紅色文化……把紅色文化精神內化為道德的航標和外化為行為指南,這對促進高校德育有著重要的作用。[5]無疑,以上的例子都是在強調紅色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以及加強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方面的重大意義。
下面,筆者僅以在工作中遇到的兩例學生案例為突破口,試分析紅色文化在校園中之所以難以傳承的內在原因。
小張(化名)是我校的一名普通學生,一直對軍旅生活十分向往,于是開學報到后便報名參軍入伍,將青春與熱血投進了軍營之中。第一次見到小張是在他當兵退伍返校后的第一天,他來辦理復學手續,當時我剛剛入職,對這位同學十分在意,原因有兩點:其一,由于剛剛入職,對于學生復學手續辦理流程的陌生讓我對他辦理復學這件事情分外關心。其二,由于小張的外表與我們心中的理想軍人形象相去甚遠。因為這個學生個子不高,說話輕聲細語,缺少陽剛氣,這與我心目中那些高大、帥氣、挺拔、偉岸的軍人形象如隔天壤,但五分鐘之后,就是這樣一個些許羸弱的退伍學生所說的話與他的經歷,卻深深地改變了我對他的看法。在聊天過程中,我們得知這個學生在我國邊境當兵時所親身經歷的邊境沖突。小張說他在短暫的軍旅生涯中,遭遇了一次難以忘懷的邊境領土爭端。很多同班士兵受傷,一些96、97年甚至“00后”戰士就倒在了邊境線上。從小張的話語之中能看出,他對軍營生活的熱情和對同班戰友的友情,更能看出這次的邊境沖突給小張同學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創傷。
案例中的小張因為在軍旅生涯中遭遇了邊境沖突與戰友的離去而難過與悲傷。小張對軍旅生活的熱愛與其戰友深厚的情誼,在沖突之后久久不能平復心情,并伴有過重的思想與心理負擔;小張退伍復學之后的生活由軍營轉向校園,由訓練轉向學習,由戰友轉向同學,在面對周遭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所帶來的陌生感以及由此所產生的壓力等都對產生了負面影響。
考慮到小張的情緒尚不穩定,并且有比較重的思想負擔,輔導員在對小張進行了安慰與關懷的同時,又成為一個耐心的傾聽者,傾聽他的傾訴,并對小張的行為表示了理解,對小張的經歷表示肯定與贊揚,在贏得小張信任的同時,成功平復了他的情緒。在傾聽與安撫結束之后,對小張在邊境的行為表示贊賞,在學生情緒穩定后針對小張的狀況迅速制訂了以下干預措施。
1.臨時挑選干凈整潔的退伍宿舍
由于退伍宿舍之中多為當兵退伍后復學的同學,這樣做的好處有以下三點:其一,這可以使很多由軍營生活轉為校園生活的退伍同學有一個干凈整潔且人員相對單一的宿舍環境。其二,由于退伍宿舍皆為退伍復學的同學,這可使不同的退伍學生能有一個共同的經歷與話題,使他們彼此了解,相互共情。這是他們由軍營生活轉向校園生活的良好過渡,為以后融入其他宿舍提供基礎。其三,由于退伍宿舍人員相對單一,這便能夠避免其他普通宿舍突然轉入新人所帶來的宿舍內部排外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退伍同學對于新環境的適應問題,以及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同宿舍矛盾的問題。
2.建立聯系,多進行情感交流
考慮到小張同學在生活上所面對的轉變是多方面的,不僅是由軍營到校園,更是由邊疆到中原。所以,輔導員平時要多與小張同學建立情感上的溝通,多關心他的生活與學習,每周定期與小張聊天、談心,使小張感受到來自學校和老師的關懷。在與小張的談話與交流中,要把重點放在聆聽小張同學的傾訴上。
3.輔導員帶頭發動黨員干部與學生干部,對其進行學習與生活上的幫扶
輔導員要聯系班委與學生干部,主動在學習與生活上幫助小張同學,使他把生活重心轉移到學習上,并使小張同學在學習中找到自信,輔導員可在談話過程中幫助小張同學制訂一個正確的學習目標與學習計劃,鼓勵其認真學習,為兩年以后的專升本做準備。同時輔導員要主動聯系相關專業老師,向他們尋求建議和幫助,專業老師在得知小張的情況后,也在專業方面幫助小張制訂了學習計劃。在校園生活中,鼓勵小張多參加學生活動,在活動中能夠舒緩自身的壓力與煩惱,能夠認識更多的同學。在校園活動中不僅增加了對同學的了解,更加深了彼此的友誼,使學生更加團結。在老師與同學的不斷幫助下,小張一掃復學時的陰霾,學習成績一直保持在班里的中上水平,與同學相處融洽,社團活動也相當活躍,并在平時能夠主動幫助輔導員處理班級工作中的多項事務。
4.家校合作,與家長溝通
輔導員在得知小張同學的事情之后便主動與小張同學的家長取得聯系,從家長口中得知小張在家時情緒穩定,只是有時候看到新聞還是會郁郁寡歡。在與學生家長多次溝通之后,輔導員能夠對癥下藥,更加充分地了解小張同學的一個心理動態,并督促家長平日多與小張同學打電話聊天,給予更多的關心與關愛。在家校合作,雙管齊下的作用下,才能讓學生更快融入學校的生活與學習中。
5.弘揚事跡,鼓勵直面過去
輔導員在事情結束之后的一段時間,與其身邊同學與小張的心理咨詢師進行交流,詢問小張同學的情緒與近況。并待小張情緒穩定后,通過日常接觸,詢問小張是否愿意將自身經歷作為榜樣事跡在班會上告知大家,在獲得小張的同意之后,輔導員適時組織召開班會,將這件事情作為弘揚愛國主義情懷的典型事跡,在班會上向大家講解和宣傳。鼓勵大家向小張學習,樹立愛國主義理想與信念的同時,更加珍惜當下和平安穩的學習與生活。
金庸老先生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哪有那么多的平安喜樂,哪有那么多的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只不過是有人在為我們負重前行,而為我們負重的這個人,也許并不高大,并不偉岸,甚至有些瘦弱有些單薄,但他卻做著這個世界上最具有英雄氣概的事情,為我們的國家守一寸凈土,保一方平安。小張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不以外表評判人,不以軍功論英雄,更是以他的親身經歷讓我們明白:這個時代從來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與同情。
小李同學(化名)自入校以來一直表現優異,平時能夠積極主動地幫助老師處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并能夠與同學們打成一片,同學關系相處融洽。在大一競選班委的時候,憑借自身在班級內部的號召力與在輔導員身邊卓越的工作能力,成功當選了班長一職。但在大三上學期時,小李找到輔導員,主動對輔導員說想辭掉班長一職。原因是他決定考研,感覺作為班長每天要承擔諸多班級事務,十分影響考研復習。所以決定辭掉班長一職,一門心思撲在學習上。希望輔導員能夠找其他同學擔當班長的重任。
如上這樣的例子,筆者曾經詢問過眾多不同學校的輔導員,大家都或多或少地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所以,這個例子并不能把它當作個例分析,而是應該將案例二當作眾多高校班委的共同現象與矛盾對待。因此,筆者僅以小李為例,管窺蠡測,以點帶面,闡述自身愚見。
那么案例二中的情況,從表面看也許是小李的自身追求(考研)與客觀現實(班級責任與班級事務)產生了沖突。但在筆者 看來,班級事務與自身追求,這二者并不是處在一個矛盾與沖突的關系之中,其二者之的關系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一方面,正確處理好班級事務,不僅能使班集同學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更能夠增加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良好的班級關系有助于優良學風的樹立,從而創造出更好的學習環境,而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提高考研的成功率。所以筆者看來,班級事務與復習備考并不是矛盾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那么小李為何會產生這樣的心理反應呢?
筆者看來,小李同學的案例追根溯源所反映出的是:集體責任與個人追求的自我意識權衡和因為對考研的未知而產生畏懼之間的矛盾。
人們面對未知的事物,往往會因為未知和不確定而產生畏懼和退縮的心理反應。恐懼源于未知,對事物發生軌跡的未知,對自己的未知。[6]而這個未知事物可能是一扇沒有人打開過的門,可能是潘多拉盒子中的魑魅魍魎,可能是未曾參加過的面試與演講,也可能是一場不知是何結局的考試。而對這未知的恐懼和難以權衡的自我意識所帶來的困惑,并不是一兩次談心談話就能夠解決,這是一個學習態度與思想意識不斷樹立的過程。而眾所周知,思想意識的確立與責任心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不妨將其稱為學風建設與思想價值引領的常態化確立過程。而這個過程的確立,可以從黨的紅色革命精神傳承中尋找指引與答案。
從1921年嘉興紅船的星星之火,到2021年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大環境,國家在探索革命與建設國家的道路中總結了一個又一個優秀的理論與不朽的精神。諸如:大別山精神、紅旗渠精神、愚公精神等,這些精神一直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而在眾多所傳承下來的紅色革命精神中,“紅船精神”一直為筆者所感慨。何為“紅船精神”?簡言之,“紅船精神”可概括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而“紅船精神”在筆者看來是可以與考研、考編等自身追求相融合,“紅船精神”已經明確向同學們指出了如何在班級事務和自身追求之間找尋一個平衡點。
如果把“紅船精神”融入考研中便會產生以下的化學反應,筆者將其總結為以下三點,更可用以下三點作為論據,與小李同學展開談心談話。
其一,所謂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即指,很多同學在大三期間,面對是否要選擇考研之時,應該拿出“紅船精神”之中的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之精神。在別人逡巡不前、畏懼考研之時,自己要勇于走在別人前面,勇于選擇考研,勇于向研究生邁進。要有這種別人不敢報考而自己敢于報考的膽識。有了這個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便有了敢于報考的勇氣,因為只有敢于報考,才有考上的希望。
其二,所謂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是指,在同學們決定選擇考研之后,一定要堅定自身的考研理想。從擇校、復習備考再到聯系師兄師姐,聯系導師,其中一定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在專業課的學習上遇到了困難,要具備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面對接踵而至的一個個難題,切不可知難而退,要想盡一切辦法解決自身遇到的難題。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恰恰就是自身得到提高的過程。
其三,所謂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奉獻精神。這第三個方面其實是對于班級的學生干部和黨員干部而言的,班級的學生干部與黨員干部作為班級先進性的集中體現,不僅在平時生活與學習中要發揚班委和黨員干部優秀一面,在面對自身考研之時,也要拿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奉獻精神。在注重自身考研學習的同時,也要發揮好黨員干部和班級干部的先進性,承擔自身的班級責任。為班集體的付出,同學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輔導員在得知班委或黨員干部選擇考研時,也可將平時的工作重心更多地轉移至其他不考研的班委身上。
這樣在班級干部和輔導員老師的共同配合之下,相信每一位秉持先進思想的黨員干部和班級干部都能夠在自身追求與班級事務之間找到自身的平衡點。
在以上兩個案例中,筆者不禁產生疑問,同為一個學校的同學,案例一中的小張同學能夠義無反顧地奔赴戰場,不辱使命地履行自身的職責;而案例二之中的小李同學,為何在面對自身追求與承擔班級責任的選擇時,卻會產生逃避與不愿承擔現有班級事務的情況呢?筆者認為,這便是當下比較突出的一個現實問題,關乎紅色革命精神的傳承與學習。由以上兩個案例分析,筆者認為紅色革命精神在當下呈現出傳承在軍營而缺失在校園的現實情況。紅色革命精神發跡于大別山的山石嶙峋之間,崛起于井岡山的森森樹蔭之下,但卻淹沒在校園的人文關懷之中,試問,丟失了紅色革命精神的高校文化生活,最終是否只是高等教育者的自我嘲弄呢?所以,在校園之中提高樹立紅色革命精神的傳承意識,是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所勢在必行的工作。
首先,筆者認為可在校園中以學院、書院為載體,通過舉辦形式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學生的愛國意識。諸如“學雷鋒活動月”或是以書院為載體,舉辦“紅色詩詞書法比賽”等活動,可通過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將“四史”學習融入校園文化之中,在潛移默化之中樹立學生的愛國熱情與民族自豪感。
其次,做好班干部或者黨員干部工作,就能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與學習風氣。一個學校的校風或是一個班級的班風,并不是幾次活動與幾次談話就能夠輕易扭轉與樹立潤育學生。換句話來講,校風與學風更像一個學校的精神與靈魂,必然需要每一位教書育人的老師日復一日地在潛移默化之中潤育學生。它在我們的言行之中,在我們的每一堂課之中,在每一次的班會之中,甚至在每一次的談心談話之中……所以,如果想要徹底改變中國紅色革命精神傳承在軍營而缺失在校園的現狀,還需要吾輩日復一日地承擔傳道授業的責任。唯有這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才能貫穿高校教師工作的方方面面,才能成為常態化工作之中最微不足道卻又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最后,筆者引用李大釗先生在《青春》一文之中的話語作為結束:“青年銳進之子,塵塵剎剎,立于旋轉簸揚循環無端之大洪流中,宜有江流不轉之精神,屹然獨立之氣魄,沖蕩其潮流,抵拒其勢力,以其不變應其變,以其同操其異,以其周執其易,以其無持其有,以其絕對統其相對,以其空馭其色,以其平等律其差別,故能以宇宙之生涯為自我之生涯,以宇宙之青春為自我之青春。”